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朱棣即将解禁的前一晚,如水的月色轻柔地洒落,给应天府的大街小巷披上一层梦幻银纱,整座古老都城沉浸在静谧之中。朱标手提精心挑选的美酒,带着丰盛的菜肴,与朱雄英一同前往燕王府看望朱棣。
刚踏入燕王府,朱棣急忙迎上前,神色恭敬,单膝跪地,言辞恳切:“臣弟,拜见太子殿下,太孙殿下。”
“好了老四,这儿没外人,我就带着雄英来看看你,咱们哥俩自从你就藩后,还没好好唠唠呢。”朱标手中拎着酒,摆了摆手,脸上满是兄长的慈爱,语气亲昵。
朱雄英快步上前,双手扶起朱棣,脸上洋溢着钦佩的笑容:“四叔,您孤身深入漠北,深入敌阵,还能全身而退,这可是千古难逢的壮举,足以载入史册,让后世敬仰!”
三人说笑着走进内厅,分宾主落座。下人们迅速将一道道精致的菜肴端上桌,腾腾热气裹挟着诱人的香气弥漫开来,醇厚的酒香也在空气中飘散。
“老四,虽说你这次深入漠北立了大功,可往后千万别再这么冒险了。爹娘听说你单枪匹马深入敌境,急得好几宿没合眼。”朱标神色关切,语重心长地劝道。
“大哥,我只是一心想为大明百姓谋福祉。雄英在前线虽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可没目睹元人劫掠北平百姓时那惨状。”朱棣说着,仰头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眼眶微微泛红,满是难以言说的悲愤与坚毅。
“大哥都明白,我和雄英商量着,打算劝老爷子把耿炳文降为副帅,让你来掌管北平兵马司。”朱标说得轻松,仿佛这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啊?这可使不得!我一个亲王,若节制这么多兵马,父皇怕是夜里都睡不安稳。再者,二哥三哥要是知道了,还不得闹翻天?我觉得继续统领我的亲兵就挺好。”朱棣一听,神色慌乱,连忙摆手拒绝。
“四叔,让您节制兵马并非毫无考量,也不会引发朝堂失衡。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于大明与北元,而应放眼整个世界。未来,有的是硬仗要打,切不可把精力浪费在内斗上。”朱雄英神色郑重,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棣。
朱棣微微一怔,缓缓放下酒杯,若有所思:“雄英,你说的‘放眼世界’,倒是个新奇的想法。愿闻其详。”
朱雄英坐直身子,眼中闪烁着光芒:“四叔,如今我们已知海外有诸多国度,他们的船只频繁往来贸易,科技文化各有独特之处。听闻南洋一带,香料、珠宝资源丰富;西洋诸国,在航海、火器制造上颇有成就。我们大明若想长久繁荣,不能只盯着北方的元人,还需开拓海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文化交流。这便需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保障商路畅通,维护大明的威严。而且,海外还有一些作物,产量极高,像是玉米、红薯,不仅耐旱易活,产量更是惊人,若是能引进种植,遇上灾年,百姓也能有足够的粮食充饥,或许能解决百姓吃不饱饭的难题。”
朱棣轻轻点头,神色专注:“如此说来,掌控北平兵马司,确实能在未来的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可即便如此,父皇那边……”
朱标接过话茬,信心满满地说道:“老四,你放心。你此次漠北立下的战功,朝野皆知。我和雄英会在父皇面前据理力争,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说清楚。只要我们一心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父皇定会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断。”
朱棣眼眶微微湿润,站起身来,一脸庄重,单膝跪地,字字铿锵:“大哥,雄英,我朱棣在此立誓,对大明、对父皇、对你们,我忠心可昭日月。只要能保我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万死不辞。今后,我必以满腔赤诚,为大明的千秋万代,为大哥和雄英的宏图霸业,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绝无二心!”
三人又围绕着未来的军事布局、海外贸易等话题,热烈地讨论起来。朱雄英详细讲述着他所了解的海外高产作物,还描绘着这些作物在大明土地上广泛种植后,百姓丰衣足食的美好景象;朱棣则分享着他在北平的军事经验,探讨如何训练出一支既能适应陆地作战,又能配合海上行动的精锐部队;朱标作为太子,不时从大局出发,提出一些统筹性的建议,平衡各方利益。
几日后,奉天殿内庄严肃穆,雕龙画栋在日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威严的气息。朱标、朱雄英和朱棣三人稳步踏入,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更添几分紧张氛围。
朱雄英率先上前,双手捧着精心整理的海外贸易资料,以及海外高产作物的详细介绍,恭敬地呈给朱元璋。这份资料筹备良久,其中不仅有南洋香料、西洋火器的相关信息,还配上了生动的绘图和数据,直观展现出海外贸易的广阔前景;对于玉米、红薯等作物,更是附上了种植方法、产量预估以及在灾年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朱元璋接过,神色平静,目光却锐利如鹰,逐字逐句地审视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朱标见状,微微欠身,适时开口:“父皇,如今世界局势已然发生巨变,海外贸易实乃我大明繁荣昌盛的关键契机。开展海外贸易,不仅能充盈国库,让我大明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军备扩充,还能提升我朝在世界的影响力。那些海外作物,耐旱高产,若能在我大明广泛种植,定能解决百姓温饱问题,使百姓免受饥荒之苦,这可是关乎社稷根基的大事啊。”
朱棣紧接着上前一步,抱拳说道:“儿臣听闻西洋诸国,因航海贸易,国力日益强盛。我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若能把握机遇,开展海外贸易,定能更上一层楼,远超他国。而且,掌控海外贸易,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稀缺资源,加强军事力量,保卫大明疆土。”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又神色一凛,放下手中资料,沉声道:“你们所言,朕心中有数。可海禁一开,倭寇必定趁机侵扰,沿海百姓的安全如何保障?沿海地区一旦陷入混乱,百姓不得安宁,这海贸即便能带来财富,又有何用?”
朱雄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再次呈上一份海防加固计划。这份计划里,详细规划了水师的重新组建方案,从战船的建造数量、规格,到水兵的招募标准、训练课程,以及沿海防御工事的修缮与新建地点,无一遗漏。他有条不紊地说道:“皇爷爷,孙儿早已深思熟虑。只要重新整顿水师,配备先进的火器战船,加强沿海防御工事的建设,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水师部队,定能将倭寇拒之门外,保沿海太平。”
朱元璋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大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这位开国皇帝的决断。
此后几日,朱标、朱雄英和朱棣抓住各种机会,向朱元璋进言。他们精心准备了更详细的贸易收益预估报告,仔细分析海外贸易将如何带动国内丝绸、瓷器、茶叶等产业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他们还找来沿海百姓,讲述因海禁而生活困苦的现状,描绘若开放海禁,能为他们带来新的生计希望;他们更是翻阅古籍,列举历史上因开放交流而兴盛的朝代案例,如唐朝的万国来朝,强调开放的重要性。
终于,在一番艰难的周旋后,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开口:“罢了罢了,咱勉强答应让雄英重新成立水师。但这水师必须训练有素,战船坚固,火器精良,海防绝不能出一丝差错。海禁之事,也先试行一段时间,若有不妥,即刻恢复。所需人员任你挑选。”
朱雄英欣喜万分,连忙跪地谢恩:“多谢皇爷爷!孙儿定不负所望,亲自督训水师,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劲旅,守护沿海安宁,助力海外贸易顺利开展,为我大明开创新的盛世!”
从奉天殿出来,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这只是大明变革的开端,前路或许荆棘丛生,但只要齐心协力,大明定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迎来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