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站在余杭市政府大楼的台阶上,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深吸了一口气,抬头望向这座滨海城市,天边的云层低垂,像一层厚重的纱幕,遮住了阳光。
他走进大楼,脚步声在大理石地面上回响。秘书早已在门口等候,递上一沓资料,简单介绍了市政府的基本情况和他第一天的工作安排。林海阳接过资料,点头致谢,随后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朝南,窗外是一片开阔的海面,远处的渔船正在归港。办公桌上摆放着前任市长留下的文件和项目资料,整齐有序,却带着一种刻意的沉默。他拉开椅子坐下,手指轻轻摩挲着桌角,目光落在那一摞文件上。
“余杭的发展……”他低声自语,翻开第一页。
接下来的几天,他开始密集地与各部门负责人见面,了解余杭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财政状况。他发现,这座城市看似繁荣,实则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东部新区高楼林立,企业云集,而西部老城区却显得破败不堪,街道狭窄,基础设施老化。新兴产业虽然被大力引入,但真正落地的项目寥寥无几,许多园区空置率极高。而传统制造业虽然仍占经济比重不小,却因技术落后、环保问题频发,面临关停整顿的压力。
他意识到,这种发展失衡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让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他决定亲自去实地看看。
第二天清晨,他换上便装,没带秘书,也没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驱车前往西部老城区。街道两旁的厂房大多已经停工,生锈的铁门紧闭,墙上还残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他走进一家还在运营的小型机械厂,机器轰鸣声中,几个工人正满头大汗地操作着老旧设备。厂长见他陌生,警惕地问:“你是哪位?”
“路过看看。”林海阳微笑,“听说你们厂子还在坚持?”
厂长叹了口气:“坚持?哪有那么容易。订单越来越少,环保检查越来越严,我们这些老厂子,迟早要关门。”
林海阳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厂里转了一圈。他看到墙上贴着的生产流程图,设备的维护记录,还有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报废零件。他心里沉了沉。
离开机械厂后,他又走访了几家传统企业,情况大致相同。设备老旧、管理混乱、资金紧张,许多企业主对未来充满忧虑。他意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余杭的经济结构将越来越畸形,民生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回到市政府后,他开始着手审查前任市长留下的重点项目。他调来了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的档案,组织了一个小团队,开始逐项分析。
他发现,几个重点项目的资金流向存在明显异常。有些项目名义上是扶持新兴产业,但实际上资金却流向了与项目无关的账户。还有一些项目根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却已经支出了大量财政资金。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项目的合同签订时间与关键审批流程存在时间错位,明显存在人为操作的痕迹。
“这不是疏忽。”林海阳看着手上的资料,眉头紧锁,“这是刻意为之。”
他决定约谈几个项目的负责人。然而,当他对其中一位财务主管提出质疑时,对方却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最后干脆推说“这些事都是上面定的,我只是执行”。
林海阳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终于从对方口中套出一点线索——有一个中间人,专门负责协调资金流向,而这个人,似乎与前任市长关系密切。
他没有当场揭穿,而是让财务主管回去“好好回忆回忆”,并强调“组织上会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当天下午,他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邀请了几位企业主代表,了解他们对新政策的看法。会上,几位企业主都表达了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担心新政策会增加运营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生存。
“林市长,我们不是不支持改革。”一位年长的企业主说,“但我们希望政策能更透明,执行能更公正。现在大家都有顾虑,怕政策执行到一半就变了,或者被某些人钻了空子。”
林海阳认真听着,频频点头。他没有急于解释政策,而是耐心地听取了每个人的意见。最后,他缓缓开口:“我来余杭,不是为了换一拨人,而是为了推动这座城市真正的发展。政策的稳定性,执行的公平性,都是我们首先要保障的。”
座谈会结束后,那位年长的企业主走到他身边,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林海阳低头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字:“小心背后黑手。”
他不动声色地将纸条收起,抬头看向那位企业主,对方只是微微点头,转身离去。
夜色渐深,林海阳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的海风依旧呼啸。他打开台灯,将纸条摊开,重新翻看那些项目的资料。他的眼神逐渐坚定,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他必须深入调查,不能让这座城市的未来毁在某些人的私利之中。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老陈,我需要你帮我查一个人。”
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声音:“谁?”
“一个中间人,名字暂时还不确定。他可能牵涉到余杭市几个重点项目的资金流向问题。”
“明白。我明天就派人去查。”
林海阳挂断电话,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他知道,这场调查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站在了风暴的边缘。
窗外的风更大了,海浪拍打着堤岸,发出沉闷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