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郭勋祺满脸期待地找到赵骥报告说:“部队这一年的训练成效很好,已经具备了渡海作战的能力,我们现在是不是该筹划具体的战役方案了?”
“不急”,赵骥摇摇头拒绝了郭勋祺的建议,“目前实施渡海作战还有两大难题没有解决,一是新研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到位,二是美国的第七舰队还拦在海峡中间,光凭我们现有的实力,胜算怕是很小”。
郭勋祺闻言,脸上的喜悦之色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忍不住恨恨骂道:“狗日的美国佬,要是他们一天不走,那我们岂不是就一天不能完全解放啦?”
“那倒也不尽然”,赵骥上前拍拍郭勋祺的肩膀表示安慰,他知道这位老将这一年练兵练得很辛苦,现今好不容易把兵练成了,结果却听说打不起来,有失望之情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嘛……不能直接打本岛也并不代表我们眼下就无事可做”。
郭勋祺一听,两眼不由大放光芒:“你的意思是说先拿离得近的小岛练练手?也好,我早想替金门战役的三个团报仇了!”
“不,金门先不忙着打,我有一个更适合以战代练的选择”,赵骥用手点点地图,“就是这里”。
郭勋祺循着赵骥手指的位置一看:“一江山岛?不错!好选择!”
一江山岛不在福建对岸,而在浙江对岸,正卡在海峡的北端口,国军盘踞此处既能以此为前进据点袭扰浙江沿海,又能对我军由北向南进入海峡北面海域的船只构成极大威胁,就连浙江的渔民出海打鱼都会受到影响。
夺下一江山岛可以极大地减轻我军在浙江的岸防压力,再不用在沿岸处处设防,赵骥早就有心先行剪除国军的这处据点。
“郭大哥,你觉得先打这里怎么样?”司令部里现在只有赵骥和郭勋祺两个人,赵骥也干脆不称职务。
郭勋祺看着赵骥利索地拿出一江山岛的详细地图,不禁乐道:“你口风倒是紧得很,明明早就打定主意要打这里了却连我都不说”。
“你这个首战位置选得很好”,郭勋祺双手伏案细细看起地图,“一江山岛距离国军本岛远比金门远,而我军的攻击距离则要近得多,一江山岛距离大陆不过区区三十公里,借助岸炮的掩护,即便我们暂时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也有很大把握能突破海上封锁”。
赵骥接过话头说道:“不过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我已经派人秘密侦察过了,国军在岛上已经经营了不短时间啦,就这么小的一个岛,他们竟在上边放了两个独立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守军总兵力超过一千人”。
“敌人还依托岛上的几个高地设置了三道防线,据前期侦察情报显示,敌人一共构筑了至少一百五十个碉堡,平均每百米的正面阵地可以得到两门火炮和两挺机枪的火力支援,至于滩头的铁丝网和地雷就更不用提了”。
郭勋祺听了赵骥的情报介绍凝眉不语,端详了地图好半天才接着补充:“不止是一江山岛,你看,南面十一公里的大陈岛是国军的防御重点,岛上有整整一个师和四个独立大队,还有十多艘炮艇,兵力差不多达到一万人,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的话,敌人的援兵就会源源不断地赶过来”。
乍一看觉得很好打,但两个人一番详细分析下来,实际上这个小小的岛屿简直就是进攻方的噩梦。
“怎么样?郭大哥,有没有信心把这里拿下来?”
郭勋祺思忖良久,然后才答道:“有得打,如果我们能集中使用海空力量和炮兵的话,也不难抵消掉敌人的守方优势”。
“好,那我就给你六十架歼甲、四十艘鹳级装甲舰和七十艘LS150登陆艇,火炮也随你挑,然后再给你一个步兵师,怎么样?”
“你是说让我来独立指挥这一仗?”郭勋祺眼神一亮,“好,放心交给我吧”。
按理说,指挥这种规模的战斗派出一个军级干部就足够了,但考虑到这是我军的首次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出于慎重起见,所以赵骥才让郭勋祺这位上将亲自出马,郭勋祺自己也非常享受这份难得的荣誉。
郭勋祺随即带着一帮子参谋去到前线亲自考察地形,然后钻进指挥部埋头制定起详细的作战方案来。
郭勋祺并没有急着直接朝一江山岛发动进攻,而是派出小股兵力攻占了东矶岛、头门山岛、高岛等外围小岛。
这些外围小岛由于面积太小,既无法派驻太多兵力,也布置不了什么重火力,再加上距离大陆更近,所以郭勋祺没费太大力气就顺利歼灭了岛上的守军。
郭勋祺随后下令在高岛设立对海警戒雷达站,在头门山岛部署sFh18型150毫米口径火炮,准备对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军舰锚泊地发起前期火力打击。
高岛的雷达站里,雷达兵慢慢地转动着示波器的增益旋钮,今天的天气很不好,海况很恶劣,风大浪也大,反射回来的杂波在信号屏上扭曲出一片片诡异的雪花,几乎看不到海面上的任何动静。
“稳着点,注意观察”,雷达组长也双手伏在操作台边,跟着雷达兵一起两眼死死盯着显示屏,生怕自己一眨眼睛就漏掉了转瞬即逝的敌舰反馈信号。
忽然,在整片扭曲的雪花里边,一个模糊的、微弱的光点浮现了出来,就像风暴中随时都会沉没的小舟似的,转瞬间就又被漫天的杂波所吞噬覆盖。
“注意屏幕左下方,把增益强度提高到三级”,雷达组长的呼吸都不由停滞了,瞳孔也因为视野专注而骤然收缩,“把扇子缩小,重点扇扫左舷方向135到140度区间,回波比频率三秒重复,快!”
说完,雷达组长干脆推开身旁的雷达兵亲自上手操作,用柔软的拇指肚轻微、缓慢但又精准的操纵调整着雷达波束的角度和接收频率。
在安静得可以听见呼吸声的沉重氛围中,所有人都在心中默默计数着扫描频次,一次,两次……当第四次波束扫描指向标定扇区时,一个微小但稳定的光斑终于清晰地出现在了显示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