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还沉浸在因新皇登基而喜悦中的帝都,很快就热闹开来。
街头的百姓们亲眼目睹,那位常伴陛下左右的将领亲自率领兵丁,粗暴地撞开了一扇扇朱门高户。
昔日威风凛凛的官员家眷被逐一押出,府邸内的财物被尽数清点、搬抬、封存。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自然是一片喝彩。
虽然查抄的财物分不到他们头上,但看着往日高高在上的人如今落得如此下场,便足以让百姓们感到高兴,这就是人性。
不仅朝堂上被当场拿下官员被清算,那些随伪帝仓皇南逃的官员也跑不了。
人虽跑了,家产却跑不了。
一座座豪宅被查抄,无数来不及转移的金银细软、古玩字画充入国库。
而那些空置的府邸则被贴上封条,暂时闲置。
李彻心中已有盘算,这些帝都核心区域的优质房产,正是赏赐麾下有功文武的绝佳资源,也算是给兄弟们发福利了。
然而,对于如今的李彻而言,这等抄家灭族的小事,实在引不起他太多关注。
他的大部分注意力早已离开帝都,投向了南方战事。
几日之间,帝都周边的镇江、扬州等重镇已传檄而定,纷纷上表归降。
少数几个负隅顽抗的城池,也在奉军的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
伪帝一行人仍在如同丧家之犬般逃窜,其具体行踪守夜人们仍在加紧排查。
李彻初步判断,他们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要么是西入易守难攻的蜀地,要么是南下前往杭州乃至更远的闽粤。
而南方终究是世家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水系纵横,山峦起伏,不像中原这般一马平川。
还有蜀道这样的天险阻隔,无论战术还是战略上,接下来的进攻难度都会加大。
李彻清楚,这场统一之战势必会更加艰难,更加焦灼。
而他本人也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御驾亲征,打到帝都已经是极限,朝臣们不可能同意自己打满全场。
身为皇帝,他更需要坐镇中枢,稳定大局。
当务之急,是遴选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帅才,总督南下全局。
李彻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便是杨忠嗣。
早在攻占洛阳之时,他便已派出快马前往奉天,召回杨忠嗣、霍端孝、诸葛哲等重臣,命他们以最快速度赶赴帝都。
接下来的时日,李彻一直留在帝都,埋首于政务之中。
直到深秋时节,寒风渐起,宫墙内的银杏树叶被染成一片金黄。
杨忠嗣三人终于抵达了帝都。
三人入城后马不停蹄,直奔皇城。
李彻如今遵循旧例,将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点设在了养心殿。
“陛下,三位阁老和大臣们都到了。”侍立一旁的冯恭轻声禀报。
李彻闻言,立刻将手中批阅到一半的奏折放下,抬头望向殿外:“朕的肱骨们终于到了!快宣!不......”
话到一半,李彻竟是直接站起身来:“还是朕出去迎一迎他们!”
说着,李彻已大步流星地向殿外走去。
刚走到殿门廊下,便看见杨忠嗣、霍端孝、诸葛哲三人走在最前面,后面则是一众奉国文武。
见皇帝亲自出迎,众人皆是面露惊惶,连忙加快脚步上前,躬身便要行大礼:
“陛下,使不得!折煞臣了!”
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昔日李彻尚为奉王时,亲自相迎可称礼贤下士。
如今他已登基为帝,又身处皇宫大内,若皇帝亲迎而臣子坦然受之,那便是大大的僭越了。
有些规矩不能破,在场之人都不是恃宠而骄的人。
然而,李彻这下意识的举动,依旧让他们心中暖流涌动。
感到陛下虽登临大宝,但对他们的倚重与亲近,并未因地位的提高而改变。
李彻目光扫过面前几位风尘仆仆的老臣,随即又看向他们身后。
奉天的核心班底几乎到齐了,文载尹、王羲正、王崇简、王锡等重臣皆在其列。
怀恩也带着常雪凝等几位妃嫔安全抵达。
众人见到李彻,纷纷恭敬行礼,口呼万岁。
“朕等了你们很久了。”李彻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欣喜。
他是真高兴。
相比于征战沙场,李彻在政务上的天赋差了不少,这几日处理政务感觉头都大了。
如今智囊们纷纷抵达,自己也能松快一些了。
杨忠嗣作为代表,连忙回道:“陛下快马催促,臣等不敢有片刻耽搁,交接完手头紧要事务便立刻启程了。”
李彻苦笑一声,摆了摆手:“打下的地盘越多,需要处理的庶务便逐步增加,没有你们辅佐,朕当真是寸步难行,焦头烂额。”
“还好奉国有你们坐镇,朕在前线才能高枕无忧,这一统天下的功劳,你们比朕更大。”
霍端孝肃然道:“陛下言重了,此乃臣等分内之事,怎敢不尽心竭力?”
“好了,客套话不多说,”李彻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走走走,都随朕入殿,好好说话。”
他随即对后面的怀恩吩咐道:“怀恩,安顿好凝雪他们,你就过来伺候,养心殿这边还需你熟悉。”
“喏。”怀恩恭敬应声。
李彻转身,引着众人向养心殿内走去。
杨忠嗣跟在后面,望着皇帝那挺拔的背影,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初次见到李彻时,他还是个被排挤,发配到苦寒之地的落魄藩王。
自己若非念及他身负前朝皇室血脉,有一份香火情,未必会选择效忠,并将桓国军托付给他。
再次相见,李彻已经在关外初露峥嵘。
奉军铁蹄踏破契丹王帐,横扫室韦诸部,声威震关外诸部。
也正是从那时起,自己才开始发现,这位年轻的君主,或许真能成就一番远超想象的伟业。
而到了今日,昔日那位落魄皇子已然成长为君临天下、执掌乾坤的雄主。
这其中的沧桑巨变,如何不让人心生感慨?
可惜了,当初就应该多坚持一下。
若是能说服陛下,如今复国大业已成。
不过也无所谓了,如今自己效忠的是李彻这个人。
相比之下,李彻是桓国的皇帝,还是大庆的皇帝,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