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啊,很高兴这本书又挺过了一卷。
跟上一卷的卷末总结一样,这次的卷末总结也先从本卷的问题开始谈起。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本书第二卷的内容长地有些不可思议,这当然是我自己的问题所导致的。
在原先的大纲中,我其实对第二卷的安排是很简单的。
就是革命军和新市议会的矛盾,然后帝国军打过来了,新市议会的人背刺革命军。
革命军在战场上胜利了,但是由于背刺不得不回到沃尔夫格勒,然后在本地底层百姓的帮助下艰难抵挡住了帝国军的进攻,最后不得以北上转移。
这个剧情说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我这种新手去写。
然而在写到关于扫黑的章节的时候,我通过读者朋友的评论发现这样的剧情设计是有问题的。
首先第一点就是既然革命军都已经取得了城市的控制权,那么为什么这些二鬼子们还能收敛起如此大的权力出来与革命分庭抗礼?
虽然在设定里我写的是革命军在沃尔夫格勒战役里面损失惨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整合城市。
但这样的说法放在现实可能合理,但是在小说当中却会成为明显的毒点。
因此在一些读者朋友的建议下,我改变了原先的剧情,将这部分的剧情给弱化。
但弱化了这个所谓新市议会的剧情之后,反派的角色又出现的空缺。
这时候在已经定下的大纲剧情线当中,有且只能让帝国军提前登场了。然而帝国军提前登场之后,革命军这边的战力就失衡了。
为了寻找平衡就只能让在剧情中期登场的教会势力提前出场。
但这样一来,很多属于后期的戏份都要做出调整,尤其是涉及到中后期世界设定方面的东西都得跟着角色一起登场。
为了不剧透后期的设定,这些角色在戏份上的安排又必须特别谨慎,尤其是战斗方面能少出场就少出场。
然而即便是去精简这样了,整个第二卷里面配合着角色、势力需要提供的信息也大地惊人,因此整卷内容也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百万字。
作为一个新手作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但是同样的这给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经验。
至少在磨磨蹭蹭写完了一百万字的第二卷内容之后,我也逐渐摸清了设定方面的伏笔该怎么去写。
就比如在关于圣光、圣光之神、那个寄生于圣光之神残躯上的邪神的设定上,这三者的伏笔就涉及本书最为重要的一条支线。
而在这方面我终于做到了把自己想写的东西,按照剧情需要来一点点抛出来。
写小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开头把整本书的设定,像倒洗脚水一样一口气倒出来。
我之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之后虽然学过了不少理论,但是理论和实践是不一样的,没有第二卷的一百万字积累,有些问题我看得见但上手的时候却无所适从。
通过这一卷的积累,除了解决了剧情设定该如何插入正文的问题,在剧情设计上也对我多有磨炼。
相信大家也能看得出来,在第一卷的时候,帝国那边总是底牌尽出,给人以机械降神的感觉。
所以在第二卷的故事中,我要在加强帝国的时候也学会了提前埋设短伏笔。
通过在前两章或者事件开头部分添加一些小剧情铺设定的方式来对冲,可以很好地抵消掉剧情变化带来的情绪冲击。
说简单点就是大家都提前知道了情况要变糟,有了心理准备。
当然这是说了我已经学会或者刚刚掌握的技能,除此之外还有着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其中大家反响最高的就是剧情节奏过慢的问题。
这一点上我得和读者朋友们说一句对不起了。
不是我不想改,而是我现阶段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改。
想要解决节奏慢的问题,有且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去抄现有套路,另一个就是归纳总结。
前者自然不用多说,大家估计也不想看着我把这本书给写成快节奏爽文的,我个人也不愿意去用这种偷懒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如果要归纳总结的话,也必须有足够的样本才可以进行。
说直接点就是我得有足够的作品积累,扑街到大概500万字的时候才能逐渐摸索出同时适合我和我读者的节奏。
这里给没有写过小说的读者朋友们科普一下,我在创作的小说的时候一般都是想到了某个片段、或者某句台词的时候开始的。
从这里爆发灵感,然后分析这个画面或者台词适合出现在这一节故事的哪个位置,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确定了位置之后就以此为中心去设计情绪起伏线,然后再根据情绪起伏线去设计缺少的情节。
到这一步的时候,这一卷的卷纲差不多就完成。
最后补上具体场景的细节就是卷纲下面的章纲,章纲扩展一下就是大家看到的小说了。
因此所谓的节奏,其实就是指剧情起伏线的设置和具体情节的安排。
这东西本应该是完全服务于剧情设定和作家习惯去制定的,但是在网文这个行业,有人逆练功法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总结出了一套在特定类型小说中的最优线路解。
这东西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套路了。
套路本身其实没什么不对的,我有时候也要参考一些优秀的套路去学习。
真正不对的是,很多人拿着套路恰烂钱,作为作家不去磨炼自己的文笔、不去设计自己的剧情,拿着行业最优解的套路模版生搬硬套就用在了自己小说上。
我不太想评价这样做好还是不好,毕竟大家都是在这个行业吃饭的,而且这类小说还有着数量不少的忠实拥趸。
但作为一个靠笔杆子吃饭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个人作家,我并不觉得自己应该去走这条有些不劳而获的道路。
套路本身没有错,就好比很多大神在自己的多部作品里都有着相似的套路。
不过大家对此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甚至还会戏称一句:这哪里是什么套路,这明明是大神的风格。
其实风格也好、套路也罢都是一样,都是在情绪线调整、剧情设置上做到了最优解。
不过套路值得是同类型作品在市场上的最优解,而大神的风格则是他那一本书设定和剧情上的最优解。
因此,在说了这么多之后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说自己节奏慢的问题一时半会没法改善了吧?
归其根本还是我写的字太少的,我完本经验太少了。
我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但我现在的作品量还不足以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
只有将自己的才华都铺开了,我才能在众多的文字中寻找到最适合我的那个节奏。
相信到时候,大家既能观看到剧情里的跌宕起伏,也能看到剧情外需要动脑和深思的地方。
不光是剧情慢的问题,包括很多读者吐槽的战斗方面爽点不足,一些剧情缺乏爽点都是相似的问题。
我现在差的其实不是理论,而是把理论变现成技能的实践。
就好比在第二卷当中我写的一些个人向的小故事,在写这些小故事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才思敏捷、下笔如风,读者朋友们的普遍反响也都很好。
这些剧情里面都有着我刻意安排的爽点,小而精的剧情也能调动读者朋友们的情绪。
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小故事没法串起来,而且在小故事之外的大故事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得乏味无聊。
这些问题其实我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只有当读者朋友们普遍反馈了我才能够发现。
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比喻就是: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看不出题目对错的,只有成绩出来了才知道。
可能这就是新人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吧,我写的东西能不能被读者朋友们喜欢,也只有读者朋友们反馈了才知道。
因此这个问题也是个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只能等时间长了、我写的字数多了就能慢慢悟出来了。
毕竟每个人的文风是不一样的,强行拆书那就是在拿高手的眼角膜往自己眼睛上装,没出现排斥反应那都是运气逆天的,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而我很不幸,并不在其中。
所以在这里还是要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陪伴,有了大家的扶持和帮助我这个新人作家才能走完了人生第一本一百万字的连载小说。
虽然还没有完结,但已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了。
说到这里,我再简单说一下之后安排吧。
第三卷的内容我在吸取第二卷的教训之后做出了一些改动,将原本的大卷给砍成了几个小卷。
借鉴了序章卷和第一卷的经验,只写一个跌宕起伏但结局美好的小故事。
暂时先剧透一下,第三卷要面临的危机是粮食和瘟疫,革命军的所有行动基本都会围绕着这两个目的去进行。
时间上大概也是剧情里的一年左右,暂时不去写工业化和旧大陆捞人才的戏份,这些可以留到第四卷。
不然的话又写成第二卷这样超大卷,就属实是让大家看笑话了。
除此之外,我个人也在学习ai方面的知识,我想着用ai去优化一下在人物对话和具体描写上的细节。
我在这方面的文笔是比较差的,如果能用ai来辅助相信也能让大家阅读质量有所提高。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我用了ai之后,小说会不会变得平庸和充满水分。
至少在我学习的资料里面,ai一直被定义是一个生产工具,而不是一个劳动力。
我要做的是用ai来辅助写作,而不是让ai帮我写作。
前者的本质还是自己在写,只不过是让这个更加强大的生产工具来帮我处理一些不必要且重复的工作;而后者就只是想单纯地不劳而获而已。
这就好比三十多年前,电脑和互联网刚刚出来的时候一样,很多人都会过度吹捧电脑和互联网会彻底代替人类一样。
在当年有个人会打字,而且速度只要足够快就能很轻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现在呢?
电脑打字快甚至都不能算作一个严格的工作技能,因为电脑和互联网早就普及了,是个人所用一段时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AI技术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网文这一块都只会用一个傻瓜式操作的指令包去生成小说。
这样生成出来的小说从结构上看都是相关类型里的最优解,但就像我前文说的一样,相关类型的最优解并不是你自己故事和设定里的最优解。
很多用AI写小说的新人作家都喜欢在设定上添加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但殊不知设定上越花哨,其行业最优解离自己就越远。
当然说这么多就有些跑题了,我本质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新锐生产工具出来之后,作为相关从业者的我一定会去用的。
但是这个工具却不可能代替我本人,AI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大家不必害怕。这东西应该被讨论的是用得好和用得差的问题,而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
最后,再稍微请个假,今天暂时就一章。
因为一直在忙着画地图和取地名,还有就是继续精修第三卷的大纲。
这些都是十分费时间的工作,更新什么的真忙不过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