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城外,借着夕阳的余晖,郑智鑫看到一幕让他惊讶不已的情景。几百辆马车上堆满了冻得硬邦邦的大鱼,老百姓正在忙碌地卸货。
“吴王殿下!”
郑智鑫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扑通一声跪在雪地里,大声喊了一声。
这三天他受了不少苦,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跪着,也没人明白。
不过路过的老百姓看到这位知县老爷跪在那里,都很心疼,纷纷上前扶他。
他们心里既感激吴王殿下,也感激这位五十多岁的知县老爷。
“知县老爷,地上凉,我扶您起来!”
对呀,郑知县,您就别再喊了,吴王殿下不在城里,就算您喊破喉咙,他也听不见呢!两位中年妇人一边一个,扶起了坐在地上的郑智鑫。
听到吴王没回来,郑智鑫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想明白了。大概是因为捕鱼的事,吴王暂时回不了海城。
“既然吴王殿下回不来,那我就得替他守好这片地,还要加紧建新城。”
郑智鑫在心里默默立誓。
接下来几天,每天都有一辆接一辆的运鱼车回到海城,百姓们根本不用愁没饭吃。同时,郑智鑫也开始让灾民们参与到建城的工作中来。
说到这事,大家伙儿都很激动,觉得为吴王殿下做事是莫大的荣耀,干活的劲头十足,扩建的速度也飞快。
……
七天后,朱允熥派去的第一批买粮队伍回来了,带着一千车粮食,足够全城人吃半个月。就在这时,在距离海城不到十里外的地方,另一支运粮队伍也正朝这边赶来。
这支队伍规模不小,几百个锦衣卫在前面开路,气势就像皇家出行一样。
不过,这支送赈灾粮的队伍,每个人的脸色都很差。他们怨恨三天前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原本有锦衣卫帮忙护送,日夜兼程,即便时间紧迫,咬咬牙也能赶到海城。可谁想到暴风雪突然袭来,整整刮了两天,耽误了行程,让他们无法准时完成任务。
现在海城就在眼前了,可他们却有些害怕进城。
他们担心看到大批因饥饿而死的灾民,害怕面对这样残酷的场景。
“别再抱怨了,快点赶路吧,也许还来得及!”
同行的户部官员劝慰了一句,但自己也没信心。
尽管整支队伍都在快速行进,但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就连锦衣卫们此刻心里也忐忑不安,因为他们既害怕被皇上责备,又害怕死亡。
半个时辰后,他们终于到达海城。然而,当他们看到眼前的一切时,所有人都呆住了,好几个还揉着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因为,眼前的景象和他们预想的完全不同。
海城没有出现大量饥民饿死的惨状,反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无数人在大雪中忙碌着,有的扩建城池,有的搭建帐篷,有的做饭,有的搬运物资,热火朝天。
“锦衣卫大人,我们没走错吧?这里真是海城吗?”
跟着一起的户部官员傻傻地看着旁边穿着锦衣的家伙。
“呃,这……应该没错吧!”
这时,锦衣卫也懵了,他怀疑之前那些同僚给应天府报错了消息,故意说吴王坏话。
就这么简单?
能是缺粮?
看到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的样子,他自己都觉得像个难民了。
折腾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怎么回事。
原来呀,这是吴王殿下聪明绝顶,就像神仙一样,从天上变出了吃不完的粮食。
“吴王殿下,您这份恩情,我实在不知怎么谢您,让我给您磕个头吧!”
领头的户部官员扑通一下跪在雪地里,高兴得眼泪直流,在海城方向磕了两个响头。
不仅是他,其他的户部官员也跟着跪下了,做了同样的动作。
更让人震惊的是,那些平时只听皇帝老朱的锦衣卫,此刻也跪下来磕头了。
“妈,这些叔叔为什么跪在地上,又是磕头又是哭的?”
这时,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女人牵着个小娃走过。
“他们是不是妈你说的那种笨蛋?”
小娃指着那些户部官员和锦衣卫问妈妈。
户部官员们:……
锦衣卫们:……
我们好歹也是朝廷的官员,居然被一个小娃当成傻子,真丢人。
“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呢!”
女人被孩子的话吓得不轻,这些人虽然有点累,但穿着官服,哪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惹得起的。
“几位官爷,小孩子不懂事,乱说话,麻烦各位大人宽宏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
女人急忙按住孩子的头,对户部官员和锦衣卫连连道歉。
“大姐,你说得对,小孩子不懂事,我们不会跟一个孩子计较的!”
一个户部官员走出来,说了些让女人安心的话,然后趁机问:“大姐,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吴王殿下是怎么从天上弄来粮食的呀?”
虽然他们知道这是吴王殿下的功劳,但具体怎么回事不清楚。
比如,吴王殿下是怎么弄来的粮食,粮食什么样之类的。
刚才也问了不少人,可大家忙着呢,没人理他们。
“哦,你说这个,就是大鱼!”
“看,你瞧见没!”
女人指着正卸货的马车说,“那就是吴王殿下从天上弄来的粮食,听说有好几千几百万斤呢,这几天,我们天天吃鱼都吃烦了,多亏吴王殿下的购粮队回来,可以换个口味了。”
户部官员们:……
锦衣卫们:……
大姐,不知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你在炫耀。
不过,这位大姐的话,确实让救灾队伍的人都大吃一惊。
好几十万担的大鱼,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他们想都不敢想。
唉,他们觉得这事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干出来的。大冬天的,北方那些湖泊河流都被冻得像铁块一样硬,怎么可能抓到这么多鱼呢?
再说啦,几千万斤!就算是夏天秋天能撒网的时候,也不一定捞得到这么多。
吴王殿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应天府,明皇宫里的奉天殿。
老朱收到锦衣卫的秘密情报时,整个人都傻眼了。他那双大眼睛瞪得像铜铃似的,虽然有光,但毫无生气,就像个摆设。
“这小子,真是太让人震惊了!”
愣了半天,老朱才惊叹道:“我还以为他救灾闹得一团糟,乱发粮食,把自己折腾得没粮可用呢,没想到他还有后招。”
这次,老朱是真的被朱允熥的手段给镇住了。
之前嘛,他也想过朱允熥能不能自己熬过这个难关,说实话,他从没觉得这小子能行。
因为这种事,就算是他这个大明皇帝碰上,也束手无策。
大冬天的,带着灾民挖草根都没地方挖。
谁能想到,这家伙居然真的一个人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陈洪,几千万斤鱼呢!”
“这大冬天的,河湖上的冰那么厚,吴王到底是怎么抓到这么多鱼的,我们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老朱从种田汉变成皇帝,丢了不少东西,但敢于承认自己不懂的这份胆量他一直保持。
不懂就是不懂,从不因为面子问题假装明白。
“陛下您抬举我了,连您都想不明白的事,我哪会知道呢!”
陈洪战战兢兢地回话,就怕说错话惹恼了这位洪武大帝。
伴君如伴虎,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别看他现在笑得像朵花似的,谁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因为什么事就翻脸呢?
“嘿,你这个老东西!”
老朱胡子一翘,笑着骂了一句。
然后,老朱突然眼睛一亮,想到一个好主意。
“咱这脑子是真不行了,想知道这小子怎么做到的,直接叫他来应天府,当面给我们说清楚不就行了吗!”
“正好,他这次救灾有功劳,顺便赏他点东西。”
“老家伙,去,把圣旨传给他,让他来应天府汇报工作。”
可是,老朱话音刚落,陈洪突然大喊不行。
“陛下,不行!”
“嘿,你这老东西……”
老朱心里恨不得把陈洪狠狠骂一顿,可刚张嘴,又急忙闭上了。
“快说,为什么拦着咱,今天要是你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咱非得赏你二十大板不可!”
“皇上,现在捕鱼儿海可少不了吴王殿下呢!”
陈洪太了解老朱了,知道他是高兴过头了,所以赶紧提醒。
朱元璋一时兴奋,差点忘了手底下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海城那边一堆麻烦事,还有二十多万难民得吴王帮忙,一时半会儿走不开。
陈洪赶紧提醒:“吴王殿下明年春天才能回京,现在忙得很呢。”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大笑着说:“咱们刚才真是高兴糊涂了。”
朱元璋接着说:“虽然他明年春天才能回来,赏赐得先准备好。给吴王分块地让他折腾,看看他能搞出什么名堂。再把他的事迹贴皇榜,让全国人都知道朱家子孙有多厉害。”
陈洪心里暗笑,皇帝这是在炫耀吴王。不过他也不敢多问,只管听令行事。
皇榜一贴出来,应天府立刻炸了锅。人们纷纷围观看热闹,议论纷纷。
有人就说:“这不是那个十四岁逛窑子不给钱的小王爷吗?”
还有人说:“他不是有名的混世魔王吗?仗着王爷身份胡作非为。”
大家疑惑为什么吴王的事会出现在皇榜上。其实朱允熥之前确实做了不少坏事,故意惹老朱生气,好让自己早点离开京城。
百姓们看到皇榜上的名字,顿时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朱允熥这小子,什么坏事都能整出来,而且他干的事还比那些混蛋们更过分。因此,南京城的老百姓对他印象特别差。
“别嚷嚷了!能不能先把告示看了再说?”
有个人忍不住喊了一声,大家这才安静下来,开始认真看告示。
看完告示,围观的人全傻眼了,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这……告示上写的吴王,真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吴王吗?”
“修筑海防抵御北方蒙古人,救济二十万受灾百姓,冬天捕鱼几千万斤,这可能吗?”
“这些事,难道真是那个混世魔王干出来的?”
“我还是不相信那个废物能做出这些大事。”
“不止你,估计这里没人信吧!”
大家愣了一会儿,就开始各种质疑,总之就是不相信告示上说的那个吴王就是他们认识的朱允熥。
“你们瞎想什么呢?皇上会骗咱们小老百姓吗?告示上这么写,那吴王肯定做了这些事!”
虽然大多数人不信,但还是有几个明白人知道告示不可能造假。
这句话一出口,现场立刻安静了。
是,皇上干嘛要为一个吴王造假告示,要知道皇上本来就不太喜欢这个孙子。
所以,肯定是吴王变好了,不对,应该是被贬到边疆后,突然觉悟了。
……
慈庆宫里。
听说皇帝为了宣传朱允熥的功劳,破天荒地发布了告示,朱允炆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赶紧把支持他的官员,比如太常寺卿黄子澄叫来了。
没错,他之前已经确定朱允熥没和他争夺皇位的意思。
可现在,朱允熥好像察觉到老爷子有让他取代自己的意思。
用告示宣扬功劳,别说他了,就是在明朝开国以来,也没人享受过这种待遇。
朱允熥这家伙,开创了一个先例。
老爷子到底想干什么?
难道是想给朱允熥增加人气,提高他的民心支持度?
那老爷子是不是打算撤掉皇太孙的位置,让朱允熥接班?
朱允炆不得不承认,这次他真的害怕了。
没多久,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高官都来了慈庆宫。
“皇太孙,臣认为,陛下这么做,并不是想让吴王取代您。”
黄子澄想了一会儿,很肯定地说:“如果陛下真有那个意思,早就把吴王召回来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朱允炆一听,点点头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没错,如果老爷子真想让朱允熥顶替自己,早就把朱允熥召回来了。
说到底,不管你在外面干得多厉害,要是不顺着天这个核心,那就是白费力气。
“皇太孙殿下,我跟黄大人看法一样!”
另一个官员站出来说道:“我听说皇上在让人起草皇榜的时候,还给吴王准备了奖赏。”
“皇上给吴王的奖励是土地,把整个斡难河一带全都赏给了吴王。”
“这么看来,皇上的意思很清楚,他想让吴王做个边疆的王爷,不然怎么会赏一片土地呢!”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认定老皇帝根本就没想让吴王顶替皇太孙的意思。
“可是这样的话,那皇榜……”
朱允炆对老皇帝为了扶持朱允熥而搞皇榜这件事还是有点不舒服,感觉像卡着一根刺。
“皇太孙殿下,我觉得您不用太放在心上这皇榜的事。”
这次是户部的副长官说话了,他得到的消息比别人都快,毕竟赈灾是户部负责的。
“在我来之前,我详细查了下海城最近发生的事,吴王这次可是立了大功劳。”
“怎么回事?”
不仅是朱允炆,其他人也都很感兴趣。
“事情是这样的……”
然后,这位户部的副长官就把他知道的情况一股脑儿讲了出来。
慈庆宫里的人都听完了,觉得吴王有这样的荣耀也不是不能理解。
就凭他自己,救了这次北方差不多一半的灾民,这是多大的功劳!
从古到今,朱允熥也算是头一回吧!
大家沉浸在这件事里好一阵子,直到黄子澄打破了沉默。
“皇太孙殿下,虽然皇上没想让吴王取代您,但接下来您自己也得做出些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