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出,朝堂顿时风浪四起。
有识之士,不禁想起了半年前的晋阳雪灾一案。
那场雪灾表面上是天灾,但后来的种种异象与叛乱,早已让人明白,那是一次权力的试探、一次旧门阀重启地缘秩序的冒险。
而幕后黑手,正是荥阳郑氏。
半个月前。
在定远伯李北玄的斡旋下,那场动乱被迅速平定。
郑氏虽未被明言指控谋逆。
但其幕后参与者,郑氏嫡出第十房全家被下狱查办。
其家中老少、亲属共三百余人,在朝廷刚刚平定晋阳时,就被郑氏家主主动送到了大理寺。
除此之外,郑氏嫡支数人亦被诏归乡,不许任职。
但朝中,却始终没有一次明确的表态。
没有一次正面斩断旧门阀与庙堂的联系。
于是,时人普遍以为,郑氏虽有过错,但皇帝终究要顾全大局,这场清算也就到此为止了。
直到现在。
直到直到赢世民突然出手,将这些官员一个个拔除,才让整个朝堂彻底醒悟——
原来,这不是临时整顿。
而是秋后算账。
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不仅仅是郑氏的直系、姻亲。
就连与之有过往来的士人、太学生、甚至是文会中,曾言语相近者,全都吓得魂飞魄散。
有的人连夜焚书,有的人主动请辞。
甚至还有人,主动跑到御史台自首。
表示自己对郑氏谋划早有耳闻,但因身份低微无法上报……
但出乎意料的是,赢世民并没有趁势把这些人也一锅端了。
那些主动请辞的、提前自首的、匆忙焚书销信的,统统未被追责。
甚至御史台接连呈上数份弹劾言官、请求深查文士结党的奏疏,赢世民也一概按下不表。
没有趁火打劫,也没有扩大战果。
只是把该拿下的几十人收监、查办,随即便悄然收了刀。
甚至在六月十二日,中书门下还特别下了一道口谕。
称,近来言事众繁,宜慎言慎行,以免妄伤士气。
意思也就是说,别勾八瞎想,跟你们没关系。
而这话一出,那些还在家里发抖的士人,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
原来,朝廷这一轮动作,真正的矛头,始终对准的只有郑家。
他不是要大开杀戒,更不是要把朝堂变成屠宰场。
只是要郑家,而已。
而其余人,赢世民并不打算追究。
毕竟朝堂终归需要人办事。
就算门阀士族再让人厌恶,他们培养出来的士人、吏才、基层官僚、编修史官……
依旧是目前武国的运转骨架。
而士族之间盘根错节,真要刨根问底,纠缠到底,那不就等于抽掉了半个国家的根基?
更何况,眼下蓝田一线刚刚开局。
新政推行、技术兴革、制度调整,哪一项不要人手?
哪一项不要朝中协调?
真正懂规章、精事务、有操盘能力的,终归还是这些被旧士族培养出来的精英分子。
他可以不用他们做主导,但至少还得用他们打杂。
所以,这一次的风暴,来得快,止得也快。
当人们终于意识到,皇帝并不准备扩大事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有意止住风头后。
整座朝堂,才终于缓缓从惶恐中平静下来。
那些烧信的、逃回乡下的、夜夜求签的,终于开始重新走出家门,开始小心翼翼地恢复往常朝贺、赴宴、进讲等日常。
…………
然而另一边,郑氏的命运,却已不可挽回。
六月二十五日。
郑氏家主郑怀仁,向赢世民递上了一封极短的谢恩折。
言称“郑氏教训不严,子弟不肖。
蒙圣明不杀之恩,愿归乡自省,不敢复有他图。
叩谢天恩。”
没有辩解,没有求情。
没有为子侄脱罪的悲声哀告,也没有托人走门路说情。
整封谢恩折,字字低调,行行认命。
就连三阁老看过之后,都忍不住私下里说了一句:“郑家……这次是真塌了。”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郑家的名字,逐渐从中书、门下、吏部、礼部、国子监、鸿胪寺等各类名册中消失。
原本郑家最为倚重的兵部、工部、刑部中层骨干,此刻空荡荡地悬着职位,一时竟无继任之人。
就连国子监中,那些素来以郑门门生自诩的年轻士子,也仿佛一夜之间失了声,再无人敢提荥阳二字。
而郑家自己,也极有自知之明。
从郑怀仁往下,全族闭门不出。
整个荥阳郑氏,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朝堂、宴席、文会、讲学、赏花、登楼、对弈……
这些士族精英们钟爱的场合,再没有一个姓郑的,或者和荥阳郑氏有关的人出现。
平日里最喜欢收门生、开讲堂、做东请客的几位郑家老辈,这段时间统统闭门不出。
而郑家年轻一辈,更是连面都不敢露。
本在国子监念书的几个郑家子弟,几乎在同一天就全数请辞了学籍。
有的称病返乡,有的则干脆搬回了荥阳。
而郑家,本来在京城有五处宅邸,三座讲堂,两个园林。
如今却通通关门谢客。
整个家族宛如从帝都剥离,只剩下一个空壳子还挂在那儿。
门庭冷落倒活像是个鬼宅。
只有偶尔几个低着头出来倒夜香的,采买的下人时不时出现,才会让人意识到,这宅子里还有人在住。
“骇死我哩……你知不知道,我刚刚看见郑家那谁了,原来一个大胖子,现在都快瘦成干了。”
李北玄跨过大门,心有余悸的拍了拍胸脯。
而赢丽质闻言,脸上顿时露出几分嗤笑之色,淡声道:“他们活该。”
毕竟郑家人都不是什么好饼。
而他们要颠覆的,可是他们赢家的天下。
赢丽质能给他们好脸色就怪了。
而李北玄,对心狠手辣,感情淡薄的郑家也没什么好感。
所以,他也只把这事儿当玩笑话讲。
两人笑了一会儿,李北玄随口问道:“是活该没错,不过我记得,那个大胖子郑元哲,是郑怀仁的嫡亲大孙子来着。郑家人都回荥阳了,他怎么还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