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松听闻华军杀来,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上冷汗涔涔,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着,声音也带着一丝惶恐:“丞相,这可如何是好啊?华军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应对?”
他的心中犹如一团乱麻,完全没了主意。毕竟,他这个傀儡皇帝才刚刚登上皇位没多久,还未真正享受过权力的滋味,如今却要面临亡国之君的下场,这让他如何能不慌乱?
童贯看着赵子松如此惊慌失措,心中虽然有些鄙夷,但表面上还是故作镇定地安慰道:“陛下莫急,为今之计,唯有与方腊谈判一途。我们可以罢兵言和,共同对抗华军,如此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童贯心里其实也很清楚目前的局势。北方已经被徐骏所占据,蜀中正在遭受华军的猛烈攻击,而蜀中又缺乏得力的将领,根本无法抵御华军的进攻,所以蜀中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两广地区的兵力本来就不多,而且还割让了一部分给南越,更是难以指望他们能提供多少支援。至于王渊,他不仅打了败仗,还损失惨重,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这无疑给原本就紧张的局势雪上加霜。算上前线剩下的兵力,恐怕也不过才十万出头而已。赵子松也没有什么办法,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只能听童贯的了。“现在只能这样了,一切都听丞相的吧 ”
方腊这边听闻华军已兵临江宁府城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愁。其实,徐骏攻下北方的消息,他早已有所耳闻,而徐骏退出攻城略地的消息,他也同样了然于胸。
徐骏的实力与日俱增,这让方腊深感压力。然而,他又何尝不想通过攻城略地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呢?只可惜,他的运气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方腊的位置东面靠海,要想扩张,只能西进和北上,至于南面太过贫瘠,他也看不上。
不过他北上被云天彪死死的阻拦在了扬州,打的都有一年了,还是没能拿下来,而西进也被童贯死死的给挡下来了,自己都没有扩张成功过。
尽管华军目前并未直接攻打他,但方腊心里清楚,一旦华军收拾完剩余的南宋势力,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他。届时,他恐怕将独自面对强大的华军,而以他现有的力量,无疑是以卵击石,胜算微乎其微。甚至,他极有可能会沦为阶下囚,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现实。
正因如此,当南宋提出议和时,方腊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他深知,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也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为了确保议和能够成功,方腊随即派遣自己的兄弟方貌,以及大元帅邓元觉统领十二万大军,前往支援南宋,共同阻拦华军的进攻。
童贯收到了方腊愿意议和的消息后,心中稍定,赶忙着手安排与方腊联军的事宜。可就在此时,探子来报,华军并未急于进攻江宁府,而是分出一支奇兵,直插两广。两广本就兵力薄弱,难以抵挡华军的攻势。赵子松听闻此消息,差点昏厥过去,童贯也是眉头紧皱。
与此同时,方貌和邓元觉率领的大军在行进途中遭遇了恶劣天气,道路泥泞,行军速度大受影响,一时之间不能赶到。
童贯得知方腊有意议和的消息后,如释重负,但他并未掉以轻心,而是当机立断,迅速下令前线的大军后撤,以巩固江陵府的防线。
然而,此时的江宁府已被许贯忠严密包围,水泄不通。童贯无奈之下,只得尝试通过飞鸽传书来传递消息。他放飞了二三十只信鸽,期望能有几只成功突围,将重要情报送达目的地。
可惜的是,这些信鸽大多在途中遭遇不幸,被射杀殆尽。最终,仅有寥寥几只信鸽侥幸逃脱,但它们所携带的情报,早已被外围的华军截获。
前线的情况不容乐观,八万宋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却参差不齐。童贯自己的西军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如今已所剩无几。面对这样的局面,童贯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有兵可用总比无兵可派要好,他已无法对兵员质量过于苛求。
与此同时,许贯忠对童贯与方腊联合的消息并非一无所知。事实上,他早已洞察到这一情况,并毫不犹豫地派遣快马,将这一重要情报火速送往徐骏手中。
在华军的大帐之中,众将齐聚一堂,正就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展开激烈的讨论。
潘善宇首先发言:“江宁府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实乃易守难攻之地。若强行攻城,不仅会造成我方大量伤亡,恐怕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战果。依我之见,不妨想个计策,将城内的守军引诱出来,然后再予以歼灭,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欧鹏听后,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童贯那厮如今犹如惊弓之鸟,胆小如鼠。而那娃娃皇帝想必更是被吓得魂飞魄散,岂会轻易出城迎战?”
许贯忠见状,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先设法消灭宋军前线的那几万士兵,如此一来,城内的童贯必然心生怯意。届时,我们再派人前去劝降,说不定他会迫于压力而出城投降。”
众人闻此,皆觉得许贯忠所言甚有道理,一时之间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便纷纷表示赞同。
至于方腊那边的情况,许贯忠接着说道:“据我所知,近日江南地区普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他们的大军想要赶来增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许贯忠分配好了队伍,江宁府里面并没有大将镇守,因此,并不需要担心他们。许贯忠留下了三万兵马,由潘善宇率领,多数旗帜多设营帐,继续驻扎在江宁府外,以此来震慑城里面的宋军。
其他的兵马由许贯忠亲自率领准备去半路拦截童贯前线回撤的兵马,准备将他们一举消灭,到时候童贯就大势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