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自打当皇帝以来,其实没选过多少次秀女,正常时间皇宫里的人新增,都是走的招聘路线。
像之前在冷宫的桂花就是通过招聘的手段进入皇宫的,这种招聘一般优先孤儿,也算是种社会福利了。
这是始兴年号实行的第一回选秀女,因此朝臣们也没有太多的意外,甚至有点激动。
一些官员甚至讨论,袁熙是不是准备选点年轻力壮的女子入朝,再生几个孩子。
可能是这次选太子,袁熙觉得自己的儿子们都不行,才无奈又选回了太子袁谦。
因此,朝臣们都一致认为袁熙绝对是为了自己。
特别是袁熙对外选秀女的条件非常宽松,甚至特别标明三台六司那些高官家的直系女子不得参与。
这就更让整个朝堂,甚至整个社会议论此事了。
袁熙作为皇帝,此时的心态已经变了,自然也不关注这次秀女的质量或者背景。
不过,结果还是要送到袁熙这边审核一下的,即便都是给袁谦这个太子选的女人。
“王元姬,不是王肃的女儿吗?哼!还真不挑了。王家也真是拼了!”袁熙看到魏瑾最终送来的名单里居然有袁谦好友王肃的女儿,立刻意识到袁谦这就是在告诉袁熙,他还是要用自己的旧部。
“王肃在交州已经待了有段时间了,大概率是想求个机会!”魏瑾平时很少评价时政的,这次有点破例地说道。
“萱儿,小尧(甄尧)的女儿,还是大哥(赵云)的外孙女,这么肆无忌惮吗?赵家就没人出来说什么?”袁熙甚至看到了甄尧和赵玉瑛的女儿甄萱儿,因为甄尧被袁熙贬为了郎官,正好不在三台六司的高官范围。
不过,甄萱儿的外公可是赵云,不过赵云现在也是个闲散国公,并无实权,只不过整个北方的军事影响力是大燕帝国第一人罢了。
“甄萱儿是甄家推荐的,据说华妃也参与了,不过主要是太子殿下他很满意!”魏瑾看到袁熙对于他之前的解释不怎么感冒,赶紧继续说道。
这也难怪,此次选秀女虽然主导人员是袁谦,但是袁熙对外的负责人是魏瑾,即便是祭礼司也是辅助魏瑾帮东宫选秀女。
这也是魏瑾紧张的原因,一旦这个名单出问题,那就是他魏瑾办事不力。
“罢了,他乐意就行!”袁熙也是无力吐槽。
“这个姓郭的女子,不会又是郭满(郭女王家的人)的女儿吧?淑妃也来凑热闹了?”袁熙看到一个姓郭的女子,立刻想到了郭女王家的人又在利用女儿联姻了。
“这老奴还真不知道,不过,此女确实是郭家的女子!样貌、身段,家世、背景,样样过关,太子殿下也很喜欢!”魏瑾同样解释了一番。
“这个毛嘉的女儿,应该就是仲达推荐的那个,看起来还不错。这个潘淑,写的汝阳王府,小买也推荐了女子?”袁熙看了一圈,又看到两个他有点印象的。
一个是兵马司郎官毛嘉的女儿,毛嘉算是司马懿推荐的官员,在书院也算颇有才学,这次司马懿直接推荐了毛嘉的女儿去选秀女。
另一个是名为潘淑的,倒不是袁熙在朝堂上听过,而是袁熙的历史印象中有此女,应该是扬州那边的美人,再加上是汝阳王袁买推荐的女子,不免让袁熙多问了一下。
“正是!据老奴所知,这个女子是扬州治中潘璋家族中的女子,潘璋顾虑自己的身份,就请汝阳王府那边帮忙推荐了,大概也就是挂了汝阳王府的名义。不过,这个潘淑也是太子殿下最为满意的一个!”魏瑾继续解释。
反正,就是袁谦对这名单上的女子都满意,既然你袁熙这个既当皇帝又当爹的家伙说了,让袁谦自己选女子入东宫,那人家袁谦满意,你这个当皇帝的就直接同意了吧!
放在以前,袁熙怎么也得给魏瑾一个大逼斗,让他清醒一下。
而现在,袁熙很清楚,魏瑾不是在搞事,而是希望袁熙能够缓和与袁谦的关系,如果已经承诺的选秀女条件,袁熙在结果上反悔,绝对得不偿失。
因此,袁熙看了一圈,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熟人之后,就立刻签了同意,并盖上了玉玺。
而这一批秀女也就顺利进入东宫,还有了皇帝的备书。
只要她们能生下袁谦的子嗣,那就可以成为太子府的女主人侯选,因为太子妃尚在空缺。
袁熙这次不再替袁谦做主,而是让袁谦自己选太子妃的人选。
只不过,袁谦在当上皇帝之前都没有明确自己的太子妃。
甚至当了皇帝之后的袁谦,也是三年以后才定下了皇后的人选。
这都是后话了。
至于现在,袁谦真就按照袁熙的要求,在秀女们的身份确定之后,立刻开始了他的生娃大计。
而袁熙这个皇帝,则是因为把儿子们的职务全部撤掉之后,迎来了他自己最为繁忙的朝政生活。
不过,由于年龄的增长,袁熙平时的睡觉时间在逐步减少,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批阅奏章。
而且,袁熙如今是经常在中书台,亲自批阅奏章到深夜,也就不太需要皇子们把中书台的奏章,拿到太极殿给他批阅了。
另外,中书台,再次失去了它的侍中,由于司马懿回到了尚书台继续担任右仆射,尚书台不但没有尚书令,也没有左仆射,因此司马懿也很忙。
而司马孚因为司马懿回到尚书台的缘故,不得不避嫌,辞去中书台,侍中前往洛阳出任都督一职。
另外,御史台也失去了它的御史中丞,暂时由蒋琬这个侍御史暂时管理。
至于其他的三台六司重臣,袁熙还真没怎么变动,只不过提拔了一批年轻的中层将领,特别是秦州府兵和城守军系统里的;
反而是在“叛乱”中守卫皇宫的禁卫们,大多被迁往边境或者东洋、西康、北庭、中南四大都督府,虽然禁卫们大部分都升了职,但是从中央到地方,而且是边境,那可就性质不一样了。
这也导致禁卫们有一部分人十分不满。
袁熙给的处置办法很简单,要么“武转文”,去兵马司当个文职,要么直接退役,按照功劳赐了爵位,也不失为富家翁。
一开始,那帮禁卫们居然敢仗着河北世家豪族作为后盾,聚众闹事。
袁熙的手段很简单,直接给全琮下令,全部抓进城守军大营。
如今的城守军已经跟之前完全不同,分为内营和外营。
内营就是之前的城守军,一万人。
而外营就是之前的八台营,共计四万人。
这两个营都归城守系统管理,而且由全琮这城守统领统一调配,只不过十三皇子袁谋负责内营,全琮主要负责的其实是外营。
至于新的禁卫系统,完全被袁熙交给了姜维统领。
所以,闹事的原禁卫,都被关在了八台营原来的营区里。
河北世家豪族的那些不安分人士,一看到原来的八台营把人抓了,就知道袁熙来真的。
一个个都安静了下来。
可惜,袁熙一般做事最不喜欢的就是半途而废。
既然抓了人,就要杀人,杀个领头的。
然后在一众原禁卫的“亲密”配合下,几个河北大家族的人被推了出来,当“带头人”。
袁熙也不客气,直接把这几个人给直接处死。
不仅如此,他们几个“带头人”的家族,也受到牵连,就是不准这些大家族再向朝廷推荐人才,无论文、武。
这等于是袁熙在断掉大家族的根基。
因为很多世家豪族就是靠着有推荐人才的权力才能生存到现在的。
事实上,这次的尝试,只是开始,袁熙之后的三年,总是在变着法子的剥夺世家豪族的人才推荐权力,进一步加强书院在朝堂上的重要性,甚至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