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手捧玉玺,走出库房大门,脸上高兴的心情不言而喻。
“殿下,何事如此开心?”徐达见朱标面露喜色,手中还拿着一个印章,不由得出声询问。
一旁的秦年率先开口道:“大将军请看,在这元廷宝库之中发现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众人一惊,连忙上前一步,但玉玺是什么物品,那是天子皇权的象征,一时间又不敢上前,包括蓝玉。
“殿下,这传国玉玺为何会在这里?”蓝玉询问道。
朱标摇头,看着手中的玉玺,说道:“孤也不知,孤是来寻元廷的典籍书册的,还是秦年他们发现了此物。”
这群大老粗也不认识传国玉玺,但是知道这东西是皇权的象征,自从李从珂抱着玉玺自焚以后,这玉玺就不知所踪,导致后来的皇帝都被人称为‘白板天子’
“秦大人!这真是传国玉玺?”徐达神情有些激动,有生之年竟然可以亲眼看到传国玉玺。
秦年此时的心情也没平复下来,有些激动的说道:“按我所看,应该不差,待我们回朝之后,可以请懂行的人辨认。目前来说,可能性应该高达七成!”
七成?众人跟秦年交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深知他的脾气秉性,话从来不说太满,能有七成,这证明秦年心中已经确定了。
众人这就明白过来了,徐达率众,对着朱标跪下叩首,高呼道:“恭喜殿下,恭喜大明!”
“恭喜殿下,恭喜大明!”
朱标马上说道:“速去准备笔墨,孤要将这里的战果汇报给父皇。”
“尊令!”
“将这里的典籍全部带走,这里面包含了这大片地区的户籍信息,以后我们会用得到!”
随后的一段时间,朱标与群臣商议,在大明的北部边疆,大兴安岭的西边、河套地区的北部,确定了几座城池。
此次北伐的全部俘虏,都将投入到这场浩大的造城运动之中,用于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整理的北元的户籍典册,将会用于安抚游牧部落。
并且要在河套以北、以及辽东地区,大面积的推广黑麦等耐寒和耐旱的作物,将这片地区改为半耕半牧的状态。
不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个数年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不过游牧民族要是种了地,那还对中原有什么威胁吗。
...
应天之中,朱元璋和朱雄英正在埋头于谨身殿的案牍之中,观看的是今年科举之中录取的三百多名进士,以及地方上数以千计的举人的各种信息。
由于朱标此次北伐,开地千里,平定辽东、高丽,现在更是在进攻北元,说不准领土和人口还会大规模的增加。
增加的土地和人口,其中有大量的外族人,他们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对大明的认同感还很低。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基层官员进行治理,传播圣贤文化,教化蛮夷,让其融入到大明的大家庭之中,让其过个几十年,就会和大明人无异,这就让大明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缺口。
所以此次的科举进士录取人数,又增加了不少,并且还不够,还需要从落榜的上千位举人之中,挑选可造之才。
“陛下,这是我们从浙江挑选的二百三十六位举人,都是家世清白。”
吏部侍郎侯庸拿着一份名单,呈交到朱元璋的御案上。皇帝接过这些名单,扫视了几眼说道:“人员是很好筛选,但这些人恐怕不会心甘情愿的去往北方蛮夷之地吧!”
侯庸拱手说道:“这是利国利民之事,他们理应为国效力!”
此时许久没有说话的朱雄英也看了名单,他此时已经褪去了些许稚气,变得更加的沉稳。他说道:“话虽如此,但这毕竟是背井离乡之事。还是需要想办法让其心甘情愿,这才能达到教化蛮夷的目的!”
“不错!”朱元璋深感认同,说道:“心有不愿,怎么能够尽心办事儿呢!不如咱给他们涨点俸禄?”
“皇爷爷,俸禄可不能解决!”
“哦?难不成你有更好的办法?”朱元璋问道。
朱雄英徘徊了几步,突然抬头说道:“皇爷爷,我们可以这样!”
“这些举人进士,自诩是读书人,却十年寒窗只为功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功名可以给他们社会地位、金钱、名誉应有尽有。”
“我们可以将去往边疆教化蛮夷这件事儿,渲染成功德无量,十分伟大的大事业,给他们充足的社会地位,比如给他们发送皇帝亲赐的勋章,这样可以解决地位问题!”
“并且,我们规定,去往海东、辽东等地区任期是三年,回来之后优先提拔,对于他们来说,花费三年的时间,换取官升一级的机会,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愿意。”
“如果在任职期间,还有治理成效,还可以酌情进一步升官,这样可以保证他们不会怠政,不同的成果升不同的品级,有重大贡献者还可以给他们名誉爵位,这都是可以的事情。”
“还给他们在当地分土地,还可以让他们携带家眷...”
朱雄英一连说了大量的政策,由点到面的介绍。听得朱元璋十分开心,大孙的治国之道,在自己的调教之下,越来越出色了,甚至比朱标同龄之时还要优秀,这说明什么,说明大明以后,一代比一代强。
“好办法啊!如此一来,我大明有望在十年内,海东、辽东将会民心归附!”
朱元璋点头称赞,随后对着下方的办事儿的官员说道:“你们都听见太孙的话了吗?”
众位吏部的官员当然听见了,正在心里感叹太孙殿下年纪轻轻,竟然有这么多的远见卓识,比他们想的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可操作性极高。
“回陛下,太孙殿下的良策我们听到了,太孙殿下真是大明麒麟!”
“哈哈哈!”朱元璋开怀大笑。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了有人的高呼声音。
“殿下,北方边境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