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节在清明。
自三月下旬开始,京师的雨水便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辽东大捷\"的消息传回之后,沉闷不已的京师更是迎来了一场瓢泼大雨,青石砖板的缝隙中尚存着不少雨水。
日头升起,京师朝阳门外突然传来了阵阵喧哗声,几名文官在诸多兵丁保护的簇拥下,神情冷峻的行至管道旁的凉亭中,似是在等待着什么人。
大明虽然不禁止朝中官员私下来往,但因从万历年间层出不穷的\"党争\",朝野中的官员倒也心情灵犀的达成了某种默契,轻易不会在百姓面前\"聚众\",更别提像眼下这等身着官袍,大摇大摆的出城迎接。
但这些官老爷脸上的表情为何如此不耐烦?
沿途路过的百姓行商心中虽是不解,但却无人敢上前喧哗,只是默默在道路两旁等候,心道来人究竟是何等来头,竟然同时让这几位朝廷命官主动相迎?
瞧这几名官员身上官袍所绣着的\"补子\",可都是清贵的五品官员,而且其身旁还有兵丁保护簇拥。
\"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凉亭中响起了一道不辨喜怒的呼喝声,原本在闭目养神的官员们也是缓缓睁开双眼,凝神看向为首的翰林学士杨涟。
这位曾经的\"东林骨干\",在前两年改换门庭,倒向天子之后,瞬间便被天子引为心腹巩固,不仅让其担任素有\"储相\"之称的翰林学士,而且允其在乾清宫暖阁听政。
现如今,更是令其负责迎接朝鲜使臣,负责与朝鲜使臣外交接洽的一切事宜。
\"诸位同僚,随我迎接吧。\"
轻轻晃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四肢,翰林学士杨涟便是面无表情的轻声道,并在远处诸多兵丁敬畏的眼神中,率先走出了凉亭。
\"遵令。\"
因为摸不清天子对于朝鲜使臣的具体态度,凉亭中的官员们虽是对朝鲜\"忘恩负义\"的行径颇为不齿,却也不敢表现的过于明显,纷纷跟在杨涟身后,立于官道两侧,并默默整理着身上凌乱 的衣衫。
朝鲜作为大明的宗主国,其国内的权力交接,君主更迭均需要得到朝廷的册封和承认。
若是不出意外,此刻出现于远处天际线上的朝鲜使臣们,便是为了那发动政变夺权的绫阳君李倧而来。
想到这里,跟在杨涟身后的几名礼部官员便是露出了耐人寻味的神色。
而依着过往的惯例,每逢朝鲜使臣觐见,朝廷都会令礼部侍郎相迎,若是赶上两国关系密切的时候,还出现过阁臣亲自相迎的情况。
虽说随着东林大佬孙慎行卸任礼部左侍郎,朝廷至今没有委任新的侍郎人选,但代掌礼部的尚书何宗彦尚在朝中。
可这一次,天子却是打破常规,仅以官阶为五品的翰林学士杨涟相迎,此举无疑是在侧面表达对朝鲜的不满。
...
...
自万历四十四年开始,因为辽东腹地被女真建奴所占据的缘故,大明和朝鲜之间的来往方式便由之前的\"陆路\"转变为\"海陆\",此举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会额外浪费几天功夫。
故此按照时间推算,眼下出现在官道尽头上的朝鲜使臣们,极有可能是半月前便从朝鲜本土动身。
约莫小半炷香过后,在官道两侧诸多百姓恍然大悟的眼神注视下,浩浩荡荡的车队缓缓停滞,为首的使臣也在身后随从的搀扶下,神情莫名的兴至杨涟等人身前,声音沙哑的拱手道:\"下国朝鲜使臣李庆全,见过天朝上官。\"
说话间,这名瞧上去约莫五十余岁,自称为\"李庆全\"的朝鲜官员脸上便是涌现出一抹转瞬即逝的愤恨。
作为\"绫阳君\"李倧在潜邸时期的心腹肱骨,他虽是没有参与到那场心惊肉跳的\"政变\"之中,但依旧被委以重任,奉命出使大明,寻求得到明廷的承认和册封。
毕竟无论放在何朝何代,绫阳君李倧的行为都是毫无争议的\"谋逆\",政权的正统性存在争议和质疑。
若是没有明廷为其背书,李倧即便能够通过排除异己的方式掌握王权,也始终是\"名不正,言不顺\"。
可他实在没有料到,明国居然只派出眼前这点人前来迎接他?而且这为首的官员,至多也就是五品而已,与那身着绯袍的侍郎高官存在着天壤之别。
\"免了。\"
虽然知晓眼前这操着一口流利官话的朝鲜官员必然是那绫阳君李倧的心腹肱骨,那杨涟的脸上依旧没有丝毫表情,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与其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大相径庭。
\"天子命本官在此迎接尔等。\"
\"此乃为鸿胪寺主簿,稍有便由刘大人负责安顿尔等。\"
没有理会李庆全脸上溢于言表的讨好之色,杨涟声音淡然的交谈了几句之后,便是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留下一众瞠目结舌的朝鲜使臣留在原地。
亏这朝鲜终日以\"小中华\"自居,不仅享受了大明两百余年的庇佑,更是在大明的帮助下\"复国\",可此等鸿恩深意在先,这些朝鲜人不想着知恩图报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恩将仇报,暗中与女真建奴私通有无,甚至陈兵鸭绿江畔,掣肘那皮岛上的毛文龙。
若非天子要求,如此忘恩负义之辈,实在不值得他浪费口舌。
\"刘大人?!\"
呆滞半晌,朝鲜使臣李庆全终是反应了过来,不敢置信的看向身旁的鸿胪寺主簿,胸口不住起伏。
他虽然猜到了自己此行不会太过顺利,极有可能受到朝廷君臣的\"刁难\",但也没有料到这下马威竟是来的如此突然。
他堂堂朝鲜使臣,不安排礼部侍郎前来迎接也就罢了,就连后续的一切事宜,都是由这小小的鸿胪寺主簿负责?
别说他乃是代替朝鲜新王李倧而来,即便是大明国内的那些土司领主前来觐见,明廷也不会如此\"怠慢\"吧?
难道这明廷君臣就不怕他们朝鲜一气之下,再度倒向女真建奴吗?
\"朝鲜使臣,请吧。\"
强行忍住脸上的笑意,身着青袍的鸿胪寺主簿便是领着身旁的袍泽,转身朝着身后的城池而去,心中很是畅快。
朝鲜人,就得狠狠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