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拿下了春晚五年的独家赞助商名额让其他的公司和厂商都感到无语了。
在他们看来,一定是洪氏提前察觉到了春晚的商业潜力,因此一口气买断了其五年的独家赞助,霸占了这个时代最顶级的黄金广告位。
但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合约签都签了。
按照合约,洪氏集团一口气支付五年的赞助费总共五千万元,如果违约,就要赔偿赞助费用的十倍,也就是五亿。
这么大的数目,不管是四九台的台长,还是文化部的周部长都没有胆量去违约,不然他们就不用干了。
而且洪七港商的身份就注定了只要他自己别越过红线,一般人就对付不了他。
毕竟现在距离港岛回归也就不到二十年了,洪七作为港岛与内地联系的关键人物,多次投资帮助内地发展,为十几年后港岛要回归的大背景下,洪七如同背负免死金牌,只要自己不越红线,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有洪七的身份护持,不管其他公司砸出洪氏几倍的赞助费,四九台台长和周部长也绝对不敢违约。
而看到四九台搞出来的春晚居然这么赚钱,其他电视台也开始效仿,纷纷打造起自己独特的电视节目。
其他公司和厂商看到在五年之内赞助春晚已经无望,也只能将目标转向了其他电视台。
反正春晚再牛逼,也就大年三十播出而已,一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时间,全国也还有很多其他电视台,有很多投资的机会。
洪氏在春晚这一次史无前例的成功投资,倒是引起了国内一波投资电视节目的热潮,也算是拉动了经济和文化项目的发展吧。
不过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投资热潮相反,四九城几家国营商店的生意简直是一片寒冰,比二月份的天气还要寒冷啊。
这些大型的国营商店,因为在生态位上几乎完全处于鸿运发超市的下位,本来生意就几乎被鸿运达超市抢光。
就算百货商店引进了一些服装,电器等热门商品,也因为商店本身的环境,服务都远不如鸿运发超市,对生意的提升有限。
而鸿运发超市靠着投资春晚,加上提前囤货布局,在开年之后引发了一波抢购热潮,在这个时间段里,成功让消费者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鸿运发超市里,消费者手里钱花光了,自然不会再去其他地方消费,导致各家百货商店的生意直接跌入冰点。
按照国营的惯例,哪怕一家百货商店一天一单生意都没做,也是要正常发给员工工资,加上每天的电费,还有商品的固定损耗,几乎所有距离鸿运发超市不远的百货商店都在亏钱。
加上开年之后的生意冰点,终于有百货商店承受不住,向上级发出了请求停止营业的申请。
白万里的商业发展部并不负责管理国营企业,但这说到底也跟他有关,所以他还是知道了这件事。
听完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之后,白万里向身边的妻子问道:
“卿安,你怎么看?”
白万里这个称呼,就说明这个问题和工作无关,纯粹他们夫妻俩闲聊一下,加上办公室此时也只有他们两人,所以不用在乎规矩,可以畅所欲言。
“从超市开业开始,我就确定那些僵化的百货商店不可能运营下去,有些要倒闭是早晚的事情,这份申请,有可能是百货商店的负责人真的承受不住商店一直亏钱的压力,不想在这个无底洞里耗下去,也有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术。”
“哪怕到了现在,国企员工被辞退依旧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一间百货商店从售货员到搬运工,至少也有几十个人,上级领导不一定愿意承受和背负几十个国企员工被辞退的代价,可能会为了挽留他们,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毕竟虽然很多人都清楚国营政策需要改变,但谁又愿意做那个出头鸟,背负上‘第一家破绽的国营企业’这种名号呢?”
“分析得很透彻,我觉得他们就是在玩这种花招,不过可能会弄巧成拙。”
“你是说他们想利用员工的被辞退的事换上级的支持,但上级可能会直接他们的倒闭请求,真的坐视那些员工失去工作?”
“对!时代浪潮滚滚前行,不会为了任何人停下,我绝对没小看过上面追求发展的决心!”
华夏在真实的历史上都可以下定决心对落后僵化的国营体制进行改革,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依旧将国家带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到了现在,白万里相信国家依旧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
白万里的判断基本是对的。
虽然不知道那国营商店的人是不是真的在跟上级耍花招,反正上级单位最终是批准了该国营商店的倒闭。
一家运营了几十年的国营商店正式倒闭,商店里的所有员工除了拿到一笔遣散费之外,彻底成了无业人员。
这件事被称为‘第一例国营企业倒闭’,虽然倒闭的仅仅是一家国营商店,失业的员工也仅有几十人,还不足以达到历史上九十年代那种惊人的下岗潮,但也已经让不少人感到紧张了。
毕竟事情有一就有二,能有第一家国营商店倒闭就能有第二家。
商店可以倒闭,那工厂就也可以。
这一情况证明了进入国营单位不再是不可动摇的铁饭碗,在这个时代下,如果工厂和商店不思进取,都有倒闭的可能。
意识到这个情况,那些不想倒闭的工厂和商店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有的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和商品品质,有的学习别的企业,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工厂和商店都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改革浪潮。
不过这波改革到底是有效自救,还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就只有交给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