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的台灯在书桌上投下昏黄的光晕,我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凌乱的线条。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像极了我此刻沉闷的心情——这已经是第三次模考失利了。
“吱呀”一声,房门被轻轻推开。奶奶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她的布鞋踩在地板上,几乎没有声音。“丫头,喝点热的吧。”她把杯子放在桌边,玻璃上很快凝起一层白雾。
我没抬头,闷闷地说:“奶奶,我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了。”
奶奶没说话,只是拿起我揉皱的试卷,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她的手指有些粗糙,是常年做针线活留下的痕迹,划过纸面时带着轻微的沙沙声。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指着一道错题说:“你看,这道题上次讲过类似的,是不是粗心了?”
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段时间,爸妈总在耳边念叨“再加把劲”,老师也一次次找我谈话,只有奶奶,从不说重话,却总在我熬夜时端来一碗热汤,在我发呆时默默收拾好散落的书本。“我小时候啊,家里穷,没钱上学。”奶奶忽然开口,声音慢悠悠的,“有次路过学堂,听见先生讲课,就蹲在墙根听了一下午,被你爷爷笑话了好几天。”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后来你爸考上大学,我把攒了半辈子的布票都换了钱,就想着,不管多难,总得让孩子往前奔。”
我抬起头,看见奶奶眼里的光,那光芒比台灯的光晕更温暖,像极了夏日午后透过梧桐叶洒下的阳光。她放下试卷,轻轻拍了拍我的背:“丫头,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别着急。哪怕这次走慢了,下次赶上来就是。”
那天晚上,奶奶陪我整理错题本,她不会做题,就坐在旁边给我剥橘子,橘瓣上的白丝都细心地摘干净。台灯的光落在她的白发上,泛着柔和的银光。我忽然觉得,那些刺眼的分数好像没那么可怕了,因为身后有一束光,始终照着我前行的路。
后来的日子,我不再焦躁。每天清晨,奶奶都会在我书包里放一个煮鸡蛋;深夜学到疲惫时,书桌上总会多出一杯温热的蜂蜜水。高考那天,她执意要送我到考场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红布包,里面是她求来的平安符。
“别紧张,正常发挥就好。”她替我理了理衣领,眼神里满是信任。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阳光正好。我看见奶奶站在人群里,踮着脚朝我挥手,像一株在风中微微摇晃的芦苇,却有着最坚韧的力量。
成绩出来那天,我考上了心仪的高中。奶奶捧着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她说:“我就知道,我的丫头行。”
如今每次想起那段日子,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盏昏黄的台灯,那杯温热的牛奶,还有奶奶眼里永不熄灭的光。那束光,不仅照亮了我的书桌,更照进了我心底,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总有一份温暖在身后支撑着,让我有勇气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