不肯坐以待毙的朱锦当即决定采取非常手段,先是派人将他父亲派来宣布命令的执行人给悉数抓获,再让他父亲的这些心腹秘密消失。
紧接着以运送粮草物资的借口,朱锦命令自己的心腹冯锡范带人前往台湾岛,向自己的父亲当面解释“情由”。
就在冯锡范到达台湾岛的当晚,当年六月二十三日,年仅三十九岁的一代豪杰、民族英雄郑成功被宣布病逝(注:亡后恢复原来的姓氏)。
其中的实际情况已经是一段历史迷案,任谁都是无法知其详情,但是按照最大受益者的原则,朱锦必定冥冥之中背负一种“弑父”的嫌疑。
对于国姓爷郑成功的离世,清廷是弹冠相庆,竟然举国宣传,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这样的消息甚至直接快速地传递到了云南各地。
正在云南热带雨林中蛰伏的大明晋王李定国,突然接连听闻永历皇帝全家被杀和国姓爷郑成功离世的消息后,顿时感到万念俱灰,看到众多患病的部下,李定国向神像祷告道:
“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
若是天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地忠义军民。
请天将疫病于我一人,来存万千忠义生灵于世吧?”
心病难医,民族英雄、大明晋王李定国很快便陷入了弥留之际,他招来心腹将领、亲子李嗣兴和蜀王世子刘震,谆谆叮嘱道:
“宁死荒徼,无降也。”
随后便撒手人寰,时间为大明永历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这位令清军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民族英雄李定国走完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只是如同朱锦一般,晋军系统很快便发生了内乱,晋王世子李嗣兴和蜀王世子刘震为了活命,在不久以后,便率领所部人马数千人投降了清廷。
当然也有部分忠义之人选择了留在“荒徼之地”,经过多年的繁衍和发展,再与当地土司融合,他们在后世被称为“果敢人”。
大明晋王李定国的逝世,几乎可以宣告永历皇帝系统武装的完全终结,这个消息被李嗣兴和刘震带给清廷后,清廷自然是大喜过望,派人对李嗣兴和刘震进行了封赏。
由于敌情的解除,清廷开始将贵州一地的满洲大兵进行北调。
而这些消息均被身在昆明城中的郝为所探知,他按照与张鹿安的约定,开始准备返回辽宁向张鹿安复命。
只是当郝为走到江宁城的时候,却从“朝阳”的口中得知,大明鲁王朱以海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金门岛抑郁而亡。
如此一来,作为大明的两杆“光复大旗”的“两帝”和武装力量的领袖“两王”全部在一年时间内相继离世。
按照“朝阳”和郝为的理解,此时的大局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便自作主张,擅自拟定了一份《永历遗诏》和一份《鲁监国旨令》,试图直接将生米煮成熟饭,推进汉中王张鹿安直接称帝的步伐。
于是在“朝阳”的安排下,郝为带着拟定好的“诏书”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沈阳城,求见了大明汉中王、明蓼军大元帅张鹿安。
此时的张鹿安已经通过情报系统提前获知了“两帝”和“两王”已经相继离世的消息,更是获悉了郝为即将携诏万里归来的消息,但是出于某些考虑没有公开并且严密封锁消息。
张鹿安以召开下一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由,特地把辖区内的主要文武将领们,包括遥远的于七、张鹿声等人也给召回,正好赶上“永历皇帝的特使”的到来。
张鹿安便带着一众文武官员们,以非常隆重的仪式欢迎大明永历皇帝的特使郝为的到来。
此时张鹿安麾下的文武官员们的心态也是不同的。
那些忠明官员如于七、于六、应廷吉、钱澄之等,或多或少从各种渠道探听到永历皇帝已经被清军将领吴三桂所杀的消息,或许都是渴望着能有奇迹发生,他们都是心事重重但又充满期待地看向特使郝为;
而那些张鹿安的铁杆心腹们如令狐云湘、索忠信、张鹿声、张鹿远、王征等人则是眼光冰冷地盯着郝为,深怕传来的不是好消息。
但见万众瞩目之下的郝为镇定而又平和地摊开“圣旨”,只是刚刚开口一句,便让一众文武官员相当无语:
大明永历皇帝遗诏!
郝为没有任何顾忌,开始了自己的表演,随着表演进入了动情时刻,那种夹杂着哽咽声的朗读声中,让闻者感动不已:
“……朕为群臣所拥,不得不继承明祚,然德薄行浅,十六年间毫无建树,不足以领亿兆之民,以至于今日被困缅地……
呜呼,哀哉!
朕愧对天下忠明之百姓……
然欣闻汉中王鹿安竟能于虎口中勇夺故土,复又于逆境之中转战万里,复我大明辽东千里之地,功莫大焉,虽以王爵,莫能酬功。
为彰忠臣之德,为显蓼军之功,特诏令汉中王鹿安进爵大汉国主,钦此!”
郝为刚刚念完“遗诏”,张鹿安便带头迫不及待询问永历皇帝的情况,郝为一五一十将永历皇帝及其所有的儿子全部被缅甸国王莽白诱骗后送给吴三桂,又被吴三桂给杀害的情况,以及自己如何中途逃脱,全部讲述了出来。
而郝为手中所拿的正是永历皇帝生前所下发的最后一道诏书,说是“遗诏”倒也勉勉强强。
张鹿安听完后,带头痛哭起来,半响过后,站起身来大呼道:
“我张鹿安发誓,誓将杀人凶手吴三桂和诈骗犯莽白绳之以法,定将为永历皇帝报仇雪恨!”
后面的文武官员在张鹿安的亲随张捡的带领下跟着大呼道:
“报仇雪恨!誓杀吴三桂!誓杀莽白!”
喊了一阵后,面对着群情激昂的众多文武大臣,郝为却没有下场的意思,反而又从随从的怀中拿出来另外一份《令旨》。
郝为的骚操作令众人震惊,一次出现两份“诏书”,这种情况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
郝为连忙解释道:
“刚才确实为永历皇帝生前所发的最后一道《圣旨》,而咱家手中现在拿的“令旨”,则是由大明鲁监国派人送过海峡,被转送到江宁,待咱家经过江宁,又到了咱家之手。
永历皇帝驾崩以后,没有任何子嗣存活,鲁王就是我大明监国,他的话也是‘圣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