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个小时之后现场勘查这边的情况基本上已经清楚了相关的工作也已经告一段落。
尸体运会了刑侦支队的解剖室。
解剖室的不锈钢门闭合时发出沉闷的声响,张凯调整好无影灯的角度,冷白色的光束精准地笼罩在解剖台上。王学兵的尸体在灯光下泛着青灰色,胸前凝固的血痂如同丑陋的纹路,随着呼吸装置撤去,尸僵导致的肢体僵硬更显诡异。
“晚八点十七分,王学兵尸体解剖正式开始。”张凯对着录音笔清晰报出时间,防护面罩下的呼吸声通过麦克风放大,在空旷的室内回荡。他先用游标卡尺测量致命伤,金属卡尺的卡钳轻轻夹住左胸伤口:“创口长4.2厘米,宽1.8厘米,呈椭圆形,边缘平整无锯齿,符合单刃锐器自上向下45度角刺入特征。”刀尖挑开皮肤的瞬间,暗红组织液渗出,他迅速用棉球吸去,“伤口周围皮下出血明显,生活反应强烈,确认是生前伤。”
解剖刀沿着尸体正中线划开,锋利的刀刃切开皮肤时发出细密的“沙沙”声。张凯左手持镊子提起皮肤边缘,右手刀精准分离皮下脂肪层:“腹部七处刀伤呈不规则斜向分布,最长3.1厘米,最短1.9厘米,深度均未触及内脏,应为试探性攻击。”他突然停下动作,用探针探入其中一处伤口,“注意这个伤口,边缘有细微的纤维残留,记录编号物证袋07号。”
打开胸腔的过程伴随着骨锯刺耳的嗡鸣,白色骨屑飞溅在防护面罩上。张凯小心地取下胸骨,露出跳动过无数次的心脏:“左心室贯穿伤,创口与体表伤口位置吻合,主动脉破裂导致急性大出血。”他用镊子夹起断裂的心肌组织,“伤口边缘肌肉组织呈外翻状,说明凶器拔出时带有旋转动作。”突然,他的瞳孔收缩,“冠状动脉处可见金属支架植入,型号为xx-2020,至少已植入两年。”
转向腹部解剖时,腐臭味随着胃肠道暴露骤然浓烈。张凯戴上防毒面具,用剪刀小心剪开胃壁:“胃内容物约250毫升,包含三文鱼、牛油果、寿司米等成份,混合酒液残留。”他将内容物倒入筛网过滤,“三文鱼肉质保持块状,消化程度约20%,结合胃排空速率计算”他敲击着解剖台上的计算器,“餐后两到两个半小时,与死亡时间吻合。”突然,他用玻璃棒挑起一团白色絮状物,“发现可疑粉末,取样送检毒理实验室。”
在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中,张凯切开前列腺包膜:“腺体体积增大至正常1.8倍,腺管扩张,间质纤维化严重。”他用载玻片刮取组织样本,“慢性前列腺炎,病程至少五年,会导致排尿困难、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当检查到耻骨联合处时,他的手术刀轻轻叩击:“耻骨上缘有陈旧性骨裂,愈合时间约三年,x线影像显示为钝器撞击所致。”
最后的头部解剖充满仪式感。张凯用电锯沿冠状缝切开颅骨,当完整的天灵盖被取下时,脑组织表面的沟回清晰可见:“蛛网膜下腔无出血,脑实质未见挫伤灶,排除颅脑外伤致死可能。”他突然注意到颞叶处的微小斑块,“取病理切片,这个异常区域需要进一步分析。”
解剖持续近四个小时,张凯脱下防护服时,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死因确认为心脏锐器伤导致失血性休克。”他对着录音笔总结,“死者生前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慢性前列腺炎,三年前曾遭受暴力导致胸骨骨折与耻骨骨裂。胃内检测出苯二氮类安眠药成分,虽不足以致昏,但会降低反应速度与肌肉力量。”他看着解剖台上重新缝合的尸体,“这些信息能还原死者生前健康状态,却无法直接指向凶手……”
常规解剖已经完成,但死亡时间的精确判定,张凯这边还在继续。
“检测胃容物消化酶活性。”张凯突然对着助手说道。
人体在死亡后,胃部的消化过程不会立即停止,消化酶的活性变化能成为精准判断死亡时间的“时钟”。助手迅速将胃容物样本放入离心机,透明的试管在仪器中高速旋转,分离出上层的澄清液体。
张凯小心翼翼地取出微量液体,滴在载玻片上。显微镜下,消化酶的活性反应如同微小的战场。“胃蛋白酶在体温环境下,会持续分解蛋白质,但随着死亡后体温下降,活性也会随之减弱。”他一边观察,一边喃喃自语,“王学兵胃内食物的蛋白质分解程度,比常规计算的要慢一些。”
他调出尸温变化曲线,指尖沿着图表上的折线滑动。尸体被发现时,直肠温度为28c,按照正常的尸冷速率推算,死亡时间应该在9点左右。但张凯注意到一个细节——死者家中的中央空调被设置在18c,低温环境延缓了尸体冷却的速度。“低温不仅影响尸冷,还会降低消化酶的活性。”他突然眼前一亮。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张凯开始进行模拟实验。他将相同的食物样本分别置于18c和常温环境下,加入从死者胃部提取的消化酶。随着时间推移,两个样本的消化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18c环境下的食物,消化进度比常温下慢了近半小时。
与此同时,他对死者的肝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检测。肝脏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在死亡后会逐渐分解,通过检测其活性变化,也能辅助判断死亡时间。张凯将肝脏组织研磨成匀浆,经过复杂的离心、提纯步骤,终于得到了纯净的酶样本。精密的检测仪上,数字不断跳动,最终定格在一个关键数值上。
“结合胃容物消化酶活性、尸温修正值以及肝脏Ldh活性,”张凯在数据分析表上写下结论,“王学兵的死亡时间应该是昨晚10点整。”这个精确到小时的判断,背后是无数次的检测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