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非遗:面塑、砖雕、刺绣、剪纸与布艺中的黄土魂韵
在忻州市岢岚县这片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非遗文化如散落的星辰,在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处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面塑的温润、砖雕的刚劲、刺绣的细腻、剪纸的灵动与布艺的质朴,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民间艺术图景。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岢岚人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的载体,承载着黄土地上的记忆与温度。
一、面塑:掌心揉捏的黄土诗篇
历史溯源:从祭祀到生活的仪式演变
岢岚面塑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祭祀文化,早期作为供奉神灵的“牺牲”替代品,后逐渐融入民间节庆与人生礼仪。
春节的“枣山馍”以层层叠叠的面团堆砌成山形,点缀红枣象征丰收;清明节的“寒燕”用面塑成飞鸟造型,既是对自然节律的顺应,也是对先人的追思;婚嫁时的“龙凤呈祥”馍,则以夸张的造型寄托对新人的祝福。
这些面塑不仅是食物,更是岢岚人“以面为媒”的情感表达。
技艺密码:指尖上的力学与美学
面塑制作需经过和面、发酵、揉面、塑形、蒸制、彩绘六道工序。
岢岚面塑以“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为和面标准,面团需软硬适中,方能塑形不裂。
塑形时,艺人用竹签、梳子等工具刻划细节,如“寒燕”的羽毛需用梳齿压出纹理,“枣山”的层次需以刀刃切割出棱角。
彩绘多用矿物颜料,以红、黄、绿为主色调,象征吉祥与生命力。
70岁的传承人王翠花说:“面塑的魂在‘活’字,鸟要能飞,花要能开。”
当代传承:从灶台到展台的蜕变
传统面塑多局限于家庭制作,现代传承人通过创新题材与材料拓展其生命力。
岢岚非遗工坊将面塑与文创结合,开发出“十二生肖”钥匙扣、“岢岚古城”微缩模型等产品。
年轻传承人李强尝试用蔬菜汁调色,制作出“彩虹面塑”,吸引游客体验。
2025年岢岚非遗展上,面塑作品《宋长城》以面团复现城墙砖石,成为热门打卡点。
二、砖雕:黄土夯筑的立体史诗
文化基因:游牧与农耕的建筑对话
岢岚砖雕多见于古民居、庙宇的门楼、影壁,其题材融合了农耕文明的“五谷丰登”与游牧文化的“骏马奔腾”。
宋家沟村的清代民居中,砖雕“鹿鹤同春”以浮雕形式呈现,鹿代表“禄”,鹤象征“寿”,松枝寓意“长生”,三者组合暗含对家族兴旺的祈愿。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正是岢岚作为“晋西北门户”的历史见证。
工艺精髓:刀锋下的力学与哲学
砖雕制作需经过选砖、绘图、刻坯、修光、上色五步。
岢岚砖雕以“青砖”为材,其质地密实,适合精细雕刻。
艺人用“平刀”“斜刀”“圆刀”交替使用,通过“浅浮雕”与“透雕”结合,营造出层次感。
如影壁砖雕《二龙戏珠》,龙身需以“S”形曲线盘旋,既符合力学结构,又暗含“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传承人张建军说:“一刀错,全砖废,砖雕是‘减法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
现代应用:从建筑到艺术的跨界
传统砖雕多用于装饰,现代传承人将其引入公共艺术领域。
岢岚非遗工坊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发出砖雕茶台、笔筒等文创产品。
2025年黄河流域非遗展上,砖雕作品《黄河浪》以波浪形砖块拼接,配合LEd灯带,呈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动态效果,获评“最佳创新奖”。
三、刺绣:丝线穿梭的黄土情书
题材演变:从实用到审美的升华
岢岚刺绣早期用于衣饰、被面等生活用品,以“驱邪纳福”为主题,如儿童肚兜上的“五毒”图案(蝎子、蜈蚣等),既美观又具实用功能。
清末民初,刺绣逐渐转向装饰性,题材扩展至山水、花鸟。现代刺绣则融入乡村振兴元素,如作品《宋长城新貌》以丝线勾勒城墙轮廓,背景用渐变蓝表现天空,传统技艺与时代主题完美融合。
针法密码:丝线上的力学与韵律
岢岚刺绣以“平针”“打籽”“盘金”等针法为主,其中“打籽针”最具特色。
艺人用丝线在面料上绕出小圈,形成颗粒状纹理,如刺绣《牡丹》的花蕊需以千百个“籽”构成,远观如真花绽放。
色彩搭配上,岢岚刺绣偏爱“对比色”,如红与绿、黄与紫,既符合黄土高原的粗犷气质,又暗含“阴阳互补”的哲学。
产业振兴:从家庭作坊到品牌孵化
岢岚县通过“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推动刺绣产业化。
阳坪村的“姐妹织屋”吸纳50余名妇女,开发出刺绣笔记本、手机包等文创产品,年产值超200万元。
传承人刘秀兰带领团队参加广交会,与上海企业合作推出“岢岚刺绣”高端定制服务,让传统技艺走向国际市场。
四、剪纸与布艺:黄土上的灵动与温暖
剪纸:刀尖上的民间叙事
岢岚剪纸以“阴刻”与“阳刻”结合为特色,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
如作品《丰收》以玉米、高粱为元素,通过镂空技法表现颗粒饱满的质感;抗疫主题剪纸《守护》则以医护人员剪影为核心,背景用“万字纹”象征众志成城。
传承人赵玉梅创新“套色剪纸”,用多层彩纸叠加,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布艺:针脚里的生活美学
岢岚布艺以“褐马鸡”造型最为独特,艺人用碎布拼接出鸡身,以毛线制作羽毛,眼睛用纽扣点缀,既可爱又具实用性。
儿童虎头鞋则融合刺绣与布艺,鞋面绣“王”字,鞋帮缝制虎耳,寄托对孩子的庇护。
2025年非遗展上,布艺作品《黄河儿女》以蓝印花布为底,拼接出人物群像,获评“最佳文化表达奖”。
五、非遗保护: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岢岚县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推动非遗保护:
人才培养: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课程,培养年轻传承人。
创新传播: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制作过程,2025年“岢岚非遗”话题播放量超5000万次。
文旅融合:在宋家沟村打造非遗体验街,游客可参与面塑制作、剪纸体验,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长。
结语
从面塑的温润到砖雕的刚劲,从刺绣的细腻到剪纸的灵动,岢岚非遗如同一部立体的黄土高原百科全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岢岚人“以手抵心”的生活哲学——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最动人的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岢岚非遗正通过创新与融合,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篇章,让黄土魂韵在新时代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