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个人的悲剧会重复,但这份坚守却能跨越时空,让彼此成为同路人,说的太好了。”
“灰烬的深处原来仍有余温吗?”
“后人这些话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实在是太戳我的心了。”
“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吗?像我这等人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别想了,首先你要跟张岱一样能活,有他那样能在天灾战乱中能活下来的运气,最后你还得读过书,有他那样的文笔。”
“我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呢?”
“看了张岱的人生经历,再读湖心亭看雪后劲竟然如此大,简直如同一杯越品越美味的美酒,令人肝肠寸断。”
“我现在终于知道后人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篇文章了,这文字后面藏着的故事才真叫动人心弦。”
“啊啊啊啊啊,为什么我的夫子讲课就没有这么有趣呢,要是夫子也能如此讲课,那我又岂会学不进文章,这篇湖心亭看雪我全记下来了!”
“你们说张岱有没有再看天幕,他又会再想什么呢?”
......
各时空的古人轻轻念诵着这篇湖心亭看雪,此刻他们的心似乎也渐渐的跟张岱重合了起来,也读懂了一些张岱的人生体悟。
有些情绪敏感之人更是忍不住掩面痛哭。
那漫长的寿命和超凡的记忆力,亲人一个个离去,生活的困顿,再加上家国覆灭的哀伤足以将一个人给彻底击碎。
崇祯年间。
“这就是后人说的我大明历史的见证者吗?”
“还真是恰如其分。”
“倒是难为他在大明覆灭后还为大明修史,给帝国送葬。”
朱由检此时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你们说那杭州的湖心亭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是不是如张岱所写的那样清冷孤绝。”
“真想亲眼看一看啊。”
此时已经升任内阁首辅的孙承宗沉默稍许宽慰道。
“陛下,咱们现在紧要的事情是要做好防灾打算,现今是崇祯七年,按天幕所说崇祯九年那边会有一场巨大的天灾。”
“便是连浙江那等鱼米之乡都遭了大旱。天下其他地方是何等光景可想而知。”
“如今之际当将那些被藩王勋贵等人侵占的土地分发给百姓,广修水利,多存粮,并且派大量船只去南洋那边买粮,给百姓一条活路,也给大明一条活路。”
崇祯轻哼了一声,“如果他们不愿呢?”
孙承宗眼神一冷。
“此等艰难时节当共御国难,由不得他们不愿!”
“死他们好过死百姓,好过亡了大明!”
朱由检欣慰的点点头,“好,此事就由孙阁老全权处理,苦一苦他们,骂名朕来担!”
“臣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绝不辜负陛下所托!”
孙承宗头在地上重重一磕,陛下好歹是变了性子,真的把后人的话给听进去了,不再那么急躁想一出是一出,也没有那么疑神疑鬼。
便是老天真的要亡大明,他也要跟老天斗上一场!
朱由检双手背在身后,看着孙承宗昂首走出去的背影心中压力稍减。
也不知道这一世还有没有机会亲眼一睹那杭州湖心亭是何等的风景。
【我们将目光再往后看,1850年一场太平天国运动差点葬送掉了满清的江山】
【但太平军的先天不足终究让他们没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1863年5月,因为天京事变出走的翼王石达开,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亡命时刻】
【此时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这条大河成为了阻挡石达开逃命的天堑】
【居住在此地,年仅18岁的普通村民宋大顺站在山头,亲眼目睹了石达开的兵败,见到了那汹涌的大河无情的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
【从那时起,宋大顺便时常在想,如果以后还有一支军队被困于此,应该如何绝处逢生?】
1863年。
此时正处在大渡河,被围困在此地的石达开看着天幕,顿时无比激动了起来。
他原本以为这将是他的葬身之地,不曾想天无绝人之路!
天幕难道要给他指明一条生路吗?
宋大顺,送大顺!
听名字就是好兆头!
石达开目光向四周的山头不断看去,也就是说此时这位宋大顺正在某个山头看着他们?
“这等汹涌的大江,究竟该如何渡河呢!”
石达开目光灼灼的看着天幕,只要度过了这一劫,那么就还有希望!
与此同时,就在石达开目光四望时,其中一个山头上宋大顺正看着山下的那支溃军,又看了看天幕,整个人呆滞了起来
“这个宋大顺说的不会是我吧。”
“不可能,这哪里可能。”
“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被天幕神仙提起的机会。”
“这个宋大顺说的肯定是别人。”
宋大顺嘴上虽然是这么说,但心里面念头正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万一呢?
万一这说的就是我呢!
【抱着这样的疑问,宋大顺在闲暇之余翻兵书,经常沿着大渡河来回走动,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去查水势】
画面中。
一个后脑勺留着辫子,身着简陋看起来没有任何起眼的男人沿着大江来回走动。
主干、支流他走了个遍。
“这里水太深了,这里水太急了,不行,都不行。”
男人呆呆看着大渡河嘴里面念念有词。
最后他似乎看到了什么,眼睛突然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