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江春生早早来到松桥门现场。
工地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周永昌果然没食言,带来了更多工人,由于早上石料还没有到,所有工人都集中在两个鱼塘的塘底突击开挖基槽,每个鱼塘里都有三十来人一字排开, 一眼望去,一条近四百米的橘红色头盔连成的战线上,铁锹挥舞,泥土翻飞,甚是壮观。
九点刚过,采石场的毛石与砂石料都到了。正好昨天开挖了一天基槽的那个鱼塘,基槽都已经清挖到了设计标高。周永昌便将负责卸、转毛石的工人全部安排卸车去了。
江春生跟着黄家国,两人带着草帽扛着水平仪和塔尺来到两个鱼塘交界的土埂上,黄家国快速的架设好水平仪,然后,向江春生一番交代与说明后,黄家国拿着记录本和笔,负责操作仪器,江春生则按照黄家国的交代,一个点一个点的立塔尺,复核周永昌昨天收工前设置好的基准控制线。
半个小时后,江春生抱着塔尺跑完了所有的点。他满头汗水一腿泥的回到架设仪器土埂出,看着黄家国还在本子上做着加减计算。片刻后,黄家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嗯!周队长还挺负责任的,控制线的每个点都是对的。到底是搞建筑的。”
说罢,黄家国拿着记录本,带着江春生再次走进第一个鱼塘里的基槽里,开始检查确认基槽的土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又从裤子口袋里掏出钢卷尺,交给江春生,让他时不时不得量一下挖出来的基槽深度和宽度,然后把数据都记录在了本子上。
经过一番检查后,黄家国发现该段基槽,有三分之二的长度部分还需要下挖30公分,于是,江春生让周永昌安排工人突击把这一层土清挖出来。
临近上午十点, 胡顺平采购的安全帽和照相机也送到了。白色的帽子印着“临江公路工程队”字样,大家纷纷戴上,精气神十足。
在路边的工棚里,胡顺平要将照相机交给老金。老金让他把照相机交给江春生,他对一旁的江春生说道:“小江,这相机就交给你负责保管。你除了用它记录下工程的进展情况,包括施工细节、材料使用、人员作业状态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隐蔽工程的照相,你在拍隐蔽工程图片的时候一定要加设标尺,突出相关数据。隐蔽工程里面最重要的是深度,其次是宽度或者是厚度,长度一般不会被隐蔽。我看小黄搞测量的那个塔尺,在拍照片的时候,用来显示尺寸数据比较好,塔尺上面的刻度大,一目了然。你拍坑槽的时候,都不需要用人跟你帮忙,把塔尺摆上去就能拍了。”
江春生认真地点点头,“金队长,我记住该怎么做了,”
黄家国正在工棚里拿着钢卷尺,复核周永昌钉好的几个木框般的样架尺寸,他也听见了老金的一番话,不觉停下手来,转身看着老金,情不自禁的赞叹。“金队长,想不到我的塔尺也被您看上了。不过,用塔尺标注相关尺寸拍照,您这个主意还真是太绝妙呢。”他说着朝前走了进步,拿起靠在工棚芦席璧上的塔尺,接着道:“这个塔尺还是新的,小江,你等会拍照使用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明天,我从工程股带一个旧的来送给你用。”
“好的!谢谢谢谢。”江春生连连道谢。
一旁的老金欣慰的点点头。
胡顺平将装有照相机的一个不算小的皮包递给江春生:“这可是一个摄影专用的照相机,花了差不多1500元呢。闪光灯都是可拆卸的,还能随意变角。包里准备了两卷胶卷,还有闪光灯电池。在使用之前,你先仔细看看说明书。”胡顺平认真的交代道。
江春生接过皮包,从里面拿出崭新的照相机,装上皮带挂在脖子上,然后,又拿出使用说明书仔细地查看起来。
这时,一个中年男人兴冲冲的走进了工棚:“金队长,你昨晚跟我说的用来换填的砂石混合料,我现在带来了四车,你先去看看材料,没有问题的话,你就给我一个数量,我立马安排往这边发。”
老金满意地笑了笑,“小黄、小江,走,我们去看看徐厂长送来的换填材料。”
正在阅读使用说明书的江春生,听到金队长提到徐厂长,不觉朝刚走进工棚的陌生男人望去。只见眼前的徐厂长瘦高个,慈眉善目,外表文质彬彬,穿着一件整洁的长袖白衬衫。他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淳朴。
江春生收起说明书,随老金、黄家国一道,跟着徐厂长来到了停靠在马路边的四台神牛——25型拖拉机前, 徐厂长热情地介绍道:“金队长,你看这砂石混合料,应该就是你们需要的换填材料,而且价格便宜。”
江春生发现拖拉机的后车厢里装着满满一车卵石和砂子的混合料,大颗的卵石有五六公分,小的只有一二公分,然后就是砂子。
老金仔细查看了一番,还用手在里面翻动了几下,点了点头说:“嗯,材料看着不错。小黄你看呢?”
黄家国也伸手摸摸车厢里的混合材料,十分高兴的说道:“这种砂砾级配材料做换填最理想,填在下面密度高,稳定性好。”
徐厂长眼睛一亮,连忙说道:“金队长,你们现在需要多少这种材料,我马上安排,如果量大拖拉机送来不及的话,我就安排大车运输,保证尽快送到,不耽误你们的工程。按吨位或者立方验收就行,你们说了算。”
江春生在一旁认真观察着徐厂长,心里想着这个徐厂长看起来挺靠谱的,其做事与为人和采石场的王场长完全就不是一个层面,相信与他的合作会非常愉快。
黄家国告诉老金:“现在挖出来了一个鱼塘里的基槽,换填量在五十方左右。另一个鱼塘的基槽还没有挖到位,是否需要换填,还不确定。”
老金听后,对徐厂长说:“徐厂长,那先尽快给我们安排50方这种材料送过来。我们争取今天就完成这一段的换填,毛石基础就可以紧接着下了。后续如果另一个鱼塘基槽也需要换填,我们再通知你 。”
徐厂长笑着点头:“没问题,金队长,我这就回去安排大车送过来,保证下午最迟2点前送到。——那你们先忙,我赶紧去安排。”说完,徐厂长对几人点点头,转身就匆匆离开了。
江春生看着徐厂长离开的背影,对老金说:“金队长,这徐厂长看着挺实在的。”
老金笑道:“做生意嘛,讲究的就是诚信,他能提供合适的材料,我们合作起来也省心。”
之后,江春生拿着相机开始记录工程进展,同时也拍了一些热火朝天的工程施工场面,他相信这些照片,今后都将是工程队施工经历与业绩的最好记录。随后,他还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按照老金的要求,在拍基槽照片时放上塔尺,清晰记录基槽里,隐蔽工程的相关数据。
胡顺平跟老金说了声:“我去磅房那边。”就骑上自行车离开了。
黄家国则在工棚里,检查复核完样架尺寸后,开始整理起技术资料。
周永昌则指挥着几个班组长,带领工人卸车、转运毛石和清挖另一个鱼塘里的基槽。
经黄家国验完的第一个基槽里,周永昌已经安排了一个班组,开始把刚刚卸下来的几小车砂砾混合料往基槽里填。
临近中午,太阳愈发炽热,周永昌在现场为工人准备了两大桶冰水,给工人防暑降温,让工人们的干劲丝毫不减。
拍好照片的江春生,回到马路边的树下,看着整个现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突然想起了李大鹏和于永斌对他说过的话。看来,做工程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地人打交道,一人一态恰是人间百态。
“小江,你看这是什么?”老金的声音打断了正在感慨中的江春生的思绪。
江春生扭头看见老金提着一个白铁桶走了过来,他急忙迎了上去。走近一看,白铁桶里竟然是半桶大大小小的黄鳝。
江春生惊讶地问道:“金队长,这黄鳝是从哪来的?”
老金笑着说:“这些都是老周的工人挖出来的,他们一大堆人,这点黄鳝都不够他们塞牙缝的,老三就把黄鳝收拢送给我们了。”
江春生看着这半桶黄鳝,也跟着乐了起来。“金队长,那这黄鳝要不我们跟王姐送去。”
老金点点头,“我就是这么考虑的,你把这些黄鳝现在就给王万箐送过去。顺便把中午饭带过来。这大热天的,免得她还要跑一趟。”
“好的。”江春生应了一声,接过白铁桶,突然,他仿佛想到什么似的,开口说道:“金队长,我想,王姐每天帮我们做饭,我们给她钱她肯定不会要,不如我来每天早上买些菜交给她,她应该不好拒绝的。”
“不用这么麻烦的,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公路段的福利还是不错的。分配到项目施工点上人员,都是有工地补贴的。到时候我们两人的工地补贴让她领走不就好了吗?”老金笑道。
“恐怕王姐不会肯吧?”江春生满脸疑惑的看着老金。
“她可是我们这个工程项目的会计,到时候她造的补贴,我们只签字不拿钱,她还能拿我们有什么办法?”老金道。
江春生听了老金的话,恍然大悟,笑着点头:“金队长,您想得真周到。”
说完,他把照相机交给老金,提着白铁桶,朝着自己的自行车走去。
江春生一手提着白铁桶,一手扶着车把,挎上他的老永久自行车,桶里的黄鳝活泼地扭动着,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泽。他哼着小曲儿,沿着318国道朝城东的王万箐家骑去。
到了总段宿舍三栋一单元三楼王万箐家门口,江春生轻轻的敲响了她家的木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还系着围裙的王万箐看见江春生,立刻露出惊喜的表情,“快进来快进来。”
“不是说好了我跟你们送饭过去的吗?你怎么跑过来了呢?”王万箐一边关门一边说着。
当她扭头看见江春生额头上挂着汗珠,衬衫后背湿了一大片,不由得快步迎上去:\"哎哟我的江春生弟弟同志,这大太阳的怎么都不戴一顶草帽?来来来,赶紧去卫生间洗洗脸。\" 她说着抓起江春生的手臂就往卫生间里带。
\"王姐不用——\"江春生被拉动的身体,带动了他另一只手上的铁桶,里面的两条粗壮的黄鳝突然甩尾,哗啦溅起水花,水珠正巧溅到王万菁围裙上。
\"呀!\"王万菁非但没躲,反而惊喜地凑近看,\"你怎么提了这么多黄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