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衍嘴角憋笑。
悠悠一声轻叹。
刚端起茶杯品尝的苏威,差点一口喷了出来。
那想笑又不敢笑的模样甭提有多难受!
萧瑀闻言也是一愣。
随即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毕竟。
现在已经不是小时候了。
如今他也成家立业,搬进了皇帝赏赐的府邸。
算是开门立户了。
作为西梁皇室遗族,若是萧琮和萧瑀都能在京城站稳脚跟。
萧氏一族传承下去的可能性就大了几分。
历史上。
他的姐姐萧氏嫁给晋王杨广。
萧瑀留在京城和姐姐,姐夫一起生活了五年。
与杨广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其成年后,独孤伽罗又把娘家侄女嫁给他。
与杨氏家族的亲戚关系更深了一层。
隋亡后。
李渊登基称帝。
对于私交甚好,极具才能的萧瑀颇为看重。
让李世民携其亲笔信登门拜访,邀请他入朝为官。
萧瑀的妻子独孤氏乃是李渊亲舅舅的女儿。
故而。
李世民恭敬地称呼夫妇二人表姑、表姑夫。
李渊信中称:
瑀弟胸怀万机,才智过人,请速来京师,共辅社稷……
不论谁做皇帝,都是自家亲戚。
萧瑀也没摆谱,回言:
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兄相召,怎敢违命……
在这方时空。
萧婉儿没有嫁给杨广,萧瑀也没有娶独孤氏。
与杨氏一族的亲戚缘分没了。
他娶的是军机大臣萧摩诃的女儿。
南陈第一战神,与梁朝皇室没有直接血脉关系。
不过都出自兰陵萧氏。
统一后。
两家在京城都属于外来家族,很难真正融入关陇贵族的圈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
结为亲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萧摩诃身长八尺,孔武有力,武人气势不怒自威。
但却生了个如花似玉,娇滴滴的女儿。
两人大婚后,小两口感情如日中天,情比金坚。
已经为萧瑀诞下一子一女。
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听到宇文衍打趣的话语。
萧瑀也是心中一颤,眸眼中露出一丝感动。
“姐夫…陛下……,您就饶了我吧。”
“小时候不懂分寸,说话太随便。”
“要不是您宽宏大量,杖责一百都是少了……”
萧瑀露出无比灿烂的笑容。
思绪一下子回到追随陛下身侧,每天一起晨练的时光。
“你可是淑妃和婕妤的亲弟,叫朕一声姐夫还委屈你了?”
宇文衍笑着古了萧瑀一眼。
他心里很清楚。
长大之后,顾虑的事情方方面面。
君臣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了。
就和李靖一样。
再也不像以前那般放得开。
“无畏掌管户部后,兼任商业司郎中数年,属实辛苦了。”
“商业司事关大周经济命脉,朕亦是不得已!”
“而今瑀弟成长了,朕希望你能挑起大梁来……”
皇帝话音落下。
萧瑀顿时呆住了,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
商业司的重要性他非常清楚。
特别接触商业司一应事务后,感觉以前还是远远低估了。
皇帝把这么重要担子交给自己。
可见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有多深!
“谢陛下垂青!”
“瑀定当尽职尽责,不负圣恩!”
萧瑀起身,郑重其事地拱手躬身谢恩。
随着大周金银币海外爆火。
对外商贸活动变得愈加繁荣。
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商队陆驿不绝。
一南一北,一水一陆。
将神州大地与西域,南洋,天竺等地联系起来。
另外。
向东也有几条商贸路线。
一是从河北道走陆路,经辽西走廊抵达辽宁道。
以龙城,辽东城,科尔沁三地为中转站。
分别前往漠东突厥,和库莫奚,契丹,靺鞨,室韦四部。
海路则是从登州、扬州两处港口出发。
走海路前往真番郡汉水城,釜山港,倭奴道,海参崴,库页岛,庙街等地。
还有。
随着陈王宇文纯经营云南道。
历史上长期存在,却未大规模利用起来的“蜀身毒道”必将繁盛起来。
大理坝子和江心坡两地将被打造成西南之地的贸易中转站。
借助商贸,以云南永远昌郡为中心。
将南面的中南半岛、北部的雪域高原、西边的天竺和东方中原神州串联起来。
发展商贸赚取利润的同时,进行文化输出。
真正让华夏皇帝的“天帝之威”、“天帝之名”传遍九霄寰宇。
……
君臣三人就中原手工业发展,以及商贸活动进行了交流。
决定专门制定一部《商业律疏》。
对各行各业手工作坊生产,商品贸易,店铺经营等商业活动进行条文规范。
宇文衍希望以律法来约束商业行为。
避免商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本为所欲为的现象。
他也不希望出现那种原始的,剥削剩余价值、极限压榨匠人、役力的生产关系。
因而。
有关国计民生,经济支柱的产业。
宇文衍都是让商业司掌管,华夏商行经营。
并用行政手段对各行各业进行有效调控。
朝廷若是不给商贸戴上嚼子,必然成为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不能操控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是被允许存在的。
这才有利于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此举是对委以重任的萧瑀一次考验。
这小子也不悚。
把胸脯拍得梆梆响,向皇帝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
转眼间。
腊月如约而至。
天元二十年来到了尾声。
进贡的各蕃国使团陆续抵达长安城。
时隔两年。
再次出现“万邦来朝”的盛况。
如今。
长安的常住人口超过百万。
已然成为全天下绝无仅有的“第一圣城”!
进贡使团中的“老人”不禁感叹连连,直呼神迹。
他们可是亲眼目睹了这座巨城从无到有,一年比一年繁荣起来的。
京城的大街小巷。
域外人士的身影随处可见。
和十年前比,他们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各式奇装异服,到如今清一色的汉魏衣冠。
华夏精美服饰成了他们钟爱的掌中宝,心肝尖。
不少人操着一口略有口音,但却很是流利的中原官话和京城百姓谈笑风生。
抱拳,拱手,躬身。
举手投足间,尽显华夏礼仪。
能够万里迢迢来到长安的外邦人士。
要么是官方使者,要么是商贾及其眷属。
都是不差钱的主,消费能力一流。
也正是这些人。
源源不断地给大周带来大量的金银贵金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