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赵光远的做法不算完美,且存在有意抹黑“曾经的革命同志”的情况存在,但是却让大汉全军上下的士气被恢复,尤其是一些年轻将领,整日里嗷嗷直叫参战,还是令张鹿安感到了一丝安慰。
为了激励全体将士,增加上升力度,张鹿安决定扩大野战军,提拔一大批功勋卓着的将领,让所有的军民定要“心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全力执行张鹿安的战略计划。
大汉军大元帅府的规划很快就做出来,因为水师刚刚军改不久,暂时不加变更;
骑兵主力放在了北方战场,建制方面基本暂时不动;
所以这次南京军改,主要还是集中在炮兵和步军方面,首先说说简单的炮兵:
新增加一个炮兵第九营,以之前在东北投诚的哥萨克人叶菲木卡为游击将军。
之所以青睐叶菲木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具备语言天赋,经过近四年时间的沟通交流和刻意培养,他已经完全可以掌握汉语沟通和基本汉字的书写,且他为人宽厚,深得沙俄俘虏们的信赖。
张鹿安让这些沙俄俘虏或者说投诚者组建炮兵第九营,也正是发挥他们擅长火炮的特长,且江南距离沙俄远隔千山万水,不怕他们生出其他想法。
同时调回在济州岛的炮兵第一营和第二营,连同炮兵第九营一起组建炮兵第三协,调任原炮兵第二协参将唐勇出任成立的炮兵第三协参将;
以原炮兵第八营游击许不惑升任为炮兵第二协参将,以张鹿安的亲信随从张半斤接任炮兵第八营游击一职。
炮兵第二协的特点就是士兵普遍年轻,将领曾经全部都是张鹿安的身边亲信。
相对于炮兵的简单明了,野战军步军的改革则是极度复杂,特简要介绍如下:
近卫镇,总兵丘无极,副将廖自忠,下辖步兵第一协(参将杨丕烈、偏将孟大石)、步军第二协(参将马德、偏将李振海)和步军第三协(参将廖广德、偏将贾得虎);
步军第一镇,总兵贾三省,副将丁维岳,下辖步军第四协(参将曹天助、偏将蒙金然)、第五协(参将杨彩、偏将姚来贺)、第七协(参将马天、偏将窦进道);
步军第二镇,总兵索忠信,副将张胆,下辖步军第六协(参将王彦超、偏将申靖邦)、第八协(参将蔡庆国、偏将陈其美)、第九协(参将崔可显、偏将张其威);
步军第三镇,总兵曹良臣,副将贺国勇,下辖步军第十一协(参将仇有亮、偏将叶晟)、第十二协(参将杨斌、偏将程功)、第十三协(参将杨御华、偏将杨衍);
步军第四镇,总兵于六,副将李应详,下辖步军第十四协(参将杨嗣云、偏将郑磊)、第十五协(参将楚日培、偏将陈利友)、第十六协(参将刘流、偏将海行时);
步军第五镇,总兵张应举,副将张勇,下辖步军第十七协(参将张景春、偏将余芳)、第十八协(参将马惟兴、偏将张白虎)、第十九协(参将申定邦、偏将阎之美);
步军第六镇,总兵仇有光,副将牟国栋,下辖步军第二十协(参将范鼎革、偏将张尧中)、第二十一协(参将朱文进、偏将孟大勇)、第二十二协(参将韩尚谅、偏将牟登巍);
新成立步军第七镇,总兵赵良栋,副将覃远,下辖步军第十协(参将贾明时、偏将钱鼎新)、第二十三协(参将卢鼎、偏将贾得胜)、新成立第二十四协(参将刘有才、偏将蔡庆泰)。
以上步军八镇构成了大汉军的主要机动野战力量。
通过对八镇的整编、整风,经历一番人事调动和调整,让各协、各营相继归建、新组建了两个营垒,对人员缺口进行补充,也对一些投诚将领进行了安置,起到了稳定人心的同时,强化了张鹿安的领导力,使得大汉军具备了十万野战军的规模。
同时为了加强地方上的防守,张鹿安对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和人员配置进行了略微修改:
1、辽宁省,区域仍旧管理辽宁省全境,以及北面外兴安岭以南的大范围领土,由朱国梓接任调走的贾名杰的职务,出任辽宁巡抚;以李鸣环出任布政使;刘心乾担任都指挥使,替换调往热河的伊拜之职;以楚国用为沈阳知府;以沙尔虎达为绥远将军,达斡尔首领巴尔达奇为荡寇将军,继续负责扫荡外兴安岭以北的沙俄占领的土地,受朱国梓节制;
2、安东省,四员首脑不变,只是将济州岛上的翰林知县尹安国调任为平壤知府;
3、扶余省,韩继本接任张鹿远调离后的巡抚一职,原辽宁兵备道夏万亨出任布政使一职,其余人员职务不变;
4、热河都护府,以李浩接替张鹿声的大都护一职,原辽宁都指挥使伊拜接任阵亡的布彦岱的职位,出任副都护一职,刘济宽就任龙城知府;
张鹿声单独负责军事,不再处理政事,仍为征西将军,主管骑兵的建设,受东北四省军务提督于七的节制;
另以驻扎伊城的巴海为北海将军,配以副手徐得功,让他们严防沙俄人的进攻,受征西将军张鹿声节制;
5、在新占领区域设置江苏省,以苏州为首府,以贾名杰出任巡抚,史夏隆为布政使,朱光为按察使,杜弘域出任都指挥使,刘佐临为苏州知府,暂时管理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和松江府四府之地,全力发展军民生产活动;
6、南京应天府,知府应廷吉,上元知县李复兴,江宁知县卢象晋,全面恢复江南造船厂的生产工作,直接向张鹿安汇报工作;
7、以嘉兴、湖州和杭州三府设立浙江省,以杭州为首府,以张鹿远出任浙江巡抚,刘体谦为布政使,宋德宸为按察使,李士元为都指挥使,孙胤泰为杭州知府。
新成立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全部按照辽宁省的军政规则,设置地方文武官员,建立多元立体化军事网络。
做好上述军政改革后,张鹿安为了后续文武梯队的建设,还亲自组织了文武考试,选拔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如马衡山、马华山、马中山(注:马应魁的三个儿子)、金梧(金日观的儿子)、金千里、于成龙的儿子于廷翼和于廷劢、张一川的儿子张闻、卢鼎的儿子卢子和、刘体谦的儿子刘晋、刘廷桂的儿子刘体义、容令彰儿子容易皑、张鹿远的四子(张梦开、张梦疆、张梦拓、张梦垚)、张鹿声的儿子张梦康等人,调入到大元帅府任职。
当所有的军政工作快速地准备就绪后,张鹿安正式下达了出兵西征的军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