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一辆三轮车刚停在菜市场后街的梧桐树下,就听见远处传来电动车的嗡鸣。车主手忙脚乱地往筐里塞塑料袋,连秤杆都撞翻在地上。不是怕迟到,是怕穿蓝制服的城管队员。这种下意识的慌乱,像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跟着他在街头摆摊的十五年,从未消退。
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卖煎饼的大姐看见执法车就往巷子里钻,收废品的大爷老远听见“城管来了”的吆喝就蹬着三轮车狂奔,连放学的孩子都知道,看见穿制服的人围着小贩,就得绕着走。
这种集体性的避而远之,像一层无形的隔膜,横亘在城管与百姓之间。它不是天生的敌意,而是无数次街头相遇后,慢慢沉淀下来的复杂情绪。
大学城门口,一个卖了八年烤冷面的摊主,铁板上的油渍结了层黑壳,见证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撤离。最险的一次,他正给学生翻烤冷面,执法车突然拐进辅道。他左手抓着铁板把手,右手抄起煤气罐,连车带人冲进旁边的胡同,车轱辘碾过砖块的颠簸里,听见身后传来塑料凳倒地的脆响,那是来不及收的折叠凳被城管收走了。
“不是不配合,是真怕。”摊主的铁板上总放着块抹布,擦得最勤的不是油污,是车把手上的锈迹。他知道占道经营不对,可租不起店面,一家三口的房租全靠这张铁板。
城管队员来劝过几次,说“创城期间不能摆”,他嘴上应着,等队员一走又把车推了出来。“我也想体面,可体面不能当饭吃。”
这种矛盾在早市晚市里尤其突出。一位刚入职的城管队员,总觉得按规定执法是天经地义。直到有次没收了一个老太太的菜筐,老太太蹲在地上哭,说那是自家种的菠菜,卖了钱要给孙子买作业本。
他站在旁边,手里攥着没收清单,突然觉得蓝制服的肩章有点沉。“我们是来维护秩序的,可秩序里不该没有人情。”
老百姓的避让,藏着对生存空间的本能守护。当城管的执法记录仪对准占道的摊位时,镜头里不仅有违规的行为,还有小贩们被生活压弯的脊梁。那些匆忙收起的货物、慌乱躲闪的眼神,本质上是弱势者面对规则时的无奈,他们不是不愿遵守秩序,只是找不到既合规又能活下去的缝隙。
小区门口的早餐车消失了三个月,一位阿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前每天早上,她都能在早餐车里买两个热乎的糖糕,现在只能绕远路去超市买预包装的点心。
她问过巡逻的城管队员,队员说“早餐车没有备案,属于违规经营”。可阿姨记得,早餐车的玻璃上贴着健康证,每天收摊时都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
“备案要啥手续?”阿姨替摊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需要固定经营场所、卫生许可、工商登记……”
她没再问下去,知道摊主租不起固定门面。这种合规门槛像道无形的墙,把小商贩挡在合法经营的门外,也让老百姓觉得“城管就是来为难人的”。
信任的裂痕往往藏在细节里。有次暴雨天,小贩们把摊位挪进了公交站台避雨,城管队员来清场时,有个卖水果的大叔没来得及搬,一箱苹果滚到了积水里。大叔捞苹果时,执法记录仪的镜头一直对着他,没人上前搭把手。这一幕被等公交的市民拍下来发到网上,评论区里炸开了锅:“就不能等雨停了再说?”
其实城管也有难处。一位队员的执法包里总装着创城手册,哪条路不能摆摊、哪个时段不能占道,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最怕接到投诉电话,“居民说小贩太吵影响休息,小贩说我们不通情理,两边都是老百姓,我们夹在中间像风箱里的老鼠。”
有次他试着和小贩商量“划定临时摊位”,可上报后被驳回,理由是“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这种各有苦衷的僵局,让避让渐渐变成了防备。小贩看见城管就像看见警示牌,老百姓看见城管执法就觉得不近人情。没人去想,城管队员里也有年轻人,会在没收摊位后偷偷给老太太塞两百块钱;没人去问,那些被清理的占道摊位旁,是否真的有合规的经营空间。
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大学城门口划了片黄色区域,牌子上写着“便民服务点,早6点至9点开放”。
烤冷面摊主第一次把车推进黄线时,手都在抖,这是城管队员主动找他谈的,说“学生有需求,你们有难处,不如划个地方规范经营”。现在他的铁板旁边多了个垃圾桶,每天收摊前,会和其他摊主一起把地面冲干净。
那位年轻队员的执法包里,除了罚单和记录仪,还多了本《便民服务手册》,里面印着流程、合规摊位申请方式,甚至有免费的法律咨询电话。
上次他碰到那个卖菠菜的老太太,没再提没收,而是帮她填了“社区便民菜点”的申请表。老太太拿到许可那天,非要塞给他一把菠菜,说“洗干净了,能直接炒”。
这些变化慢慢漾开涟漪。小区门口的早餐车回来了,车上挂着备案编号,城管队员来检查时,会先看看健康证是否过期,再叮嘱“煤气罐要定期检查”。
有次车主的车胎瘪了,还是队员帮忙推到了修车铺。“现在看见他们,不躲了。”车主擦车时,会笑着和巡逻的队员打招呼。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柔性执法。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城管队员不再一味驱赶流动摊贩,而是联合社区统计商户信息,根据路段人流量划定经营时段,上学早高峰允许卖早餐,傍晚下班后开放小吃摊,前提是“垃圾自产自销,不占用消防通道”。
有个卖卤味的摊主说,以前每天像打游击,现在知道哪段时间能摆,反而更安心,“上个月还主动去办了健康证,心里踏实”。
还有城市推出城管服务站,临街的岗亭里不仅能领合规经营指南,还能借到扫帚、垃圾桶。
有次暴雨冲垮了路边的临时摊位,队员们没忙着开罚单,而是先帮摊主抢救货物,事后又协调社区提供临时避雨点。这组照片发到网上,评论区里有人说:“原来蓝制服也能让人觉得暖。”
南方的夜市改造更具代表性。过去城管与夜市摊主的拉锯战持续了十年,商户们今天被赶到街东,明天又聚到巷西。去年秋天,当地城管联合市场,把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星光夜市,统一规划摊位、安装油烟净化器,甚至引入第三方公司管理卫生。
如今每到傍晚,霓虹灯牌次第亮起,摊主们在划定区域里有序经营,城管队员的巡逻变成了安全提醒:“注意电线别沾水”“收摊时记得拉闸”。
有个卖冰粉的姑娘,以前总被追着收保温箱,现在笑着给队员递冰粉:“加了葡萄干的,尝尝?”
北方的一个县城,城管部门给沿街商铺发了便民服务卡,卡上印着网格员电话,商户有占道卸货、垃圾清运等需求,可直接打电话协调。
有次一家五金店要卸一批水管,店主提前打电话报备,城管队员不仅帮忙疏导了临时停车区域,还借来警示锥围出安全区。店主说:“以前怕他们来,现在盼他们来,有困难找得着人了。”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西部的城管小贩篮球赛。为了打破僵局,当地城管中队主动约战常来辖区摆摊的小贩们,在体育场打了场友谊赛。
穿蓝制服的队员和穿迷彩裤的摊主混编组队,抢篮板时撞在一起,下场后搂着肩膀喝矿泉水。
赛后有个卖袜子的摊主说:“以前见他们就跑,现在知道他们也爱开玩笑,罚我五十块钱时还会说,下次别摆路中间啊。”
更奇葩的是社区城管体验日。让小贩们穿上执法服,跟着队员巡逻一整天,亲身体验“刚劝走这边的摊主,那边又摆上了”的难处;同时让队员们推着小吃车,感受“半天没开张,还得提防罚款”的焦虑。
有个体验过执法的烤红薯摊主,第二天主动把车挪到了指定区域,说:“原来他们一天要跑三万步,比我还累。”
这种不再需要避让的相遇,或许才是城市管理该有的模样:规则有硬度,人心有温度,秩序与民生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