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骚乱危机解除后,真正的幕后黑手迎来了文训更猛烈的报复。攻克潞州后,文训分兵出击,将整个河东府治下的州县全部收入囊中。
然后,他马不停蹄的再次集合人马挥师北上,在武乡县和孙芝的晋阳军主力相遇,双方在连绵不绝的山林谷底中多次展开激战。
中原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大都是平原地区的人,有些还是江淮水乡的,对环境和气候不是特别适应。再加上包括文训在内的主要将领大多数都对山地作战指挥欠佳,因此在和孙芝的对战中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局势胶着了起来。
和晋阳军不同,中原军队远道而来,携带的粮草是有时限性的,如果半个月内还不能击败孙芝,进入晋中盆地获得补充,就只能班师回朝了。
因为河东府的地形并不是很平坦,再加上他们深入太行腹地,一两万人的粮草还能勉强补给上,再多就费劲了。
而指挥东路军的李继贤也在最初的高歌猛进之后,迎来了晋阳军猛将安容的顽强阻击。这个名字听起来娘们唧唧的家伙,硬是凭借着山川天险,用一万良莠不齐的人马挡住了五万大军。
顺带一提,这家伙还是大舅哥当年在晋阳军任职时的同袍呢,两人私交不错,上次大舅哥成亲,他还送来过贺礼。
这种公私分明、行事坦荡的人确实招人稀罕,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战争中跟他对上,是真的难缠!
李继贤作为独领一军的高级将领,军事能力和作战经验肯定是深得文训和其他朝臣认可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统领得了东路军将士。
可现在却被安容硬生生的按住,无法再前进一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就在北伐陷入僵局的时候,另一个糟糕的消息传来——蜀、唐两国罢兵言和了。
打了这么久,这俩谁也奈何不了谁。
孟玄不可能实现他心中“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构想了,蜀地的国力和经济不支持他和唐国再继续这么耗下去。
李雄想要彻底把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主赶出楚地势力范围也不可能,随着中原越来越稳定,他再不积攒点家底喘口气,怎么抵挡迟早会到来的南征?
于是双方代表在安远县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江陵、郎州、钜州及其西部地区归蜀国,以东地区归唐国,但蜀国在楚地的驻军不得超过三万人,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造战船。
这样一来,文训就不得不结束北征了。唐国作为当今天下排名前三的大势力,还是要认真应对的,唐皇李雄也确实有几分刘寄奴的影子,不能大意。
于是,在继续尝试了半个月依旧不能得胜、粮草开始紧张后,文训逼迫孙芝去掉皇帝尊号,改称晋阳节度使,并割让潞州以南的一半河东府州县,留给他作为随时入晋的跳板,以此为条件换来了中原撤兵。
然后,稀里糊涂打了好几年仗的大家这才发现一件尴尬的事——
大周还在,皇帝没了。
周朝皇室宗族都在孙芝手里,可现在他打死也不立新帝了,你们谁想拥立新皇帝,就把这群王爷郡公们接到你们的地盘上去,路费我出。
韩珏和文训当然也不想要,他们的地盘都已经趋于稳定,不需要吉祥物了,谁特么会闲着没事给自己找个爹回来供着?
此情此景,和某位喜欢抄家的大帝面临的情景很像,他就是因为决策失误,才给自己接回来个小明王。
于是大家沉默了,都装起了聋子、当起了瞎子。既然bUG能运行……那就先这么着吧~
什么?申屠明光为什么不接过去?
你知道云中府在哪里吗?
中原王朝的皇帝,住到漠南草原,这能行吗?
你去那里干嘛?北狩啊?
再说了,你有没有考虑过草原可汗们的感受?
五月底,韩珏和文训几乎是同时昭告天下,一个自立为关中王,一个自立为郑王。
说实话,凌晨有点膈应,总觉得应该是宋王才对。但文若起家的地点并不在宋州,他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莫名其妙的让他改昵称,更何况郑公是周广德封的,具有传承性和法理性。
不过凌晨现在也没空去纠结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了,因为另一个与他有点关系的事情摆在了面前。
文训立了文若为世子,这是无可争议的。
韩珏立了韩登为世子后,一向和平稳定的关中平原突然冒出来许多流寇和山贼。
看来这逆子回家后,没能展现出龙王归来该有的气势啊~
还没等他思索出该如何给韩登支点招,教他怎么收拾不听话的弟弟呢,弟弟就找上门了。
不过,不是韩登的弟弟。
是文若的弟弟、文训的二儿子,素未谋面也无甚交集的文初。
当他的脚踏进院门的那一刻,凌晨就知道,麻烦上门了。
文训和文夫人共育有四个子女,长子文若,次子文初,三女文鸯,幼女文瑶。
当然了,老文也不是死板的人,还有两个妾室,她们也都生下了孩子,但那些都非正室所生,没有给凌晨介绍认识过。
其他三个孩子都是承欢膝下,只有次子文初,不在父母身边。
大周先帝活着的时候,还是有点威望的,当年的六大节度使都被迫派出家中嫡子入京为质。
虽然都是做人质,但待遇和要求也是不同的。韩珏实力最强,接下来是应开疆和孙芝,所以他们必须派长子入京,待遇也相对宽松。就像韩登,只要不回家,大周随便浪,可以跟蒙多一样想去哪就去哪。
文训、宋舒和申屠明光那时候还比较老实,兵力地盘也不如前三位,所以就允许他们派次子入京。
而这位二公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邺城留学的。
在经过一番洗脑教育后,朝廷把他分配到冀州府做了府衙丛书,也算是有份正经工作,不再是社会闲散人员了。
可是最后应开疆反了,冀州府战火连天,作为江淮节度使的嫡子,他当然也受到了应开疆的重点翻找。
但在冀州热心人士、大族赵家的帮助和保护下,他不仅没有被抓去砍头,还迎娶了赵家的嫡小姐为妻,和岳家关系极好。
那么,赵家为什么要顶着灭族的风险,帮助落魄的文初呢?甚至连宝贝女儿都嫁给了他。
要理清其中的真相,我们需要先翻开史书,对比一些有趣的东西。
武王姬发拔出宝剑,凤出岐山的那一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秦VS六国,
刘邦VS项羽、秦末诸王,
西汉VS七国之乱,
新朝王莽VS东汉刘秀
董卓VS讨董联盟,
西晋皇室VS八王之乱。
卸下固有印象的滤镜,擦去朝代更迭的迷雾,你会发现:前面的一部分,全部都是关陇地区的代表,后面的一部分,全部都是函谷关以东其他地区的代表。
较量从来没有停止,只是不断的更换脸谱。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增强,神州大地上的主演也不再仅仅是这两位老演员。江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东吴和东晋的经营下,在衣冠南渡的混乱中,敏锐的抓住机遇,逐渐具备了正式上场的资格。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刘裕北伐,它和项羽、刘邦攻入咸阳不同,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相比之下,蜀地就稍逊一筹,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同样也达到了对中原王朝输出c语言的客观条件。想征服东西二川?先统一北方吧你~~统一了再来跟我狗叫。
时间来到南北朝时期:
前秦VS东晋,
北魏VS南朝,
西魏VS东魏VS南朝,
北周VS北齐VS南朝,
隋VS南朝,
隋VS隋末群雄,
唐VS王世充、窦建德VS江南诸镇。
版本更新到这里后,出现了全新的dLc——
李世民VS李建成、李元吉,
长孙无忌VS武则天,
唐VS安禄山。
忽略代表人物之间的联系,你会发现,主角依然没有变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曾经的主角变成配角,曾经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南宋VS金国,
南宋VS大元,
大明VS大元,
朱允炆VS朱棣。
朝代可以变,皇帝可以变,但基本盘是变不了的。
再后来,从萧燕燕开始,经过辽、金、元、明四朝长期的民族融合后,一位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全新角色,在一声巨响中闪亮登场。
后金VS大明,
大清VS南明,
大清VS三藩,
大清VS太平天国,
老佛爷VS东南互保,
袁世凯VS孙文,
张作霖VS中原军阀VS蒋介石。
这个时候,又有一位靓仔凭借着科学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化浪潮下,从流放犯人的不毛之地,渐渐变成了可以和前辈们同台演出的后起之秀。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梅岭香。”
对了,还有一位不像主角的主角,全程陪跑了两千年。
现在再回到正题,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赵家为什么要对文二公子这么好了吧?
应开疆VS大周,
应开疆VS文训,
下一个版本,就该是文初VS文若了。
所以凌晨是真的不想跟这位二公子有任何交集,这里面的情况太复杂了,根本不是他能玩的转的。
而且争储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灰飞烟灭,连渣都不剩。哪怕是有动耳神功,也碰不得这玩意。
所以,凌晨还不等他开口说话,就毫无征兆的将两只眼睛挤成了斗鸡眼,一手比六一手比七,嘴巴一歪,化身村里人吴老二。
“阿巴……阿巴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