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破绽”在经验丰富的将领眼中或许可疑,但对于急切寻找突破口、并且已对秦军产生轻视之心的联军前锋而言,却可能是致命的诱惑。
整个平原上,人声鼎沸,车马辚辚,一片迎接大战前的繁忙景象。
“先生。”
蒙恬快步从后方赶来,声音带着一丝振奋:“张景兄长带着工尉府与鬼谷学苑的上百墨家弟子,以及数十车物资,已抵达洛邑城门外。”
闻言,秦臻眼中精光一闪:“好。”
他不再耽搁,转身大步向洛邑城门方向走去。
洛邑城门外,数十辆覆盖着厚厚苫布的大车排成长龙。
上百名身着素色麻衣、神情专注、气质迥异于寻常军卒的墨家弟子肃然而立。
他们身背各种奇特的工具袋,目光敏锐地扫视着周围的防御工事。
为首一人,正是风尘仆仆的张景。
看到秦臻玄甲身影出现,张景立刻快步上前,深深一揖:“拜见先生!”
其身后墨家弟子也齐刷刷躬身行礼,声音整齐划一:“吾等拜见祭酒!”
“不必多礼。”
秦臻抬手虚扶,目光扫过众人和那些车辆,语气沉稳:“来得正是时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设下天罗地网,正需尔等的巧思妙手,为其添上锋刃。”
“请先生吩咐。”
张景挺直身体,声音铿锵。
他身后的秦墨弟子们也都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被赋予重任的兴奋光芒和跃跃欲试的斗志。
秦臻微微点头,走近一步,压低声音问道:“墨枢那边,准备得如何了?”
张景立刻回禀,声音同样低沉却清晰:“枢兄已准备万全,此刻正与吾弟张义在预设集结地全力组织人手,组装调试木鸢。
枢兄让属下禀告先生:所需猛火油浓缩调配完成,‘撞火琉璃’储备充足,驭手陈错、石敢等人状态上佳,万事俱备。
另外,先生特意交代的那些物件,也已全部随队运抵,静待先生指令启用。”
“好!”
秦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你带来的弟子与物资,正可填补急需。眼下有几件要务,亟需尔等墨技襄助。”
“请先生示下。”
“其一,两城城防主体虽固,然要害之处,犹需强化。
尤其是城门、瓮城、角楼、望台,需加装你们设计的‘机括连弩’守御机关。
其二,立刻在洛邑最高处,选择视野开阔、地基坚固的塔楼或高台,建立‘了望台’。不仅要能俯瞰整个预设战场,更要能清晰观察联军中军动向。
务必确保其稳固,战时由你亲自坐镇指挥“飞刃”调度信号。”
“喏!”
张景不再多言,转身便对身后的墨家弟子们下达指令。
随着他的指令,上百名墨家弟子迅速按照各自分工行动起来。
有人指挥民夫卸车转运那些神秘的青铜构件、精铁部件和特殊材料;
有人拿出图纸与绳索、矩尺等工具,在秦军工官的配合下,立刻开始丈量城墙,寻找最佳安装点;
有人则带着部分秦军工官,直接奔赴城外的工事区域,拿出更加精细的图纸,对着预设的壕沟、拒马群、陷坑进行现场标记、指导改良防御器械和预设反击阵地。
整个洛邑城防体系,在墨家弟子加入后,开始向着更精密、更坚固、更致命的方向加速蜕变。
.........
就在洛邑平原主力紧锣密鼓备战之时,秦臻布下的其他棋子也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洛邑前沿,“疑兵”阵地。
由裨将军杨樛统领的三万“疑兵”部队,多为骊山大营新卒与辅兵、民夫,在洛邑城东侧一片视野开阔、地势略高的区域,正热火朝天地构筑着防线。
他们挖掘的壕沟又深又宽,布设的拒马、鹿砦密密麻麻,延绵数里。
营寨内,旗帜故意插得格外密集,军容似也颇为严整。
营帐连绵起伏,远超三万人所需,且布置得错落有致,远远望去仿佛驻扎着十万大军。
士兵们来回奔走,搬运土石,敲打木桩,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和繁忙的假象。
白日里,营地内喧嚣异常。
士兵们频繁调动,队列操练的号令声、金鼓声此起彼伏。
大量民夫被组织起来,扛着木料泥土,在营地内外来回穿梭,做出持续加固工事的景象。
营内多处地点燃起巨大的篝火,制造出大量炊烟,模拟大军集结生火做饭的场面。
入夜之后,整个营地更是灯火通明。
沿着壕沟壁垒,每隔十步便点燃一堆篝火,火光熊熊,将夜空映得一片通红。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
成为整个战场最显眼、最具诱惑力的“饵”,将联军的注意力和首波攻击牢牢吸引在此处。
在营地某些视野开阔的关键位置,甚至搭建起了巨大的、覆盖着帆布的框架轮廓,其形状隐约透露出类似大型防御器械的模样。
虽然里面可能是空的,但在远处观察的联军斥候眼中,这无疑是秦军准备在此依托防线进行顽强抵抗、甚至可能发起反击的铁证。
杨樛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他不仅要吸引敌人,更要尽可能地活下来。
因此,在虚张声势的表象下,他也在隐秘地做着防御准备:
士兵被反复告知撤退路线和信号;
营地内部构筑了数条通往后方洛邑的隐蔽通道;
挖掘的部分壕沟在底部预留了过人的洞口……
汾阴、蒲坂,浊河西岸。
奉命驻守此地的杨端和,同样接到了“疑敌、滞敌、惑敌”的最高指令。
他所做的,比杨樛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端和利用黄河沿岸原有的旧堡垒和起伏地形,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部署在长达数十里的河岸线上。
白日里,沿河营寨连绵不绝,旌旗招展,数量远超实际兵力数倍。
入夜之后,篝火堆堆叠叠。
让人根本无法判断秦军的真实兵力和布防重点。
沿着河岸,还设置了数十座高大的烽火台。
不仅在有敌情时才点燃,而是不分昼夜,定时点燃狼烟柱,制造出一种秦军重兵云集、严阵以待的紧张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