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也流泪道:“我被土匪捉去,险些被他们当饭吃了,多亏浮图大和尚救我,这才能与诸位相见。”
王吉走上前问道:“将军,可是嵩山脚下的那处堡寨么?”
李晓明擦泪道:“正是,那里叫做王家堡,专门派人在几条路上捉人回去当粮食吃。”
王吉骂道:“果然是那一帮子贼作的恶,我和王祥骑马去寻你,探到了那处堡寨,
回来给大家讲了,左将军殿下说,必是他们将您掳去了,
大单于这才带着我们,要趁夜去攻打堡寨,好把将军您救出来。”
李晓明向拓跋义律和众人拱手谢道:“多谢兄弟们前来救我,此番深情,铭记在心。”
拓跋义律冷声道:“既然认定了是他们,咱们这就去将那伙贼子荡平,免得他们在此祸害旅人。”
孙文宇摩拳擦掌地笑道:“对对,扫平了贼穴,正好也能做些买卖,说定又能补充些马匹牲口呢!”
李晓明想了想,劝拓跋义律道:“今夜因囚徒逃营之事,他们都已警觉,
咱们毕竟人少,此时再去,只怕占不着便宜。”
他又转向孙文宇,苦笑道:“那个坞堡是个穷地方,没见有什么牲口马匹,他们靠着吃人肉才能度日,
哪能有什么好买卖做,不如先回去,从长计议吧!”
众人听从,准备回去时,李晓明让王吉和昝瑞同乘一匹马,给浮屠僧让出了一匹马来骑。
昝瑞笑道:“这下可有意思了,不但能听许真人讲道,还能听大和尚讲经呢!”
浮图僧闻言,立刻下马,兀自走了。
李晓明见状,不知所以,急忙下马追上,扯住和尚的僧袍问道:“大和尚这是何意?”
浮图僧笑道:“许真人在你那里呢,我和他不是同路人,一见面,必起争执,
上次已遭他刺了一剑,若是这回再见了,非被他取了性命不可,还是趁早走开的好。”
李晓明急道:“他虽是脾气不好,但有我在中间说和,大和尚尽可无忧,
这天寒夜黑的,你身上有伤,怎能独行?万一再撞见那帮堡匪可怎么办?”
浮图僧笑道:“不妨事的,贫僧习有秘术,些许小伤将军不必挂怀,
咱们有缘,必有再见之日,今夜就此告别吧!”
众人皆苦劝,和尚畏惧许逊,只是要走,
李晓明见他执拗,只得说道:“大和尚若一定要走,我且送你些钱粮,也免得你路上挨饿。”
说着便去后面找众人凑钱,哪知刚取了些铜钱和几斤粮食过来,和尚却早已消失在了夜色里。
李晓明平生最不愿欠人恩情,见和尚独自走了,十分怅然,
只得调头而回,一路上都在为和尚担心,
等回到营地,郡主立马红着眼睛飞奔过来,问这问那的,
李晓明便把遭遇的事情又讲了一遍,公主在旁边听着,直惊得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
暗自后怕,幸亏那个臭李许执拗,死活不让自己出去,要不然非被捉去吃了不可。
好不容易将众人都哄的散去,
王吉端着一罐子热粥过来,李晓明又冷又饿,抱着罐子吃了个尽兴,
正吃着,却见王吉脸色有异,似乎有话想说,
“怎么啦王校尉?”
王吉发愁道:“将军有所不知,自从那老道来了以后,王祥和小瑞便天天在守在那里,听他讲道,
尤其是我那个蠢兄弟,像是魔怔了一般,
今日与我吵了两句嘴,说是要弃了凡尘俗世,跟着许真人修道去呢!
将军,王祥那蠢货自有我收拾他,只是小瑞你可得看好了,可别被那老道拐去做了童子。”
“哈哈哈哈.......”
李晓明闻言不禁笑出声来,向王吉笑道:“你自去看好你兄弟就行了,
小瑞好奇心重,向来如此,不碍事的。”
王吉“哦”了一声,如释重负,端起空罐子走了。
李晓明钻进帐篷里,回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不禁心有余悸,
他心想,吃一堑,长一智,我是个没系统的穿越者,就这一条命,以后可不能再独自乱跑了。
又想起将手铳失落了,心疼的不得了,
虽然那玩意每次只有用一次的机会,但是平常别在腰间,无论在哪,胆气都足些。
这回弄丢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再做一把出来。
还丢了一匹马,这个年月,匈奴的双蹬大马,二十贯钱也难买来一匹。
天天心心念念地要来豫州老家一趟,没想到一来,就先吃土匪老乡一个大亏。
如此唉声叹气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早,王吉来到帐篷里,略带几分兴奋地说道:“将军快起来吧,许真人找你辞行呢!”
李晓明十分诧异,连忙起床,见许逊背着铜剑,正在帐篷外等候,
“将军,承您照顾两日,贫道腿上已无大碍,此地离贫道祖地不远,特来辞行。”
李晓明不忍就此分别,挽留道:“真人,我们北上也路过颍川,何不再同行一段路途?”
许逊笑道:“贫道祖地在颍川以南,并不与将军同路,不得不在此分离,
咱们有缘,自会再见。”
李晓明见他决意要走,沉吟片刻,跑进马车里,用个麻袋装了一贯铜钱、和四五斤糙米出来,
说道:“真人一路风餐露宿,且受了小子这些钱粮,路上也好不受饥寒之苦。”
许逊想了想,大大方方地接了过去,
向李晓明作揖笑道:“方外之人,要钱其实无用,只是不能拂了将军的一片好意,
我便收下,路上以将军之名赈济穷人吧!”
许逊说完,又行了个礼,背上麻袋转身向东南而去。
李晓明默默看着,十分不舍,也有些朦朦胧胧的羡慕之意。
正想着呢,却又见许逊回头朝他望了望,长长地叹了口气,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口里却吟唱道:“本是天外云游客,莫恋人间花月浓。情丝万缕皆成茧,世事千般终是空。
金银权位如沙漏,心随物累鬓霜重。忽觉身在樊笼里,脱却枷锁驾长风!”
李晓明听得眉头一皱,心头如遭重击,
其他几句倒还平常,只是这第一句:“本是天外云游客”,似乎意有所指。
莫非他能看穿我是个穿越者,不是这一世的人?
李晓明非常想向许逊问个清楚,抬头看时,只见许逊已经走的远了,连影子都有些模糊了......
(本章结束)
历史人物志: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豫章南昌人,祖籍豫州颍川人(一说汝南人),
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史载活了135岁。
许逊年轻的时候靠打猎为生。有一天他进山打鹿,射中了一头怀孕的母鹿。
母鹿受伤后小鹿流产掉在地上,母鹿不顾自己的伤痛,挣扎着去舔舐、哀悼它死去的幼崽,最后自己也死了。
亲眼看到这悲惨的一幕,许逊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感到非常悲伤和后悔。
他当场就折断了自己的弓箭,从此不再打猎,并决定开始修道。
他最初就住在西山(地名)一个姓金的人家里修行。
他听说在豫章(主要指现在的南昌或江西一带)有个叫吴猛的人,从一位叫丁义的术士那里学到了神奇的法术。
于是许逊就去拜这位“大洞君”吴猛为师。吴猛把道教最高深的核心教义(三清法要)传授给了他。
许逊这个人天生非常聪明,学问很大,对儒家经典、历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这些学问都很精通。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道家的修炼法术。
他二十岁的时候,被地方上推荐为“孝廉”(一种有德行的称号,也是做官的途径),但他多次被推荐都不肯去当官。
直到二十九岁,他正式拜在西安(现在江西修水)的吴猛门下学道,把师父的秘密本领都学会了。
三十六岁时,他和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郭璞一起,到处游历名山大川。
最后,他选择在南昌西郊的逍遥山(就是现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隐居下来,一心只想修炼成仙,根本不想做官。
平时在乡里,他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守信这些道理来教育感化乡亲们,大家都很尊敬他。
就这样一直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许逊四十二岁了,因为朝廷三番五次、非常客气地请他出来做官,他实在推辞不掉,没办法只好答应,去四川当了旌阳县的县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仙——许旌阳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
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
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
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口大增。
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着,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后来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
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
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真君东归后,时逢彭蠡湖(今鄱阳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许逊率领众弟子,足迹踏遍湖区各地。
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斩妖除魔,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