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世康知道卢象升曾悄摸给崇祯老哥递奏疏,表示要警惕他搞穷兵黩武那一套,绝对会嗤之以鼻。
直到现在,张世康的原则都很明确,收复失地也好,扩大疆域也罢,都不能以牺牲关内百姓的温饱为代价。
拿到军权之后,大明这两年一直在不断地改制,生产力在恢复,而且随着新作物的不断推广,很快将迎来一波大的提升。
此番作战的目标也已经完成,单是辽西收复的州府县大小城池便已经超过了三十座。
若是把卢象升在漠南蒙古的战果也算上,目标早已超额完成。
见孙维藩和黄得功都一脸羞愧,张世康也不说破,直截了当的道:
“不打了,该回去了,来年再战。”
战功这玩意儿对于孙维藩、黄得功,乃至近卫军的所有将领而言,都是香饽饽。
可以张世康对未来的判断,想恢复秋海棠叶,想拿下近西、中西、远西,想从海洋贸易中分一杯羹,战功有的是。
压根没必要非得在这个节骨眼上,让朝廷竭泽而渔的供给粮草。
而对于张世康而言,他对战功已经完全无感。
他已经是大明的兵马大元帅、世袭罔替的镇国公,再往上升那可就只有封王了。
虽然崇祯老哥似乎完全不在意,但张世康却仍旧觉得功高震主,总归不是好事。
他有心想卸下一部分担子,比如至少把兵马元帅的差事卸了,把军权还给朝廷。
奈何他一表露这种心思,崇祯老哥就急眼,真是令人头大。
“告诉将士们,近卫军才刚崭露头角,尔等也都年轻,只要本帅在,为大明建立功勋的机会就多的是。”
议事过程中,只要部下无法辩驳的,张世康基本就是盖棺定论。
孙维藩、黄得功被勘破了心思,临了也没敢有一丝反驳。
确实是他们太着急了,而苦一苦百姓已经成了近卫军内的梗,全当作对几年前那群贪官们的嘲讽。
就是没想到几年过去,他们也成了大帅嘲讽的对象。
“退军过程中要确保收复城池的基本安保,或可根据城池大小暂时留下部分士兵。
待虎贲军和永宁军的驻军抵达,方可全部撤离。
撤退事项便交给两位副帅了。”
虎贲军为边防军,收复辽西之后,辽河沿岸便成了大明与大清的边关,而关宁锦反倒成了腹地。
边防军自然要调派人手驻防,边防军主要负责外敌,而内部安保诸如土匪强盗之类的,便是永宁军负责。
张世康说罢,就摆出一副送客的姿态来,孙维藩多嘴问了一句:
“大帅可是有其他事?”
“哦,本帅可能得去趟归化城。”说着张世康便将卢象升的信丢给孙维藩。
信里卢象升言,他在漠南蒙古击败了几支部落后,便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向其余的蒙古部落发了劝降信。
大清国几十年的四处征战,已经将漠南蒙古诸部消耗的不轻,官山一战同时也打掉了不少部落的精锐。
以至于当卢象升率领数万大军进入漠南蒙古后,互相之间本就摩擦不断、各自为政的蒙古部落根本就无法抵挡。
同样的,蒙古草原太大了,卢象升真要对漠南蒙古全境来一次犁庭扫穴,没有个一年半载根本不可能。
是以,他想通过召集令的方式,迫使漠南的蒙古人主动归顺,又拿出顺义王的例子来说服他们。
除却喀尔喀、科尔沁等少数与大清国绑定比较深的部落外,其余部落皆答应将派遣特使赶赴归化城商谈。
这等大事卢象升当然不敢自己拍板,于是便让张世康来定夺。
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好事,张世康表示举双手双脚同意。
他最喜欢签订城下之盟了,前提是站在城下的不是他。
见大元帅是有重要的事,而不是又要偷懒,孙维藩也就没了声音。
“大帅打算怎么处置蒙古人?”
看完了信中的情况后,黄得功询问道。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是个大问题,汉民族从未真正征服过他们。
而大清国在这方面很有成果,只不过是通过不断的联姻来加强控制。
但张世康不喜欢这种方式,不投降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是大明朝两百多年来的光荣传统。
“封几个王可以,但封王者便要与朱家的王爷一视同仁。
或者想继续掌兵也行,那就按我大明的战功体制来赚取战功。
总之,大明不养没用的东西。
最重要一点,自此之后,大明将要在草原建城、驻军。”
草原问题张世康其实一直都在考虑,最终的答案倒是不复杂。
中华民族可不是后世才成为基建狂魔的,若是全球现在的水平而言,现在的大明也足可以担得起这个称号。
随着大明生产力的快速恢复,以及张世康不遗余力的提升工匠们的地位和收入水平。
他几乎可以推测,不用多少年,大明的生产力就会过剩。
国库有盈余,民间有劳动力,制造总局不间断的培养更多理工人才。
将过剩的财力物力人力转移到基建上,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大明目前的基建水平还是太低了,官道都没几条,而且几十年都没钱维护。
修路铺桥、建造新的城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商业的繁荣。
而对于游牧民族而言,结束他们的游牧状态,便能解决大部分的矛盾了。
剩下的便是逐渐同化,这对于包容性极强的儒家而言,乃是强项。
总之一句,未来可期。
“跟朱家的王爷一视同仁……哦,属下晓得了。”
黄得功撇了撇嘴,与孙维藩对视一眼,皆表示很淦。
前两年关内犁庭,除却士绅阶层倒了血霉外,朱家的王爷们便排第二了。
不仅全部的土地被收回,连掌控的商铺也被连根拔起,沦为只能靠朝廷王爵俸禄过活。
而且俸禄也被砍了不少,除却世子可世袭外,其余子嗣都要不断降等袭爵,没几代便沦为普通百姓了。
这一招高啊,相比于朝廷能获取的收益而言,养几个闲散王爷的花费就不值一提了。
一句话,若此事达成,不仅免于刀兵,还能润物细无声的掌控漠南蒙古,实在是一举多得。
只是,那些蒙古王公又不傻,会同意放弃兵权吗?
张世康并不打算多聊蒙古人的事,事在人为,不去尝试怎么知道。
“倒是退兵的决定,除了蒙古人之外,还有一事也需要尽快了断。
否则本帅不论出兵哪里,朝廷总有后顾之忧。”张世康蹙着眉头道。
孙维藩和黄得功都在皱眉思索,陈应却直言道:
“大帅所忧虑的,当是郑芝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