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廉走向阳台边缘,手指轻轻抚过一盆兰花的叶片。
新加坡的国花兰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优雅,那一千多个品种的兰花,象征着海外华人的多样性与韧性。
“那些帝国主义国家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不指望咱们的那位妹夫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可他不能拖后腿、挖墙脚!”
宋子廉转身,目光如炬,“就为了个人的成就,让千千万万的国人继续沉沦下去!华夏必须复兴,也必然要再次复兴!”
这时,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宋子廉走向栏杆边,望着繁忙的海峡,继续道:“为此!我们这群孤悬海外的遗民也有责任扛起这面复兴的大旗!远东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华夏的怒吼!”
宋子廉的思绪飘向了更深远的历史长河,他想起了自己阅读过的那些新加坡竹枝词——这些记录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歌,正是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
“四弟,你可知道邱菽园的《星洲竹枝词》?”
宋子廉突然问道,不等回答便继续道,“这位新加坡文坛领袖,用竹枝词记录南洋风土、启发民智,他在序中写道,现代社会形态复杂,诗歌难以穷尽,只能挑出几个方面来入诗,这正是我们海外华人的写照啊!”
宋子文点头称是。
他明白堂哥的深意:文化认同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正如历史小说《金瓯缺》所展现的,即使在国家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仍通过创作寄托家国情怀,激发民族斗志。
宋子廉继续说道:“徐兴业在抗战期间开始创作《金瓯缺》,以北宋末年的民族战争为背景,寄托对抗日战争的关切。”
“这部小说坎坷四十余年才得以完成,但作者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我们今日的坚持,又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夜色渐深,两人的对话也越发深入,宋子廉向堂弟透露了更多华联面临的现实挑战。
“我们掌握的证据显示,军统的渗透已经深入到我们各个层面。”
宋子廉语气沉重,“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与日本人和美国人勾结按照战时条例,这些人都该被枪毙。”
宋子文沉默不语。他深知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也理解堂哥所处的两难境地——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避免内战爆发。
“日本人不行、英国人、美国人也不行,至于老毛子就更不行!”宋子廉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至于国内,我们不管他与工农党最后到底如何,可只要有我们华联在,全世界的华人就不会再遭遇歧视与欺压!”
宋子文远眺新加坡的夜景,心中百感交集,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一个超越个人与党派利益的民族复兴蓝图。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为这场重要对话披上了一层银色光辉。
宋子文终于开口:“三哥,我明白你的苦心,华夏复兴确实是每个华人的责任,我们宋家虽然内部有分歧,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应当团结一致。”
宋子廉欣慰地点头:“记得《传国玉玺》这部历史小说吗?它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通过传国玉玺的离奇经历,展现那个动荡时代的民族融合。”
“作者白木尊重历史却不拘泥历史,既有金戈铁马的磅礴,也有儿女情长的温婉,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
“是啊,”宋子文感慨道,“历史小说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能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展现人性的光辉。”
“正如《金瓽缺》中马扩一家的忠烈,那种为国捐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能够绵延不绝的原因。”
宋子廉走到栏杆前,望着远处的新加坡河口:“这里曾经是无数华人登陆南洋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扎根、奋斗,有些人甚至创作了反映战前马来半岛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这些诗歌既表达了怀乡爱国之情,也展现了华人移民在南洋的生存状态。”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宋子文:“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能够让所有华人都感到自豪的家园。”
“不仅是在东南亚,在全世界范围内,华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平等。”
宋子文深深吸了一口气:“我明白,回国后,我会尽力周旋,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但你也知道,咱们那位妹夫的性格...”
“我明白,”宋子廉摆手打断,“不求他全力支持,只希望不要刻意掣肘,华夏的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党派的事,而是整个民族的事业。
夜空中的星辰仿佛也在倾听这场决定亿万华人命运的对话。宋子廉继续分享他的愿景:“回国的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国际上生存是如此的困呐。”
“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华人拥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只要团结一致,必定能够重塑汉唐雄风。”
宋子文点头称是:“是的,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但如何在开放的同时保持独立性,是一个难题。”
“所以我们需要强大的国防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宋子廉答道。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我们作为领导者,更要敢于想象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将其变为现实。”
夜风渐凉,但两人的心却因共同的目标而温暖,宋子文望着堂哥,发现这个曾经唯唯诺诺的三哥,如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肩负民族使命的人才有的神采。
“三哥,我该回去了。”
宋子文最终说道,“国内的情势需要我,但你放心,今晚的谈话让我看清了很多事情,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华夏子孙,这个根本不会改变。”
宋子廉紧紧握住堂弟的手:“记住,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华联永远是所有华人的家,我们建立的不仅是一个政权,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当宋子文转身离开阳台时,东方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华夏复兴的征程,也将在曙光中继续前进。
月光渐渐淡去,星光隐没在晨曦中。宋子廉独自站在阳台上,望着苏醒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人正期待着那面复兴的旗帜,而他和他的同仁们,必将不负历史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