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落了雪,洛阳已经是雪过天晴。
曹叡从九龙殿出来,看到阳光明媚,心情格外舒畅。昨天因为看了舞蹈《西凉乐》,因此身边睡的就是宠妃郭氏,云雨过后,两个豆蔻年华的人激情仍在,郭氏就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西凉的故事。
说是在西凉那个地方,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热得像闷在火炉中,晚上又冻得人瑟瑟发抖,于是人们就在晚上升起篝火,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篝火上煮着鲜嫩的羊肉汤,大家跳得累了,就围坐在一起喝着羊汤看着星星,补充了体力就接着载歌载舞……
那他们晚上都不睡觉了?曹叡问道。
当然睡了,人哪有不睡觉的。郭氏娇滴滴的回答。
怎么睡的,你不说累了就喝羊汤,喝完羊汤就接着载歌载舞吗?曹叡好奇。
那自然是累到精疲力尽也就不知道冷热几何了!郭氏娇滴滴的说着,一翻身那柔软丰腴的胴体就像泥鳅一般缠上曹叡的胸膛。
曹叡会心一笑,没想到郭氏讲的竟然是一个荤段子,于是一边配合的把郭氏压在身下,一边用嗔怪的语气说道:人家好歹还给口羊汤,你就拿一个故事就让寡人筋疲力尽……
嘻嘻嘻……
哈哈哈……
殿外不合时宜的传来一阵轻轻敲打窗户的声音,那是内人在提醒曹叡注意节制,可此刻的曹叡根本没心情理会这古老的传统。
郭氏原本是凭着《西凉乐》舞蹈选进皇宫的,当时还是黄初三年,郭淮从西凉挑了九名既会舞蹈又模样不俗的女人组团敬献给曹丕,曹丕不喜欢异域异族,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带动长安的流行风尚,因此把这个西凉乐团解散成宫女分配到各个宫苑去干活。
曹丕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本身就有好奇猎奇的特质,而异域文化天生也带着神秘,如果他要是在宫内看了西凉乐,那么第二天洛阳满城都会是西凉乐,前边因为贵霜国使者来访,他们的镶嵌宝石的头巾就迅速在洛阳和许昌流传起来,这让曹丕心里战战兢兢,因为民众的行为就代表了他们心里所想,他们喜欢贵霜的头巾,就有可能会迁徙到贵霜……
曹丕继承了曹操疑心的优秀基因。
文帝曹丕去世后,新帝曹叡因为其母亲的事情,一直对文帝怀有恨意,因此当他上位并且朝堂稳定之后,他就把文帝明令禁止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施行了一遍,他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一点一点试探延展……如果有人不同意,他就单独约谈打压,甚至是暗里交换利益,也必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支西凉乐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重新挖掘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乐团团长的努力促成;当年乐团被解散后,团长也被曹丕净身成了内人,这位团长没有自暴自弃,他兢兢业业的潜伏在乐坊,等的就是一个机会。到曹叡开始操作这些的时候,他已经是乐坊的副总管了,因此怀着时分忐忑的心情,他向乐师提出恢复西凉乐团的这个请求……
西凉乐团的第一次表演,大获成功,可曹叡总觉得这舞蹈别扭,姑娘们也不出众,当场问乐师是哪里出了问题,乐师不敢回话,那位团长就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说是衣裳和服饰的原因,如果能加上西凉独有的纱衣,银饰和宝石,就能跳出不一般的风采……
半个月后,筹备完整的西凉乐团再一次登上灵芝钓台,一个个身姿盈妙,轻纱漫舞,紫色的宝石在阳光下尽显神秘,这个场景一下子把童年不幸的文帝曹叡给拿下了。同时乐团中那个最年轻身材最好的郭氏,也走进曹叡的眼睛。
曹叡不是个好色的皇帝,一生中只有三个女人,郭氏能走进他的眼睛,除了身材和面容,据说是郭氏脱了衣服之后,神似曹叡的生母甄宓。
没错,就是那个曹家两代人你争我抢的袁熙之妻,也是曹植笔下《洛神赋》的洛神,更是曹丕之妻文昭皇后,甄宓。
郭氏受宠之后,《西凉乐》就成了天乐。可这些,发起人郭淮都不知道,如果当年他能对团长或者这些女子了解一些,接触一些,或许他们其中就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提一嘴雍凉刺史,郭淮。
郭氏被宠幸后,诞下一子曹穆,这个时候在曹叡心中,郭氏已经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出了九龙殿,绕过九龙池,穿过灵芝池,再往东就是议政的建始殿。前边太和殿被董卓烧了之后,黄初年就在修缮,如今到了太和年,仍在修缮。
建始殿就是曹丕在黄初元年时新修的临时办公地点。
曹叡看着不远处的建始殿,心里突然就想到那个不称职的父亲,他不想被那个男人坏了情绪,于是转身沿着永巷除了太岁门,走到云龙门,左边是朝堂工地,右边是太和殿工地,他左右都查看了一眼施工现场,然后出了端门径直走到中书监。
中书监内,刘放和孙资正陪着司空陈群和司农桓范讨论年度财政会议的事情,孙资一眼就看到意气风发的曹叡从外边走进来,当即朝众人使了个眼色,除了陈群以外,其他人立刻热情高涨的嚷嚷起来,各自说出不同意见,把刚刚一派祥和的场面瞬间切换到热火朝天的议政时刻。
这就是刘放和孙资的为官之道。曹叡喜欢对所有人搞突击检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命令所有人待在原地不要动,不允许提前汇报,不允许提前接待,他就要看到所有部门所有人真实的工作状态。或许,这也算是曹魏的福报吧,如果文帝曹叡能活得再久一点,或许……
看到众人吵闹的情景,曹叡点了点头,他觉得中书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全国所有的文书政令都起源于这里,如果这里鸦雀无声,那就难免曲高和寡。因此中书监内没有一个曹氏宗族,这里自然也是曹休,曹洪,曹真,曹爽等人最不待见也最不注意的地方,他们觉得这里就是拟纸皇上的旨意,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直到多年的高平陵之变,他们才会明白刘放和孙资为什么要死死的把住中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