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卿大夫中以郤杨最为年轻,再来是士匄。
楼令是壮年,还等得起。
年纪比较大的郤至和邯郸旃、智罃、士鲂,要是再拖下去的话,他们可能等不来分封的那一天了。
不是考虑到这一层,楼令当然更加愿意消灭现有列国,完成大一统再进行分封。
卿大夫之中有四人年龄比较高,他们会渴望加快分封的速度,一旦执行比较慢的那一条国策,必须考虑到会不会有人不愿意继续等。
一件事情要是存在反对者,那人手里有着权力,肯定就会出现乱子。
要干一件大事,结果有掌权者捣乱,极容易闹得个满盘皆输的下场。
晋君周当然会选择比较稳的路线。
非常现实的事情还有,晋君周知道一旦快速分封,他会落得东周天子的下场。
东周天子什么下场?他们因为手中没有实力,得不到诸侯的尊重,甚至要担惊受怕是不是有诸侯想要取代自己。
晋公室可以取代周王室,凭什么不会有人想要取代晋王室?
那个“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孔子讲出来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只是他们没有孔子有名。
晋君周很清楚自己还在积累实力的过程,不是没有可能积累出足够的实力,亦或是从卿位家族拉拢到可靠的盟友。
所以,晋君周是真的希望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最好是熬到手里的实力可以跟卿大夫抗衡的那一天。
要说有什么让晋君周意外,一定是楼令展现出来的态度了。
明显就是越快分封对卿大夫越加有利,结果楼令给出走哪一条路线都行的态度。
晋君周会思考楼令到底是什么考虑,难道是因为楼氏与晋公室联姻的关系,顾虑到外孙可能面临的环境?
不是没有那种可能啊!
齐国一开始是什么定位?他们自从定下跟周王室世代联姻的格局之后,成为了周王室最忠实的盟友。其实后面是周王室搞小手段,伤透了齐国公室的心,双方逐渐渐行渐远。
“我可以定下世代与楼氏、范氏联姻的祖训吗?”晋君周想到了这个。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范氏?这个还是晋君周跟楼令学习的平衡之道。
不选其他家族,当然是因为有同姓不婚的规矩了。
其实就是有得选,在没得选的情况下,规矩就是被用来打破的。
他们在“郢”一待就是三个月,期间走一走逛一逛,将稀奇看了个遍。
而在那几个月的时间之内,晋军能够在该区域找到的楚人都送回了本土。
“乱了几次?”郤至不负责实际操作,知道楚人乱了几次,不知道闹出来多大的乱子,有没有被解决。
“是啊。”楼令的表情比较正常,看不到营造的凝重:“楚人的桀骜不驯是我们早就料到的事情,无非就是敲一棒子给颗甜枣,慢慢驯服便是了。”
以前晋军俘虏的楚人挺多,他们为什么不乱呢?因为楚国没有灭亡,所以他们有可能被赎回。
这一次,楚人一再作乱的原因挺多,首先肯定是得知亡国,情绪上比较难以控制;再来就是晋国有长期占领楚地的趋势,以及将楚地的楚人全数迁徙走。
人在绝望的时候,要么是选择沉默着死亡,不然就是爆发出来。
楚人从来不缺抗争的精神,他们缺得是真正靠谱的领导者,送往晋地的沿途作乱,有点乱子很快就被平定了。
晋军押解楚人前去晋地会不特别注意安保吗?
真想闹大一些,等到了晋地再搞串联,直接在晋国本土遍处开花,即便最后事败也能搅得晋国鸡犬不宁的吧?
“敢闹事,一定要杀绝。”郤至其它的事情懒得想,太知道奴隶一旦敢抗争是意味着什么。
说白了,当前的贵族都是奴隶主,像是郤氏就有着非常多的奴隶,没有自己的那一套,该乱早就乱了。
春秋时期掌控一切的是贵族,诸侯也是名位比较高的贵族。他们这些人早就形成共识,决不允许奴隶反抗,杀鸡儆猴无效就将鸡和猴全宰了!
长期的高压政策之下,奴隶不得反抗连奴隶都被动接受,列国也就没有爆发过成规模的奴隶起义。
而在春秋是奴隶身份的人,多数当然是世代为奴,他们属于被驯服的那一群人;一些战场被俘成了奴隶的人,他们反抗非但得不到母国一丝一毫的帮助,相反母国得知他们进行反抗会前去说服乖乖受死,免得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这一次楚人成批反抗,不就是没有了前去说服他们的人嘛。
楼令还真的就使用高压政策,分组之后谁反抗就采取连坐,迅速地将局面控制住。
“我们差不多要回去了吧?”郤至问道。
楼令答道:“取决于楚地西北的战事进程。”
晋军当然还是楚地西北部攻城略地,只能说进展方面不是多么顺利。
一些该知道的消息,据城而守的楚国贵族已经知晓。他们也能够从晋军的行动得出一些猜测,晋国要扫平当地进行长期统治,不是扫荡一波会撤走。
事关能不能保住自家的基业,楚国的贵族能不拼死反抗吗?他们宁愿将家底掏光用在反抗上,也不愿意留给晋国一丝一毫啊!
展开业绩竞赛的晋军,他们面对楚人死守城池,打着打着越发觉得亏,放慢了攻略的脚步。
要是付出的伤亡远超过能够获得的利益,那真的就要好好思考是不是应该及时收手了。不是吗?
“有些打不动了。”楼令摇着头说道。
说得是谁?当然是中行吴、邯郸旃和智罃、士鲂了。
划地展开攻略,谁打下,便是他享有最多的权益。很公平的吧?
邯郸旃和智罃、士鲂都需要获得更多的人口和资源,攻掠楚地西北部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可是,他们面对誓死反抗的楚人,无法取巧的同时,没有能力攻取。
其他友军冲不动,一下子让中行吴不是那么敢冲,他带着军队冲太猛会陷入包围,不止有功亏一篑的极大风险,甚至有可能将自己葬送进去。
目前仍在按部就班实施攻略的晋军,只有楼武这一支了。
楼武攻克“彭”之后继续向西晋军,碰上了东出的巴军,他们在“庸”附近爆发了一场接触战,结果当然是晋军获胜。
大举东出的巴国,他们出动了多少兵力?其实几路部队加起来也就接近三万。
楼武都进军到“庸”才碰上巴军,一战消灭了巴军两千多人,直接废了巴国的这一路偏师。
巴国在其它路线的进军,一样是遭到迎头痛击。
在晋国这边输得极惨的楚国,他们各地方自保的贵族发现是巴军来袭,城池直接不守了,出城与巴军交战。
楚军的数量比巴军少,打起来却是楚军胜率居多,晋人知道后算是长见识了。
当然,楚人不会向晋人通报关于跟巴军交战的信息,楼武跟外界的联系有两个月的延迟。
不久之前,待在“郢”的晋君周和楼令、郤至才刚知道与巴军战了一场的消息,他们从楼武的描述中得出一个结论。
吴国被中原列国称为散发纹身之国,该描述其实就是直接评价:未开化的蛮夷。
在楼武的描述中,巴军除了使用青铜器之外,方方面面很难跟文明挂得上钩。
该怎么说呢?巴人的刺青文化更严重,有些人整张脸都是刺青;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关系,多数巴人袒胸露腹,只在腰间有一条小裙子遮羞。
巴国高层肯定不是那样,甚至在穿搭上面跟中原列国之君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关键是多数巴人就是一副原始人的面貌啊。
巴国那样是落后吗?极可能真是区域气候,以及当地风俗的关系,不是他们的文明有多么落后。
至少楼令知道一个事实,巴国跟蜀国是世仇,他们可能进行了长达千年的战争。
而楼令知道蜀地那边有个三星堆,出土的文明证明文明等级不低。
既然巴国可以跟蜀国打千年战争,没道理还是处在原始人的社会风貌嘛!
现如今的中原已经产生文化自信,他们在面对中原区域之外的人,再是克制潜意识里也会存在鄙视。
郤至就说过,幸好几次没有联系巴国就放弃了的话。
“我已经让武率军退却。”楼令可不想楼武孤军深入待太久。他摇着头说道:“给他们机会,他们接不住啊。”
郤至摇头说道:“你说那话,有点过分了。也就中行之主觉得亏本,邯郸氏之主、智氏之主、彘氏之主是真的扛不住。”
未尝不是楼令借机让他们看清自家的实力,免得一个个时不时要炸一波毛。
楼令没有反驳,转而说道:“只要承认熊员乃是楚国新君,剩下就没有多少麻烦了。”
郤至明显没有听懂。
楼令说得挺清楚了。
到目前为止,子庚等楚国公族和异姓贵族,他们还没有干推举某人担任楚国之君的事情。
晋国掌控着楚国夫人和储君,尤其熊员是楚君招挑选的储君,只要晋国承认熊员的君位合法,熊员哪怕是被晋国俘虏仍是法统不容置疑的楚国新君。
那样一来,不止可以让楚地在反抗的楚人有效忠对象,也会让想要共举新君的楚国贵族心存忌惮。
等熊员成了楚国之君,能不能消除楚地的抵抗不好说,反正是可以搅乱一波人心。
若是楚地西北部的楚人不再众志成城,肯定打起来会变得更容易一些的吧?
如果晋国不想再对楚国西北部付诸武力,可以借由熊员的手,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啊。
由晋国来扶立熊员可不止在针对楚地西北部有用!
一旦晋国扶持熊员,会让他的身份变得非常复杂。
首先,熊员的储君之位来得合乎法统,真的是一点可以质疑的漏洞都没有。
可是晋国扶持熊员,哪怕熊员得位再正,历经过奇耻大辱的楚人,他们愿意效忠遭到晋国控制的熊员吗?
因此,熊员只要跟晋国扯上边,天然会遭到楚人的排斥。
要命的地方在于,楚人无法否认熊员是正牌储君的事实。
由于成分复杂,只要熊员坐在楚国之君的位置上,除非他摆脱晋国的控制,乃至于重创晋国一次,否则永远都要流言蜚语傍身了。
扶持傀儡?远古到春秋时期,玩过这一套的人不少。
所以,等楼令进一步解释,一下子就让郤至懂了。
“不管多少次,你总是能够震惊到我啊。”郤至讲得无比感慨。
都老哥们了,讲这些话,不尴尬的吗?
楼令赶紧改话题,说道:“上军将和上军佐诉求比较大,第一年由他们驻守南方。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让熊员登上楚国之位。”
郤至历来不是一个拖拖拉拉的人,马上说道:“见君上去。”
他们原本在城外,入城再抵达宫城,见到了正在散步的晋君周。
身为人臣不能住在宫城。
晋周本就是一国之君,来到“郢”以胜利国之君的身份住进宫城,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南下随行之人,怎么可能缺了宦官、女官和寺人、宫女?
晋君周住进楚国宫城,该有的配套马上就有了。
该说不说,楚国这一边的风景确实要比晋国好。
晋君周最近时常会到宫城内的一栋竹楼游逛,好些时候在竹林里面一逛就是一整天。
君臣几个人此时就坐在竹楼的一个露天平台。
“楚国之君由寡人来扶着坐上君位?”晋君周能放光的话,一双眼睛就要发射激光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楚国之君由晋国之君来扶着上位,有比这个更能展现晋国之君胜利的光芒吗?
那样干还可以让晋国之君在列国获得极高的政治声望,加重列国的服从度。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春秋生人,晋君周还是接受单襄公的教育,哪怕到现在都还很是重视列国诸侯的看法。
晋君周很感激地看着楼令这位老丈人:“办!立刻就办!”
立刻就办也太着急了。
只是,楼令没有反驳,顺着晋君周的情绪聊下去。
这一聊,不免要聊到齐国、宋国等等国家。
“确认要讨伐宋国了吗?”晋君周其实不想在发动国战:“华元病逝之后,宋国已经有屈服的趋势,不是非要动用刀兵吧。”
晋国的卿位家族是怎么实力一再膨胀的?他们这些军头就是一次又一次对外征战获利,实力滚雪球似得膨胀起来。
其实,作为一国之君,国家对外获得胜利,一样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分润。
问题是晋君周没有能够从晋厉公那里获得多少遗产,现有的多数都是在位期间慢慢累积。
那么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积累过程,使得晋君周有了一定的资本,可是跟积累了百年以上的老牌卿位家族肯定没得比。
跟楼氏比?晋君周可是知道楼氏的发家过程,一样没有信心去比。
怎么来跟楼氏比,晋君周亲自率军征战吗?不说拉不拉得出军队,该问的问题是打谁,到底能不能打赢的事。
新的问题来了。
晋君周已经明显发现自己在对外征召的收益在下降。
南征军的收获一定很大,晋周作为一国之君得到了三万楚人,其它的战利品明显不对头。
其实,三万楚人已经很多。
然而,晋君周可是知道第一轮要送往晋地的楚国将近二十万,即便是迁徙期间出现损耗,三万也不足以抵消其它战利品的额度吧?
察觉到不对劲的晋君周并未发表什么言论。
肯定不是晋君周不想追究!
主要是什么?还是晋君周实力不足,担忧撕破脸之后,最终难堪的人还是自己。
已经出现卿大夫吞没收益的事情?哪怕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可以预见的情况是,日后晋君周的收益还是会继续减少,到底能够保留多少权益,得看一众卿大夫的胆子有多大了。
应得的收益断崖式减少?晋君周不想立刻对宋国开战,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几个卿位家族再肥一波。
明明晋君周没有亲征,公族也没有出动,怎么征战所得的四成就是晋君周应得的收益了?
那涉及到了“名”与“器”的层次。
比如说,事实上是一名傀儡,可是坐在那一张宝座上,无论是不是名义上,他就是所有人的首脑。
只要晋人还认晋君周这位国君,一些权益就是他应得的。
比较不复杂的来说一说吧?
一个人的祖先建立了公司,公司是一个家族产业,一代代继承和发展下去,随后晋周获得了那一份遗产。
很多外雇或本族的员工世代在公司任职,他们是有原始股份,也将股份继承给了子孙。
到了晋周的这一代,公司里面的各级管理掌握了公司的很多股份,可是一旦晋周仍然是董事长。
要是晋周不爽,他至少有能力将公司搞破产,届时作为晋国的公司不存在,管理层自主组建公司,或是其它情况,不可能没有管理层利益受损的吧?
那么,公司有了盈利,就算是管理层得力创造的利润,是不是仍旧应该由董事长来分配收益,不是说各级管理私下侵占利益呢?
可是站在卿大夫的角度,他们也有那么做的理由。
晋君周虽然为君,但是祖辈的功劳也会被消磨殆尽,不能总是什么都不干,安坐着吃白食啊?
可以将晋国君臣当前视作分赃不均,有些人是一点不在乎,而有的人却是极其在意。
他们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压根没有什么错。
这种情况之下,弱小的晋君周选择忍耐,属于是一种绝对的理智。
“楚地西北部的战事并未结束,楚国的主力也健在。”晋君周先进行强调,最后才强调:“先安抚宋国,等解决了楚国,再找机会清算宋国。”
楼令笑着说道:“这一次灭掉楚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想要彻底解决楚国的难度非常大,哪怕最终可以完成,恐怕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
十年还是楼令往少了说,晋国解决楚国之后,还要面临楚人的一再反扑,起码需要两三代人才会让楚地的反抗意志消失。
“十年!?那一会,我的骨头能敲鼓了。”郤至讲话有点大声。
楼令有些无奈地看向自己的好哥们,心想:“你可算是反应过来了。”
“只是……,君上说得也有道理。”郤至像是在思考,一小会之后看向楼令,问道:“有什么办法消灭楚国的主力?”
楼令想都没想,说道:“除非楚军来大江北岸战到最后一人,要不然……,楚军退往大江南岸,我们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际上,我很乐于看到楚国向南扩张,最好是他们扩张到大海沿岸,并且成功在当地实施统治。”楼令补充道。
秦国在南方有经略计划,没有成功便亡国了。
后面是西汉扩张到海边,就此那里成为诸夏的固有疆域,往后历朝历代没有再大面积的丢失过。
可是呢,从秦朝开始经略,一直到隋朝年间才正儿八经地开发南边,并且仅限于东南一隅。
经过隋朝的发展,东南一隅有了鱼米之乡的称号,给后面历朝历代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李唐从未特别重视过江南一隅,到南宋那是不得不开发。
而开发岭南的朝代就在南宋,算是赵宋对诸夏文明的贡献之一。
楼令是真心想看到楚国在大江以南形成有效统治,最好是连岭南也一块收入囊中。
到时候,无论是晋国或哪一个国家横扫天下,统治起当地会更简单一些。
“没有水军,我们无法灭掉楚国。”楼令都忘记自己提过几次这个观点了。
晋君周想要问一问,是不是非得近期征讨宋国不可,想了想没有再问,转而问道:“吴国将楚军全部驱逐了吗?”
楼令与郤至对视了一眼,像是在问:没有告知君上吗?
要不怎么说晋君周像是虚君,卿大夫不转告,闹得晋君周什么都不知道。
晋君周也就是想转移话题才问了那么一句,没人回答一点都不在意,继续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回本土?”
这是个好问题,只是楼令无法拿出精确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