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张起灵的任职事宜,谭威心中轻松了几分,迈步走向内院。
此时穆莱正抱着谭薇薇在廊下玩耍,小家伙看到谭威,立刻伸出小手咿呀叫着。
谭威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女儿,在她粉嫩的小脸上亲了一口,逗得薇薇咯咯直笑。
他抱着女儿来回走动,听穆莱说着薇薇今日的趣事,学会了抓东西,还能发出 “爸爸” 的模糊音节,温馨的时光让他暂时忘却了军务的繁忙。
约莫半个时辰后,谭威将薇薇交给穆莱,对一旁的刘硕吩咐道:“备马,去军械营。”
刘硕应声而去,很快牵来两匹骏马。
谭威翻身上马,直奔军械营而去,该营由经验丰富的岳朋主持,不久前刚合并了原制造西蜀连弩的田大哈所部,实力大增。
营内分工明确,既有专门打造弓、弩的工匠,也有研究野炮制造的技师,还配备了熔炉、锻锤等先进设备,是圭圣军武器装备的核心生产地。
谭威此行,正是为了将诸葛连弩交给工匠们研究仿制,提升圭圣军的远程作战能力。
谭威片刻不耽误,策马直奔 “烟台” 街道的军械营,这片区域是营州军工生产的核心,铁器营、铠甲营、战车营等十余个工坊沿街道两侧分布,熔炉冶炼的火光冲天而起,锻锤敲击的 “叮叮当当” 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铁器与炭火的气息。
营内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埋头锻打剑身,有的精细打磨弩箭,有的组装战车车轮,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军械营统领岳朋本在铁器营的熔炉旁,与工匠们一同调试新铸的铁胎弓,听闻谭威到来的消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在围裙上擦了擦油污,快步迎了出来。“属下参见都督!不知都督今日亲临,有何吩咐?”
岳朋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恭敬。
谭威摆了摆手:“不必多礼,叫黄大锤、田大哈、玄机、张巧手他们几个过来,我有重要物件要让大家看看。”
岳朋心中好奇,连忙让人去传唤军械营的 “五虎上将”,这五人是营中最顶尖的工匠,各有所长:岳朋擅长整体统筹,黄大锤专精铁器锻打,田大哈是连弩制造老手,玄机精通机关设计,张巧手则以精细装配闻名。
不多时四人便匆匆赶来,与岳朋汇合在军械营议事厅。
谭威示意刘硕打开随身携带的盒子,两张古朴的诸葛连弩展露在众人眼前。
五人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纷纷围拢上前,眼神中满是惊叹与激动。
田大哈伸手轻轻抚摸着弩身,喃喃道:“这。。。这真是诸葛连弩!我钻研连弩三十年,终于见到真品了!”
张巧手则凑近机括处仔细观察,口中念叨:“这弩枪的机关布局,比咱们仿制的精巧太多了!”
玄机忽然开口:“不对啊,诸葛连弩按记载应有望山(瞄准装置),怎么这两张没有?”
岳朋闻言,指着弩身前端的箭槽说道:“玄机你有所不知,诸葛连弩的特点是‘一弩十矢’,箭槽需并列放置十支箭矢。若是加装望山,必然会遮挡箭槽,影响箭矢装填与发射,所以真品本就没有望山。咱们之前仿制时画蛇添足加了望山,反而违背了原设计的巧思。”
玄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是我拘泥于书本记载,忽略了实际使用逻辑。”
一旁的黄大锤虽看似粗鲁,身材魁梧,满脸虬髯,手上布满老茧,此刻却条理清晰地说道:“《晋书?舆服志》中记载诸葛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你们看这箭槽长度,正好能容纳八寸铁矢,机括处的弹簧片弹性十足,想必发射力道不弱。”
众人这才想起,黄大锤虽是铁匠出身,却是江南书香门第之后,还曾中过秀才,学识功底远超常人。
岳朋感慨道:“咱们此前复制诸葛连弩,一直卡在箭槽容量与发射力道的平衡上,如今有了真品参考,这些技术难题总算有了突破方向!”
谭威看着五人热烈讨论的模样,心中暗自欣慰,有这些顶尖匠才,圭圣军的军械制造定能更上一层楼。
玄机仍不服气,指着弩身争辩道:“即便箭槽影响望山安装,也不能说明诸葛连弩本就没有!说不定这两张是残缺品,或是后世仿制品,才缺失了望山部件!”
谭威拿起一支配套的八寸短铁矢,又指了指弩身上的箭匣:“玄机你看,这弩用的是八寸短矢,箭匣容量正好十支,发射时靠箭匣供弹。若加装望山,不仅遮挡箭槽,还会因短矢射程较近失去瞄准意义,诸葛连弩本就是近距离速射武器,无需精准望山,实战中靠‘十矢连发’形成火力压制。”
一番话有理有据,玄机一时语塞,只能盯着连弩默默思索。
黄大锤忽然抛出一个关键疑问:“《晋书》说‘一弩十矢俱发’,这‘俱发’究竟是十箭同时射出,还是上弦后连续发射?若是同时发射,力道分散,射程与杀伤力都会大打折扣,不符合诸葛武侯的巧思。”
他随即引用典籍,“《南朝叙事》载‘元戎弩发,十矢络绎不绝’,《蜀记》也提‘武侯连弩,一弦发十矢,次第而击’,由此推断,应为上弦后连续发射十箭,这样既能保证单箭威力,又能实现速射效果。”
谭威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点头道:“大锤所言极是!此前我也困惑于此,经你点拨才恍然大悟,这诸葛连弩靠箭匣内的弹簧与齿轮结构自动上箭,每次拉动扳机发射一箭后,箭匣便自动推送下一支箭入槽,属于半自动武器。”
众人闻言纷纷凑近,仔细观察箭匣与机括的连接部位,果然发现了细微的齿轮咬合痕迹,心中对黄大锤的学识愈发敬佩。
田大哈盯着连弩的连杆装置,忽然一拍大腿:“妙啊!这连杆设计太精妙了!寻常弩弓需用脚蹬手拉才能上弦,拉力常达百斤以上,而这连弩通过连杆省力原理,只需三四十斤力气就能拉动拥有一百五十斤拉力的弓臂!而且连杆末端还集成了击发装置,能替代传统弩机的扳机与牙床,既简化了结构,又提高了发射速度!”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脸上满是惊叹。
张巧手则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箭匣内部,很快有了新发现:“你们看箭匣底部,镶嵌着一块磁石!这八寸铁箭能稳稳卡在箭槽里,即便仰射或俯射也不会滑落,全靠这磁石吸附!而且磁石的磁力恰到好处,既不会阻碍箭支推送,又能确保供弹稳定,这份细节考量太周全了!”
众人凑过来看,果然在箭匣底部看到了一层深色的磁石,对古人的巧思啧啧称奇。
随着一个个精妙机关被拆解分析,军械营 “五虎上将” 脸上的激动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默然与落寞。
他们皆是营州乃至大明顶尖的工匠,毕生钻研军械制造,此前还对复制诸葛连弩抱有信心,可此刻面对真品的巧夺天工,才真切感受到自己与古代匠圣的差距。
岳朋长叹一声:“枉我们自诩能工巧匠,与武侯的设计相比,简直是班门弄斧!”
黄大锤、田大哈等人也纷纷点头,神色中满是自愧不如,这诸葛连弩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对实战需求的深刻理解,绝非简单仿制就能复刻。
谭威看着众人的神情,知道这份震撼将化为他们精进技艺的动力,心中对军械营的未来更添期待。
五虎上将的目光紧紧黏在诸葛连弩上,仿佛被磁石吸引,久久不愿移开。
谭威见状,故意用激将法问道:“这连弩虽精妙,但以你们五人的本事,能否仿造出来?”
岳朋猛地回过神,眼中燃起斗志,拍着胸脯保证:“都督放心!给我们两天时间,定能造出一模一样的仿品!”
黄大锤、田大哈等人也纷纷附和,此前的落寞早已被不服输的劲头取代,他们虽自愧不如古人,但也不信自己连仿制都做不到。
谭威笑着点头,随即提出改进思路:“光仿制还不够,我有个想法,把箭匣设计成可快速拆卸的样式,让军士随身携带三四个备用箭匣,射空一个就能立刻更换,这样就能实现持续射击,大幅提升实战火力。”
五虎上将闻言一愣,随即眼前一亮,这个思路虽新奇,却切中了连弩实战中的痛点。
田大哈摸着下巴思索道:“可拆卸箭匣不难实现,只需在箭匣与弩身连接处加装卡扣装置,既能固定稳固,又能快速拆卸。”
岳朋当即应道:“都督这个改进太关键了!我们一定在仿制时完成这项设计!”
接下来的两天里,军械营灯火通明,五虎上将带领核心工匠日夜奋战,拆解、测绘、锻造、装配,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他们对照真品反复调试机括,测试箭匣卡扣的灵活性,终于在两天后成功仿造出第一批诸葛连弩。
当岳朋捧着仿造弩来到谭威面前时,眼中满是疲惫却又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谭威当场进行测试,只见仿造弩的箭匣装十箭可连续发射,机括运转流畅;有效射程达到八十步,在五十步距离上能轻松穿透普通铠甲,二十步内甚至能射透坚硬的雪花甲片;可拆卸箭匣也完美实现,更换过程只需两息时间。
不过岳朋也如实禀报:“都督,经过极限测试,连续射击七个箭匣后,弩弓的弹簧片会出现疲劳松动,建议实战中最多连续使用五个箭匣便暂停修整,以保证弩弓寿命。”
谭威对此早已满意,笑着说道:“能达到这样的性能已经远超预期!这连弩威力惊人,堪比一员猛将,就命名为‘大将军弩’!”
他看向五虎上将,由衷赞叹:“你们五人能在两天内仿制并改进成功,这份本事可比大将军还厉害!”
随即下令发放丰厚奖金,每人赏赐五十两白银与两匹绸缎。
表彰过后,谭威神色一凛,严肃地说道:“此弩事关圭圣军战力机密,我即刻下达《新式武器保密令》,严禁任何人将‘大将军弩’的设计图纸与性能参数外传,违令者军法处置!”
众人肃然领命。
谭威接着部署:“军械营从今日起全力生产,务必在一个月内造出一百张‘大将军弩’,优先装备亲卫营与艮军先锋部队。同时,立刻制定标准化生产工艺,明确每个部件的尺寸、材质与锻造要求,确保后续生产的效率与质量稳定!”
岳朋等人齐声应道:“属下遵命!”
一场围绕 “大将军弩” 的生产竞赛,就此在军械营拉开序幕,而圭圣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也将因这新式武器迎来质的飞跃。
一百张 “大将军弩” 率先分发到亲卫队,虽按五人共用一张的标准配置,队员们依旧热情高涨。
训练场上,军士们围在弩机旁反复练习装卸箭匣、瞄准发射,汗水浸透了铠甲也浑然不觉。
经过一周磨合,百名军士已能熟练配合,一声令下同时发射,千支铁箭如黑云压阵般呼啸而出,密集的箭雨在五十步外的靶墙上扎满箭簇,场面极为震撼。
谭威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这一幕,满意点头,此弩不仅适合野战速射,箭雨覆盖的特性更适合城市街巷的短兵交战,届时只需依托房屋工事架设弩阵,便能有效阻挡敌军冲锋。
私下里谭威又不动声色地调走五支 “大将军弩”,让人秘密送往城郊一处隐蔽营地,那里驻扎着他组建的神秘红衣兵部队。
他特意嘱咐带队将领:“让工匠研究在弩箭上加装炸药包,研发可爆炸的弩箭,务必注意安全,不可泄露消息。”
红衣兵本就负责新式武器试验,接到命令后立刻投入研发,一场关于爆炸弩箭的秘密攻关悄然展开。
同期艮军按计划移防羟县,与图尔特部的势力范围遥相呼应。
两支部队在边境设立联合哨卡,互通情报、协同巡逻,漠南防线愈发稳固。
图尔特部也履行盟约,选派二十名精通汉学与草原文化的人员前往营州,其中十人进入地方衙署担任翻译与顾问,另外十人则入驻华龙讲武堂任教,于清更是收拾行囊,准备赴京参加礼部大考,这是谭威为他争取的机会,若能考中,图尔特部将在朝堂拥有第一个正式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