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烛火随着穿堂风不安地摇曳,将殿内众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此时朱雄英还未离去,他与朱元璋相对而坐,两人神色凝重,正商讨着叛乱后的诸多事宜。
朱元璋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和朱雄英说道:“其实,刚刚你对于爷爷的布局基本上猜的都对,只有一个因素没考虑到。”
朱雄英诧异道:“什么因素?”
朱元璋慈祥的看着朱雄英继续说道:“爷爷老了……你也该登基了,爷爷在退位之前,直接把你的大部分隐患一波直接清理了。”
朱雄英闻言,眼睛微微一红……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禁军统领李景隆匆匆步入殿内。
他身上的铠甲沾满了尘土与斑斑血迹,头盔下的头发略显凌乱,脸上还带着未散尽的硝烟味。
李景隆快步上前,“扑通”一声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略带沙哑却又格外洪亮:“陛下,皇太孙殿下,战场已经打扫完毕!特来汇报情况。“
朱元璋看着李景隆,神色虽依旧严肃,但语气中带上了几分关切,说道:“九啊,你此次辛苦了,先起来说话把。”
朱雄英也赶忙说道:“九江兄,快快请起。”
李景隆一边起来,一边继续说道:“我禁军损失不小。大约伤亡了一千多人,太孙殿下的神机营伤亡约五百人。约五千叛军士兵投降,现已被我军严加看管,特来向陛下和殿下请示,该如何处置这些降兵。”
朱雄英闻言,眉头微微皱起,目光望向跪在地上的李景隆,脑海中迅速思考着应对之策。
他看了看身旁的朱元璋,见爷爷微微点头,示意他发表意见。
朱雄英略作停顿,开口道:“九江兄,这些降兵可都是咱们大明的子明啊,咱们大明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若是直接杀了,实在太过可惜。那些带头参与谋反的将官,犯下谋逆大罪,罪无可恕,直接诛九族,这个不需要多说!”说到此处,朱雄英加重了语气。
“至于余下的士兵,”朱雄英接着说道,“每一千人编为一队,让他们自行选出有能力的人担任千总,带领他们。把他们全部带去北方,与鞑靼厮杀。但凡能杀掉两名以上鞑靼的,回来再做一年苦力,便可免除所有处罚;若是不肯做,那就别怪孤无情了,直接斩立决!不解释……
如此一来,既能让他们为自己的过错赎罪,也能补充北方兵力,抵御外敌,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元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补充道:“咱大孙所言极是,就按此方案执行。九啊,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让他们自己选出千总,然后去北方杀鞑靼。这些降兵虽有过错,但若是引导得当,也能成为我大明的可用之才。记得,每一千人后面派遣五千人作为督战队,但凡有逃跑怯战的,直接杀……”
李景隆恭敬地领命:“陛下、殿下英明,臣定当安排妥当,不负所托!”
说罢,便起身匆匆退下,去执行任务了。
待李景隆离开后,乾清宫内一时安静下来。朱元璋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看向朱雄英,缓缓说道:“雄英,此次叛乱,那些黑衣人身份成谜,他们背后到底隐藏着的势力,你最近多盯着点锦衣卫审讯黑衣人的进展。”
朱雄英神色一凛,恭敬地应道:“孙儿明白,孙儿也想知道和爷爷的赌约谁能胜出。孙儿定会密切关注审讯情况,一有消息,便第一时间和你说。”
随着夜深,朱雄英起身告辞。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经过这次叛乱,他已经看出朱雄英已经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了。自己是时候考虑退位的时间问题了。
朱雄英走出乾清宫,夜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夜色已深,浓稠的墨色将紫禁城包裹得严严实实。
他一眼便瞧见了等候在宫外的平安,平安身旁,神机营的士兵们整齐列队,身姿挺拔,手中的火把在风中烈烈燃烧,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
朱雄英快步上前,对平安说道:“平安,先送我回东宫,之后你便带人回营地吧。今日大家都辛苦了。”
平安抱拳行礼,声音洪亮:“遵命,殿下。”
坐在马车里,朱雄英的思绪还停留在乾清宫的那场讨论中。
他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宫墙,心中五味杂陈。
不多时,马车稳稳停在了东宫门口。朱雄英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东宫,小菊早已在殿内等候。
看到朱雄英回来,她连忙迎上前,关切地说道:“殿下,您可算回来了,一路辛苦了。热水已经备好,奴婢伺候您沐浴。”
朱雄英微微点头,在小菊的搀扶下走进浴室。
热气腾腾的水汽瞬间将他包围,他缓缓坐进浴桶,只觉浑身的筋骨都在这温暖中渐渐放松。
小菊拿起布巾,轻轻擦拭着朱雄英的后背,动作轻柔而小心。
虽然偶尔车灯蹭到朱雄英的后背,荡漾起异样的气息,但此时的朱雄英依然太累,朱雄英闭上眼睛,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今天叛乱的场景。
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一幕幕血腥与混乱的画面,让他的眉头紧紧皱起。
想着想着,朱雄英的意识渐渐模糊,连日来的疲惫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的头缓缓垂下,靠在浴桶边缘,竟在这思考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