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如天河倒灌,鞭子般抽打着魏军中军帅帐的牛皮顶篷。
阴云密布,还不到傍晚,帐内已晦暗如夜。
烛火点燃了起来,帐角燃着火盆,驱散了潮气,驱不散弥漫的焦灼。
李密饱读史书,越紧张的时刻,为将者越要以从容示人,以安军心的道理,他自清楚。
因而,尽管凝神倾听着从十余里外,时或传到帐中的,雨声也压不住的攻城激战之声,然李密并未在帐门口远眺,——距离太远,隔着深重的雨幕,远眺也眺望不到什么,他身披紫貂裘,背对帐门,负手而立,表面看,他只是在凝视悬挂着的洛阳地图,视线在“上东门”、“建春门”、“永通门”间逡巡,仿佛要从冰冷的线条里榨取出胜机。
“哗!”帐帘猛地被掀开,一股裹挟着浓烈血腥与泥水腥气的寒风倒灌而入!
一名军吏踉跄扑入,扑倒在冰冷的毡毯上,深色的水渍转眼洇开一大片。
他顾不上喘息,嘶声喊道:“明公!急报!王、王大将军在城东督战,中流矢!身负重伤!”
帐内空气骤然凝固!
炭火的燃烧声、帐外的雨声,都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李密霍然转身!烛光映照下,他英俊的面庞蓦地褪尽血色,一片骇人的苍白。
那双故作沉静的眼眸中,震惊、骇然、难以置信的疑惑,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无措交织闪过,快得几乎难以捕捉。他喉结滚动了下,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微微颤抖。
“你、你说甚么?伯当中了流矢,身负重伤?”
“明公,王大将军为励士气,令将将旗前移百步,城头贼弩如蝗,被一支弩矢穿透了胸甲。”
李密只觉眼前一黑,天旋地转,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四肢百骸都失了力气。他强撑着身形不动,牙关紧咬,深吸一口带着血腥的冷气,稳住声线,厉声追问:“伯当现在何处?伤情可有外泄?前、前线战况如何?”
——王伯当现是整个前线战场的总指挥,他中矢负伤的消息,一旦被前线各部将士获知,将为一军之胆,可以料见得到,无异抽去全军脊梁,士气必定大挫,战局恐生剧变。
“禀明公!王大将军中矢后,佯作无事,仍矗立旗下,坚持到被亲兵扶回阵后,才口吐鲜血,支撑不住倒下。前线诸部将士,尚不知王大将军负伤。然消息一旦走漏,军心或有动摇!明公,底下、底下怎么办?”最后一句,问出了此际帐中所有人心头的惶惑。
李密强压住眩晕,待眼前黑翳稍退,几步抢到帐门口,“唰”地一把掀开厚重的帘幕!
冰冷的雨水夹杂着风扑面打来,一扫帐内暖热,让他混乱的头脑为之一清。
眼前是白茫茫的雨幕,遮掩了中军阵中如林的旌旗,模糊了坐地待战的阵阵步骑将士的身影。
远处洛阳城墙的轮廓在雨中若隐若现,唯有被风雨撕扯得支离破碎的喊杀声,证明着城下的鏖战仍在继续。雨水打湿了他的鬓角,顺着脸颊流下。
他孤峭地伫立在帐门口的风雨中,一手死死抓住冰冷的门框,脸上的神情剧烈变幻。
最初的震惊尚未褪去,对军心崩坏的恐惧已压在心头;王伯当为何偏偏在此刻中箭?这疑问如芒在背;而随之涌上的,是对眼前危局,该如何应对的短暂的失措与焦虑!
种种激烈的情绪,就像无形的巨手,狠狠攫住了这位当世枭雄的心魄。
房彦藻起身,趋至他的身后,急促地说道:“明公,伯当既已重伤,臣愚见,今日攻战,断难为继了。当下唯有……”他顿了顿,吐出艰难的字眼,“暂且收兵。”
王伯当负伤的消息,在王伯当惊人的意志力下,是暂时被封锁住了,未及蔓延。但谁能保证这个消息,能封锁多久?还是这句话,一旦消息被前线的诸部将士知晓,军心必然大乱,加上风雨交加,仰攻原就艰难,如被守军发现蹊跷,抓住机会反攻,后果不堪设想。
祖君彦等也纷纷附议,无不语里带着仓皇:“明公,速速收兵为上!”
秦琼扯了下程知节。
程知节先不知何事,茫然地瞅了眼秦琼,不过总算反应过来,赶忙就跟着秦琼上前。
两人抱拳请命,声如洪钟,盖过风雨,——与房彦藻、祖君彦等的仓皇不同,却此两将慨然雄豪,同声说道:“臣等愿领骠骑,驰往城下压阵,但有变故,誓死稳住阵脚!”
李密缓缓转过身,雨水顺着他紧抿的嘴角滑落。
方才的无措,已被一种沉重的疲惫取代,仿佛苍老了几分。他挥了挥手,声音沙哑,令道:“令护军田茂广,至前线传我口谕,风狂雨骤,今日罢战,各部收兵!传令伯当亲兵,速将伯当秘密移来中军,不得走漏消息,违令者斩!”转向秦琼和程知节,“叔宝,知节,劳二公引步骑精锐,开赴城下接应,稳住阵脚,不得有失。守军若出,溃之便可,切莫追击。”
“诺!”秦琼、程知节、田茂广三人齐声应命,转身出帐,冲入雨幕。
帐帘重新落下,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冰冷,只余下炭火微弱的噼啪和雨鞭抽打篷顶的轰鸣。
李密踱回帅案前,颓然坐下。
他一手撑住额头,呆坐了片刻。帐内昏黄的火光映出他脸上的倦容与无奈。他抬起头,望向同样神色凝重的房彦藻等,问出了方才军吏同样的问题:“底下,怎么办?”
……
入夜以后,雨势未歇,反而愈发暴烈。
亏得风雨虽不利仰攻,却也遮住了王伯当中弩的情景,未有被城头隋军守卒察觉。前线的各部将士,亦不知王伯当负伤的实情,由是得以了顺利的收兵,数万部曲已然撤回,军心尚稳。
李密从安置王伯当的营帐,冒雨归来。
王伯当伤势沉重,幸未及要害,但失血过多,昏迷不醒。在这攻城关键的时刻,大将重创,消息纵能暂作瞒住,可王伯当若接连多日不露面,又能瞒住几时?消息一被将士们猜知,对接下来的攻城,势必造成巨大的影响。也许,王伯当当日的军令状,旬日破城,已成泡影。
李密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里,泥水四溅,每一步都像灌了铅,回到了自己的寝帐。
帐内灯火通明。
入进帐内,婢女之外,却另有一人正在等他。
抬眼看之,是房彦藻,见他进来,立刻迎上,脸上是前所未有的严峻,甚至带着点惶恐。
李密心头一跳,一股不祥的预感浮现:“孝朗,何事在寝帐候我?”
房彦藻没有说话,双手奉上一份奏报。
封套上赫然写着“右长史、抚慰山东大使郑颋八百里加急呈魏公亲启”。
李密一把抓过,撕开封套,展开奏报。
烛光下,郑颋熟悉的,这时却无比刺眼的字迹映入眼帘:“臣郑颋急禀明公殿下:宇文化及残部裴虔通,率众万余,献彭城,已降李善道。韦城周文举、北海綦公顺,亦举城降从。李善道已离贵乡,将渡河,亲巡东郡,闻其檄出,召李公逸、孟海公、徐圆朗等相会白马。”
每一个字,都像一柄淬了冰的利锥,狠狠扎进李密的心窝!
裴虔通?周文举?綦公顺?徐州、韦城、北海郡?将巡东郡,召李公逸等觐见?
房彦藻干涩的声音再度响起:“明公,山东骤变,人心大动,当此之际,宜速决断!”
恰在此时,帐外天际,一道闪电撕裂浓墨般的雨夜,将帐内照得一片雪亮,旋即,震耳欲聋的炸雷轰然滚过,仿佛要将这大地劈开。雷声震得帐顶瑟瑟,案上烛火剧烈摇曳。
李密握着奏报的手一颤,冰冷的纸卷几乎脱手。
这突如其来的惊雷,仿佛击中了他心中某根尘封的弦。他猛然扭头,顾望向帐外如注的暴雨,一个念头,带着宿命般的寒意,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下雨,……又是下雨!
他上瓦岗,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春日,那时心怀壮志,以为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天地。他杀翟让,是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翟让垂死的牛吼让他至今不能忘,血水混着雨水,冲刷着聚义堂前的石阶,自此以后,他真正成为了一军之主,可也自此以后,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而此刻,又是一个暴雨如注的秋夜。王伯当重伤、李善道兵锋东渡、山东动摇。
这如影随形的雨,於他李密,究竟是缘起之地,还是劫灭之兆?
寒风扑卷帐幕,雨水洒入帐中,冰寒从脚底,窜遍全身,直透骨髓!
……
雨,彻夜未停。
至黎明时分,渐渐转小,化作绵密如丝的牛毛,无声地浸润着饱经战火摧残的洛阳城。
宫城内,一间门窗紧闭的暖阁里。
元文都持着封犹带潮气的密信,一张脸上,是连日阴霾后绽放的狂喜:“成了!成了!子畏,你看!李密他应了!他应了!”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嘶哑,将信笺塞进坐在对面的卢楚手中。
卢楚连忙接过,就着烛光细看。
信是李密亲笔,措辞虽显倨傲,但核心意思明确:接受洛阳朝廷“招抚”,愿“捐弃前嫌”,共讨“国贼”李善道。不过,信末亦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需遣其心腹重臣入洛阳,代其参与朝政;其二,洛阳朝廷需立即出兵,进攻陕、虢,以证联手诚意。
卢楚初看亦是大喜过望,不意就在守城眼看难以坚持之际,转机忽现,当真是天大的喜事降临,但看到后面两个条件,尤其第二条,眉头立刻紧锁起来,面露疑色,迟疑说道:“元公,李密允降,固是大喜!然此二条,遣使入朝参政,尚可斟酌安排,虚与委蛇,唯此出兵陕虢?”
他放下信笺,忧心忡忡,“洛阳久战,兵马疲敝,伤亡枕藉。如今城围若解,将士们盼的是休养生息,若再令征讨陕虢,恐生怨怼哗变,此其一。其二。”他压低了声音,“此事乃我等密谋,王公不知,若命其出兵陕虢,他岂甘心听命?若其抗命,或从中作梗,岂不前功尽弃?”
元文都的狂喜被卢楚的分析浇熄了几分,但眼中兴奋的火焰仍在燃烧,显是不肯放弃这来之不易的转机。他站起身,在暖阁里急促踱步,沉吟多时,下了决定,说道:“王世充可能确会有点麻烦,但此事,兹事体大,非你我二人可决。走,去见段公、皇甫公,共商对策!”
卢楚起身应诺。
两人步出暖阁,细雨如雾,扑面微凉。
侍从将油伞撑开,为他两人遮雨。
细密的雨点落在伞面上,“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宫苑清晨,显得格外清晰。
……
“沙沙”的雨滴声,响於将近午时的宫苑深处。
大业殿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雨点坠落,也落在殿前肃立等候的众臣头顶的伞盖上。
元文都、段达、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卢楚,以及接到紧急召令、刚从前线匆匆赶回、一身戎装未卸的王世充,皆肃立阶下。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袍角或甲胄下摆。
内侍尖细的嗓音响起:“陛下驾到!”
众臣依序步入宏阔却略显空寂的大殿。
御座之上,杨侗已然端坐。
他年方十四五岁,身着略显宽大的明黄常服,身形单薄,然眉目清秀如画,眼神温润澄澈,带着超越年龄的沉静与仁厚,端坐的姿态,尽力维持天家的威仪。
侍立的宦官、宫女屏息凝神,气氛庄重。
群臣依礼参拜,甲胄与袍服摩擦,簌簌响动:“臣等叩见陛下!”
“众卿平身。”杨侗的声音清朗平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质感,却也努力模仿帝王的沉稳。
群臣谢恩罢了,相继起身。
王世充保持恭敬躬身的姿态,略微低着头,从下往上,目光飞快地扫过殿内的其余众臣。
他身形魁梧,深目高鼻,带有胡人的血统特征。这会儿因连着多日在城头督战,面容不免疲惫,眼窝深陷,可此刻此际,他的眼里却并无倦怠,相反,闪烁狐疑与高度警惕的光芒。
不怪他狐疑,这些天守城,战事如火如荼,杨侗从未如此大规模招聚群臣。今日却将当下朝中掌权的重臣,悉数召集,且把他从前线紧急召回,用脚趾头想也知,必有惊天大事!
是什么大事?他为何事先不得半点风声?
王世充敏锐地察觉到元文都、卢楚等人眉宇间掩藏不住的、近乎亢奋的异样,疑窦丛生。
圣上此际召见,到底所为何事?元文都等人神色古怪,又是为何?
没等他过多猜疑,元文都已抢步出列,向御座深深一躬,语声恭谨而激动,奏道:“臣启奏陛下!天佑大隋!臣等奉陛下仁德,感召四方,今有喜讯奏报!逆贼李密,感念陛下洪恩浩荡,深悟前愆,已上表输诚,愿归顺朝廷,共讨胁我洛阳之河北剧贼李善道!”
他语速极快,不知是因激动,还是生怕被人打断。
“什么?”王世充如遭雷击,失声惊呼,瞪大了眼,难以置信地看向元文都,又霍然转向御座上的杨侗。“感召四方”?招降李密?何时开始的?他竟全然不知!
元文都没理会他的惊呼,继续上奏,说道:“李密归顺,此乃陛下圣德昭彰,亦是朝廷转危为安之祥瑞!然其亦陈情,为表归顺之诚,并为共讨李善道,恳请陛下允准其二事。其一,允其遣知李贼虚实之干吏入朝,参议政事,以佐朝廷剿定李贼;其二,恳请朝廷遣派一军,攻取陕虢,以断李贼侧翼。伏望陛下圣裁!”一个惊雷未消,又一个惊雷炸响!出兵陕虢?
王世充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震惊与愤怒如潮涌上!
这帮狗日的贼臣!终究没把自己当作他们的自己人!如卢楚对外的放言,视自己为“外军之将”,而自居“本洛阳留守之官”,没办法的时候,用一用自己为鹰犬,给他们卖命,而商议这等招降李密,关乎洛阳存亡、改天换日的大事时候,却将在前线的自己排除在外!
难道他们忘了,是谁舍生忘死,顶住了李密一年多的狂攻猛打?忘了是谁日夜在城头亲冒矢石,循抚士卒,才勉强保住了风雨飘摇的洛阳城,保住了他们今时站在这里玩弄权谋的资格?
他握紧双拳,指节咯咯作响,指甲深深嵌入掌心,渗血也浑然不觉,怒火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