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作品
3)《杜陵叟》
原诗: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释义:
这首诗的前面原有小序:“伤农夫之困也”。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旱荒严重,李绛与作者上疏请免除农民的租税。
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政策的贪官污吏还照旧“急敛暴征”,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丝毫实惠。
这首诗对贪官污吏们痛加指斥,为被剥削被迫害者鸣不平。
译文(参考):
杜陵叟,住杜陵,年种薄田余一顷。
三月没雨旱风吹,麦苗无花多剩茎。
九月下霜秋早寒,禾穗没熟死干净。
官吏明知不申报,横征暴敛求表彰。
卖地典物纳租税,来年衣食无保障。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粮。
虐人抢物污官吏,钩爪锯牙如豺狼。
不知是谁奏皇帝,帝知民困心善良。
白麻纸上写诏书,京畿年税都免光。
昨天村官才到来,拿着告示村里牓。
十有九家税收毕,并未来把皇恩享。
注释:
1、这是《新乐府》五十篇的第三十篇。 杜陵:在长安东南郊。
2、不秀:未开花。
3、申破:呈报事情的真相。
4、求考课: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绩。
5、弊:劳瘁困乏之意。
6、白麻纸:唐制: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两种,纸的原料是麻,有关任命将相、赦宥、豁免等重要命令,照例都写在白纸上。至于黄纸是用以写一般的诏令的。 德音:指皇帝颁布下来的免赋税的“好消息”。
7、里胥:即里正,唐制:一百户为里,设里正,掌管督察及“课植农桑,催驱赋役”等事(见《唐六典》)。
8、尺牒:指免税的公文。 牓:同“榜”,张贴的意思。
9、蠲(捐音):免除。
4)《卖炭翁》
原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
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描述卖炭翁辛勤的劳动,贫困而悲惨的生活和运炭到集市出卖的情况。
第二部分写宫使仗势掠夺、欺压人民的罪行和卖炭翁的不幸遭遇。
本诗通过对卖炭翁不幸遭遇的描写,揭露和谴责了唐朝宫市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劳动人民被欺压、被掠夺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写作上,本诗通过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和环境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受封建统治阶级压榨、掠夺的劳动人民形象。
语言准确、精炼、通俗,含意丰富。
译文(参考):
卖炭翁,南山砍柴烧炭忙。
满面灰尘烟火黑,两鬓花白十指脏。
卖炭赚钱为哪般?买件寒衣充饥肠。
可怜身上衣服单,只盼天寒炭价涨。
昨夜城外雪茫茫,清晨驾车冰上闯。
牛乏人饥日头高,城南门外泥里蹚。
忽有两骑翩翩来,黄衣使者白衫郎。
口读帝诏宫需炭,叱牛牵车向北方。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抢炭没商量。
半匹红纱一丈绫,炭值太低翁心凉。
注释:
1、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作者在诗前有小序:“苦宫市也”。 宫市:是皇帝派太监到宫外劫夺人民资财的一种方式。
从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食用所需不用官府承办,直接由太监向民间采购。太监和爪牙多至数百人,经常在市上巡逻,强买甚至硬夺老百姓的东西。
2、伐薪:砍柴。
3、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人的白发往往从两鬓开始。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
4、何所营:作何打算,做什么用。 营:经营,谋求。
5、 辗:滚,轧。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辗冰辙:车轮在冰雪上轧过。
6、翩翩:轻快的样子。 两骑:两个骑马的人。
7、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随从。
8、文书:公文。 敕(chi斥音):帝王的诏书,命令。
9、回车:把车拉转了个方向。 叱(chi赤音):吆喝。按唐朝长安建置,市在南,宫在北。 牵向北:即牵向宫中。
10、驱将:把牛车赶走。 惜不得:舍不得也没办法。
11、绫:丝织品。
12、直:同“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