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抬起头来,扭了扭发酸的脖颈,叹道:“这么快,便午时了。”
桌案上,尚有一大摞文书,未曾批阅。
王寅虎赞道:“郎君勤政,宵衣旰食,实乃百姓之福。”
高楷笑了笑:“不过在其位,谋其政罢了。”
这时,忽有小黄门来禀:“郎君,兰尚宫来了,说太夫人请您去延恩殿用膳。”
高楷点头:“去延恩殿。”
“是!”
此刻,延恩殿中其乐融融,后宫众人皆在。
“孩儿给阿娘问安。”
张氏嗔怪道:“今日端午佳节,你也该松快些。”
“何苦每日绷成一根弓弦,夙夜忧勤,政事操劳不完。”
“倘若伤了身体,可怎么好?”
高楷郑重道:“孩儿谨听阿娘教诲。”
张氏暗叹,她这儿子,一颗心扑在政事上,从早到晚,时常忘了时辰,若非人提醒,膳食也不记得吃。
她虽操心,但涉及政事,却也不便多说,只把话头放在节庆上。
“平日里,你用得太过俭省。”
“今日,可得好好享用一顿。”
杨皎深以为然:“夫君素日午膳,惟有一碗梗米饭,一碟鲜笋,一碗银耳白果汤,些许羊肉。”
“今日正可用些粽子。”
高楷从善如流:“阿娘、夫人皆如此说,我自当听从。”
兰桂领着数个宫人,奉上各式粽子。
端午吃粽子,这习俗由来已久,并不新鲜。
不过,以往用的是黍,现在是糯米,个个晶莹如玉,辅以板栗、红枣,制成各种形状,颇为有趣。
张氏笑着看向杨皎:“菱粽、筒粽、秤砣粽、锥粽,这么多花样,难为你心思巧妙。”
“阿娘喜欢便好。”杨皎温润一笑。
兰桂凑趣道:“奴婢听闻,长安城中,人们常吃百索粽、九子粽。”
“这倒是新鲜。”高楷来了兴致,“不知有何讲究?”
众人也颇为好奇。
“郎君有所不知,这百索粽,用的是五种颜色的丝线,混合各种花纹的草索,包裹而成。”兰桂含笑道。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高楷赞道,“果然有意思。”
兰桂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至于这九子粽,馅料并不稀奇,巧的是以九子蒲叶裹粽。”
这时节,九子蒲是婚礼纳彩必备物品之一。
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一共九种。
各个皆有寓意:阿胶、干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
九子蒲、朱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合欢、长命缕,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因此,用九子蒲叶裹粽,实则希冀多子多孙。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薛采薇喃喃自语。
高楷点头一笑:“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各地风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郎君所言极是!”兰桂笑着附和。
用过粽子,忽见巧惠、嫣然二人,呈上一盘五颜六色的彩带。
高楷面露疑惑:“这是何物?”
张氏笑道:“这是女儿家的玩意儿,你不晓得。”
杨皎含笑解释:“夫君,这是五色缕,又称长命缕,以红、黄、青、紫、蓝五色丝线编成,戴在手腕上,以示祛除病瘟,延年益寿。”
敖鸾打趣道:“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此物在民间广为流传,《风俗通》亦有记载。”
“表哥博闻强识,竟然这也不知么?”
高楷尴尬一笑:“是我孤陋寡闻了。”
说话间,杨皎取来数个五色缕制成的镯子,戴在秾哥儿手腕、脚腕上。
张氏笑道:“既是端午,少不得饮菖蒲酒,驱虫去邪、以保平安。”
兰桂会意,命宫人们端上数个酒坛。
“这是我今岁新酿的,快尝尝,与往年有何不同之处。”张氏催促道。
高楷执酒爵,啜饮一口,正细细品味,却见薛采薇展颜一笑。
“这菖蒲酒中,可是加了雄黄?”
“正是!”张氏笑容满面,“饮了雄黄菖蒲酒,百虫不得入,百病都远走,阖家安康。”
“来,且满饮此杯。”
“阖家安康!”众人皆一饮而尽。
正谈笑间,忽有一名宫娥来禀:“郎君、太夫人,杨老夫人送来一只裹肚,予小郎君。”
张氏忙道:“快拿上来。”
“是!”
这裹肚以大红丝绸,剪成椭圆形状,绣着蟾蜍,又有数条丝带,极为美观,且针脚细密,触手柔和。
高楷忍不住赞道:“岳母爱护秾哥儿之心,叫人感佩。”
过了端午,便是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孩子睡觉时难免蹬开被褥。
戴上裹肚,便可防止着凉,受风寒。
蟾蜍图案,则是寓意避邪,驱除毒害。
杨皎唤来秾哥儿,给他系上,却不大不小,恰好合身。
张氏赞叹道:“她待秾哥儿,倒比我还用心。”
“阿娘、母亲疼爱秾哥儿的心,都是一样的。”杨皎温声道。
高楷抱住秾哥儿,叮嘱道:“改明儿,去你舅父府上拜见,谢过你外祖母。”
“谢外祖母!”秾哥儿蹦跳着叫道,惹得众人都笑了。
不知不觉,已是未时。
高楷出了延恩殿,走在长长的甬道上。
忽见宫门上,挂着一双青色小虎,不由纳闷:“这是何物?”
王寅虎回言:“郎君,这是端午习俗,采集艾草,编织成虎形,悬挂于门楣上,称为艾符,以趋吉避凶。”
“民间,更有人将艾叶制成馎饦食用,据说,可驱虫、压制邪气。”
“紫艾攘灾,大启中州之俗。”高楷恍然。
“郎君所言甚是。”王寅虎点头,“长安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便是如此。”
“据闻,京兆府下辖诸县,更有在端午这一日,张贴钟馗画像的习俗,以驱除鬼魅。”
高楷颔首一笑:“各地风土人情,大不相同。”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民心思定,皆翘首盼望盛世太平,过安生日子。”
“郎君世事洞明。”王寅虎赞叹不已。
高楷置之一笑,沿着宫墙走百余步,经拐角处,忽见一群宫娥,正聚在一起笑闹。
甬道正中,一根木桩上,摆放着一个瓷盘,其中盛有一个个粉团。
十步开外,正有一名宫女,举着小角弓,扣上木箭,向瓷盘射去。
身旁,众宫女目不转睛地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