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黄帝一脸纠结地找到岐伯,那表情,就像是考试遇到了超级难题的小学生。黄帝挠挠头,说道:“岐伯啊,我从你这儿学到了九针之术,这阵子自己又偷偷研究了好多医方。你说这医方里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这些方法,我就犯难了,这些方法是只用一种就行呢,还是得全都用上呀?”
岐伯一听,乐了,笑着说:“黄帝呀,这些医方里的各种方法,是给大家用的,不是一个人非得把它们全用上。就好比你去一家超大型超市,里面好吃的好玩的可多了,但你也不能全搬回家不是?每个方法都有它适合的人,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选。”
黄帝点点头,若有所思,接着又说:“你说这就像那句‘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得抓住关键。我现在已经了解了阴阳的要点、虚实的道理,还有病症轻重的情况以及能治好的病症。可我还想知道,那些病变得特别厉害,病情恶化到没办法治的情况,你快给我讲讲呗。”
岐伯一听,竖起大拇指,赞道:“黄帝呀,你问的这问题太关键啦!这医道啊,有时候就像大白天一样清楚明白,可有时候又像黑夜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要是能把这些医道都掌握了,那可就厉害啦,就像有神力相助一样。这医道里的奥秘,就算写在竹简和帛书上,也不一定能传给子孙后代。为啥呢?这得靠自己去悟,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自己不上去试试,永远学不会。”
黄帝好奇地问:“岐伯,那你先给我详细说说这九针呗,我老早就想深入了解啦。”
岐伯笑着说:“这九针啊,那可神奇着呢!就好比是医生手里的九件超级武器。这九针包括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镵针,头又尖又锋利,就像一把小锥子。这针主要用来治疗皮肤表面的一些疾病,像皮肤病啥的,就靠它来打开治疗的大门。比如说,有些人皮肤痒痒,起小红疙瘩,用镵针轻轻刺激一下皮肤,把那些不好的东西给赶出去,皮肤就能舒服点。
“员针呢,针头圆圆的,像个小珠子。它主要用来按摩肌肉,就像给肌肉做个舒服的按摩。要是有人肌肉酸痛,用员针在肌肉上滚一滚,按一按,能让肌肉放松放松,酸痛感就减轻啦。
“鍉针,针头是钝圆的,有点像小棒子。它可以用来按压穴位,但不刺破皮肤。就好比给穴位轻轻挠痒痒,刺激穴位,让身体的气血运行得更顺畅。有时候人感觉身体有点闷,气血不流通,用鍉针按按穴位,能让身体舒服不少。
“锋针,针头特别锋利,有三棱。这针主要用来放血,就像给身体放放‘气’。有些人体内有淤血,或者有热毒,用锋针在特定的地方放放血,能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排出去,病也就好得快啦。
“铍针,形状像宝剑,宽宽的。它主要用来治疗痈肿这些病,就像一个小手术刀,把那些肿起来的地方处理一下,把里面的脓排出来,病就慢慢好啦。
“员利针,又圆又锋利,像个小尖刺。它主要用来治疗急性病,像突然肚子疼、拉肚子啥的,用员利针刺激穴位,能快速缓解症状。
“毫针,这针可细啦,就像一根头发丝儿。它是最常用的,能治疗各种疾病。医生把毫针轻轻扎进穴位里,就像给身体发送信号,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好好工作,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长针,长长的,像个小棍子。它主要用来治疗那些病得比较深的疾病,比如说关节里面的病,用长针就能扎到病根儿,把病治好。
“大针,针头又粗又大。它主要用来治疗水肿这些病,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出去,让身体恢复正常。这九针各有各的本事,就看医生怎么用啦。”
黄帝听完九针,眼睛放光,又问:“那导引行气又是咋回事呢?听起来挺玄乎的。”
岐伯哈哈一笑,说:“这导引行气啊,一点都不玄乎。简单说,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让身体里的气运行得更顺畅。这气啊,就像身体里的小精灵,到处跑,给身体各个地方送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导引的动作各种各样,有的像模仿动物,比如像老虎一样伸展身体,像猴子一样灵活转动。通过这些动作,能活动身体的关节,拉伸肌肉,让气血在身体里流动得更畅快。
“行气呢,就是讲究呼吸的方法。比如说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气充满整个肚子,就像给气球打气一样;然后再慢慢地呼气,把气全部吐出去。还有腹式呼吸,就是用肚子呼吸,吸气的时候肚子鼓起来,呼气的时候肚子瘪下去。
“经常练习导引行气,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身体更健康。就好比给身体里的管道做了一次全面疏通,气能顺顺当当跑,身体也就没那么多毛病啦。比如说,有些人老是觉得没精神,浑身乏力,练练导引行气,让气充足起来,精神头就好啦。”
黄帝接着问:“那乔摩呢?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
岐伯笑着解释:“这乔摩啊,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按摩。你想想,有时候身体累了,让人给按一按,是不是特别舒服?乔摩就是通过用手在身体上推、拿、按、揉这些动作,来治疗疾病。
“按摩师会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身体部位,用不同的手法。比如说,要是脖子疼,按摩师就会用手指在脖子上轻轻揉一揉,把那些紧张的肌肉放松放松。要是后背疼,就会用手掌用力推一推,把气血推开。
“乔摩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还能调整身体的筋骨。就像给身体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保养,把那些不舒服的地方都给‘修理’好。有些老人关节不好,经常按摩按摩,能让关节灵活点,走路都更轻松呢。”
黄帝又问:“岐伯,这灸又是啥神奇的疗法呢?”
岐伯说:“这灸啊,就是用艾草等草药,点着了以后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艾草就像个小火苗医生,能给身体带来温暖和能量。
“常见的灸法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就是把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烧,不过这种方法有点疼,现在用得比较少啦。间接灸就好多啦,比如说隔姜灸,就是在皮肤上放一片姜,然后把艾绒放在姜上面点着。姜的温热加上艾绒的药力,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灸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比如说有些人冬天特别怕冷,关节也疼,这就是身体里有寒气。用灸法在关节部位灸一灸,能把寒气赶出去,让关节暖和起来,疼痛也就减轻啦。还有些人肚子着凉了,肚子疼,用灸法在肚子上灸一灸,能让肚子舒服很多。”
黄帝好奇地问:“熨又是怎么个治法呢?”
岐伯笑着说:“这熨啊,就像给身体做热敷。一般是用一些加热的物品,比如热毛巾、热水袋,或者把一些草药炒热了,包起来放在身体不舒服的地方。
“通过热的传递,能让身体的气血流通得更快,就像给身体里的河流加了点动力,让水流动得更欢。比如说,有些人不小心扭到了脚,脚肿起来了,用热毛巾或者炒热的草药包在脚上熨一熨,能消肿止痛。
“熨法还能缓解肌肉紧张,让身体放松。就像给身体来了个温暖的拥抱,把那些不舒服都给抱走啦。有些上班族长时间坐着,后背僵硬,用熨法在后背熨一熨,能让后背舒服不少。”
黄帝接着问:“这个刺和九针里的刺有啥不一样吗?”
岐伯说:“这里说的刺啊,其实和九针里的针刺有点类似,但也有不同。九针是比较系统的针刺疗法,而这里说的刺更广泛一些,包括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
“刺法讲究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手法。比如说,有些穴位需要垂直进针,有些则需要斜着进针。进针的深度也得根据穴位和病情来定,太深太浅都不行。
“通过正确的刺法,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让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比如说,有些人头疼,医生会根据情况在头上的穴位刺一刺,把气血调整一下,头疼就能缓解啦。”
黄帝又问:“这爇是啥神秘疗法呀?”
岐伯解释道:“这爇啊,就是用火烧或者加热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点像灸,但又不太一样。灸主要是用艾草,而爇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比如用烧热的石头、金属等。
“比如说,古代有些医生会把石头烧热,然后用布包起来,放在病人疼痛的地方。通过热的传递,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
“爇法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寒湿病症,把身体里的寒湿之气给逼出来。不过这种方法现在用得比较少啦,因为操作起来有点麻烦,还得注意别烫伤病人。”
黄帝最后问:“饮药我大概能猜到,就是吃药呗,不过你再给我详细讲讲呗。”
岐伯点点头,说:“这饮药啊,就是通过喝中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可是个大宝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草药,每种草药都有它独特的药性。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把不同的草药搭配在一起,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各种调料搭配好了,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比如说,要是有人感冒了,医生可能会用麻黄、桂枝这些草药,让病人喝下去,把身体里的寒气发散出去,感冒就好得快啦。
“饮药讲究剂量和服用方法。剂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可能会有副作用,太小了又治不好病。服用方法也很重要,有些药需要饭前喝,有些需要饭后喝,有些还得趁热喝,有些得放凉了喝。
“中药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比如说,有些人身体比较虚弱,经常生病,医生会开一些补药,让病人喝一段时间,把身体调理得壮壮的,以后就不容易生病了。”
黄帝听完这些疗法,感慨地说:“岐伯啊,这些疗法真是太神奇啦!那你快给我讲讲那些病变得特别厉害,恶化到没办法治的情况吧。”
岐伯收起笑容,严肃地说:“黄帝呀,这病情一旦恶化到不可治,那可就麻烦啦。比如说,有些病本来是小问题,但病人一直不重视,拖着拖着,病情就越来越严重。
“就像感冒,刚开始可能只是有点流鼻涕、打喷嚏,喝点药,休息休息就好了。但要是一直不管,病毒在身体里疯狂捣乱,可能就会引发肺炎、心肌炎这些严重的疾病。
“还有些疾病,比如五脏六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像肝脏被严重破坏,肾脏功能衰竭。这时候身体的正常功能都没办法维持了,就像一座房子的支柱断了,房子摇摇欲坠。
“另外,有些病是因为气血严重亏损,身体里的气和血都快没了,就像汽车没油了,发动机都没法运转。这种情况下,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也没了,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病邪在身体里根深蒂固,怎么赶都赶不走。就像野草在地里扎根太深,怎么拔都拔不干净。比如说一些慢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病邪一直在身体里,关节又疼又变形,治疗起来就特别棘手。
“遇到这些情况,医生也会很头疼。有时候即使想尽办法,也不一定能把病人治好。所以咱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有了小毛病赶紧治,别让它发展成大问题。”
黄帝听完,点点头,说:“岐伯啊,你讲得太透彻啦!我以后一定得好好重视这些知识,让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
从这天起,黄帝对中医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他也更加努力地推广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