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贺小宝的杰作,众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面对着垂头丧气的小鹦,也只有在小宝不在场的时候,其他人才能把泥塑小分身从它身上解下来。
小鹦: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有了贺锦安的到来,京郊小院多了更多欢声笑语,也多了读书声。
“四哥哥,我还辣么小,为什么我也要跟你们一起练书、写作业?”贺小六发出灵魂拷问。
贺予承看了一眼前方批改作业,时不时眉头皱在一起的贺锦安,歪头低声对身边的小不点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小六,你加油,四哥觉得你是个读书的料。”
贺小六:“天什么……苦什么……读什么……”
“呵……你抓住了精髓——天天苦读。小六,你好聪明喔。”贺予承忍不住上手捏了捏弟弟的小肥脸。怎么会有这么萌的弟弟喔!
一转脸,贺小宝凑到他们面前,捂着嘴低声道:“四哥,我的作业不会写,你能不能教教我?”
贺予承挑眉:“拿来我看看。”
贺小宝连忙把怀里的作业摊到哥哥面前,三颗脑袋瓜子凑在一起。
“你……竟然还剩这么多没写?”贺予承不可思议:“你一会儿还想吃饭吗?”
贺小宝摸了摸圆滚滚的肚子:“到点了就要吃饭,母后说的,饿着谁都不能饿着自己。”
贺予承看了一眼前方,叹了口气:“那你乖乖坐我旁边,我一道道教你。”
贺小宝瞬间坐好,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哥哥。
贺予承开始讲题,几乎已经做到手把手。贺小宝一会儿紧皱眉头,一会儿若有所思,一会儿茅塞顿开,一会儿又紧皱眉头。
“哥哥,这些圣人为什么要说这么多道理?还有,他们悟出的道理传给自己的子嗣不就好了?为什么我们也要学?”
贺予承想了想:“因为圣人之言,能启人深思,他们所说的道理,能令人开智,在将来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从道理中提取经验,少走弯路,更容易成功。”
贺小宝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就听贺予承接着道:“多读书并无坏处,若是可以,我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读书。”
贺小宝点点头,觉得哥哥说的对,圣人之言不能只有他们几个知道,其他人通通都得学。
母后说了,这叫教育公平。
贺锦安看着三小只交头接耳,贺予诺在一旁独自画画,便起身走过来,看他们三个在干什么。
听到贺予承最后一句话,他十分欣慰:“予承能有这个觉悟,实在是大周之幸。当年,你们二姐、三姐拿出五万两银子兴办书院,已经资助许多人完成学业,我想,不如我们四兄弟也仿效她们,拿出月例银子尽一份微薄之力,你们以为如何?”
爱财的三小只:“……”
“那,二哥觉得该拿多少合适?”贺予承问道。
贺锦安想了想:“就每人拿一半吧,汇总在一起,成立母后说的助学金。”
贺小六率先认可:“可以,我才三多岁,那我拿一年半的月例银纸。”
贺小宝数着手指头算了算,也表示认可:“我六岁了,我拿出三年的月例银子。”
贺予承笑笑:“行吧,我拿出四年的。”继而转身看向贺予诺:“妹妹也加入我们吧。”
一旁假装耳聋的贺予诺:“……”
感受到八只眼睛在盯着自己,她只好放下手中的笔,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好啊,我拿四年的。”
贺予承挑眉:“我们三个加起来都没予诺你一个人多,予诺你破费了。”贺予诺是小女儿,贺临璋十分疼爱,给她的月例不但定了最高能给的标准,还翻了两倍,加上平日的各种赏赐,贺予诺是宫里妥妥的小富婆。
她嘟嘟嘴:“为国为民,甘之如饴。”
实则心在滴血。
那些金灿灿的小钱钱,我拥有你们的日子不多了。
贺锦安看着贺予诺一脸不舍的样子,忍不住好笑:“好了,那我就拿出十年的月例,等过几日回宫,咱们所有人的都折算成银票,交到予承手上来,由予承交给父皇。”
贺予承拧眉:“二哥,为何你不亲自去说?这想法明明是二哥的提议。”
贺锦安摸摸他的头:“你我兄弟,谁去都一样。这件事你好好办,是件好事。”
贺予承咬了咬唇,他知道二哥做什么都是为了他好,这是一件能让御史台上折子大肆表扬的好事,二哥给的银子最多,出的点子最好,可什么名利都不要,全给了自己。
贺锦安似乎是看出了他的想法,笑了笑:“美名和赞颂,于我而言,并不重要,予承你肩上担着重任,你比我更需要光环。”
一个出类拔萃的太子,才是所有人的信仰,将来承继大统,才能令更多人信服。
作为哥哥,贺锦安能做的,就是在背后给与支持,无论是学业上的督促,还是其他,他要做的,就是与母后一起,稳稳的扶持住这个弟弟,让他将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三日后几人回宫,没多久贺予承便带着十万两银票出现在御书房。
“父皇,儿臣与二皇兄、小宝、小六和予诺愿意捐出十万两银子,成立助学金,以资助品学兼优的读书人。”他一边说着一边将装好的银票递上去。
贺临璋十分欣慰,把予承叫到身边一顿夸赞。
“予承能有这个觉悟,朕心甚慰。你们几个都是好孩子,晚些时候朕会嘉奖。”
贺予承沉稳道:“其实点子是二皇兄想的,差事他交给儿臣来办。父皇,儿臣会好好跟着二皇兄学习,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贺临璋笑着抱了抱他:“好,锦安不错,父皇会好好夸夸他,那后续成立助学金,以及领用的章程,如何发放,都由你来落实,如何?”
贺予承点点头:“多谢父皇信任儿臣,儿臣会找户部商量出办法,拟定章程,再呈送给父皇。”
满朝都知道太子要成立助学金,并已经在初始阶段凑出十万两银子,正与户部商议细则,都纷纷上书赞颂太子的功绩,一时之间,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