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偏关县地处晋蒙交界,黄河与长城文明在此交汇,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钦命龙华盛会”(万人会)、“九曲黄河阵”(灯游会)、“踢鼓子秧歌”与“偏关凉碗托”最具代表性,它们承载着边塞军事、商贸交流、民间信仰与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核,共同构成了偏关文脉的活态传承。
一、钦命龙华盛会(万人会):穿越四百年的边塞史诗
作为偏关首个省级非遗项目(2009年入选),万人会的起源可追溯至1601年明万历年间。
平倭名将万世德为追悼抗倭战役中的英烈,奏请朝廷举办盛大祭祀,后逐渐演化为融合宗教仪式、文艺展演与物资贸易的复合型民俗活动。
这一盛会每十年举办一届,长达10至15天的会期浓缩了偏关最鲜活的文化图景:古关城内戏曲声、诵经声、吆喝声交织,僧道法事庄严肃穆,秧歌高跷、社火巡游热闹非凡,龙灯、旱船、狮子舞等民间艺术轮番登场。
尤其是夜间灯火与焰火辉映山城的场景,再现了明代“边塞不夜城”的奇观。
如今,万人会不仅是晋蒙交界地区的文化符号,更以商贸交易推动区域经济联动,每届吸引数万商旅汇聚,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二、九曲黄河阵(灯游会):河神崇拜的迷宫密码
同为省级非遗的九曲黄河阵,源于古代黄河沿岸民众对水神的祭祀传统。
其核心是占地数亩的灯阵,以365盏灯象征全年天数,布设成九曲回环的迷宫形态。
参与者需循特定路线穿越灯阵,寓意消灾祈福、通达成愿。这一活动将黄河水文地理抽象为符号系统,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尽管具体历史记载暂缺,但其灯阵布局与《周易》八卦的呼应,以及边民对黄河既依赖又敬畏的复杂情感,使其成为研究黄河流域信仰体系的重要载体。
三、踢鼓子秧歌:北方战舞的千年回响
踢鼓子秧歌作为市级非遗的“领头雁”,2024年斩获山西省秧歌舞大赛二等奖,印证了其旺盛生命力。
这一舞蹈始于明代戍边将士的军旅娱乐,融合戏曲唱腔、武术招式和军事阵法,形成独特的“战舞”风格。表演分为大场子(百人规模)、小场子(即兴互动)与舞台场子(艺术提炼)三种形式,男角踢鼓豪迈刚健如猛虎,女角执扇轻盈似游龙,生动再现古代边关尚武精神。
偏关政府近年通过成立传承专班、邀请老艺人传艺、推动进校园社区等举措,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机。
如在2025年老牛湾镇春节展演中,年轻舞者融入现代编舞理念,结合网络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实现“非遗破圈”。
四、偏关凉碗托:黄土高原上的清凉史诗
一碗荞麦凉碗托,凝结着偏关人应对严酷环境的生存智慧。
这种市级非遗美食以本地高寒作物荞麦为原料,经石磨研磨、蒸制定型成半透明“碗”状,佐以陈醋、辣椒油、蒜泥等调料,集清凉爽滑与酸辣鲜香于一体。
其制作技艺涵盖作物选种、水温控制、刀工调制等数十道工序,既是饮食科学更是民间美学。
碗托不仅是夏日解暑良品,更嵌入偏关人的社交图谱——邻里围坐分享碗托畅聊家常,游子归乡必尝一碗解乡愁。
近年通过文旅推介,这道地方小吃已走向全国,成为“舌尖上的偏关”金名片。
从万人会的万人空巷到灯游会的星河秘境,从踢鼓子秧歌的铿锵鼓点到凉碗托的舌尖颤栗,偏关非遗构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文化基因库,更通过创新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2025年数据显示,四大非遗相关产业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创造经济效益逾亿元。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偏关正以非遗为纽带,书写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