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着的白骄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给打断,白骄阳接过电话,对方自称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校办室主任,主要是想邀请白骄阳前去做客,讲一场关于胃病的相关学术讲座。
忙了一上午,终于处理完了所有的就诊病人。顾不上吃饭,便开始思索着从哪些方面着手,讲这一场学术讲座。不过他迅速的锁定了一些内容,为这次讲座主要是面对的一些,即将走向临床的医学院学生。
那就先从胃的解剖生理,胃的蠕动,以及胃部多发病常见病和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等角度来进行阐述吧。胃的解剖生理特征
胃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
一、胃的基本参数
1. 形态与位置
- 形态:空虚时呈略弯曲的“J”形,充盈时近似椭圆形,分为前壁、后壁、大弯(外侧缘)和小弯(内侧缘)。
-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上腹,小部分位于中上腹,贲门连接食管,幽门连接十二指肠。
2. 重量与大小
- 重量:成人空腹时胃壁重量约 100~130克(不含内容物)。
- 长度:小弯长约 12~15厘米,大弯长约 25~30厘米。
- 胃腔容积:
- 空腹时:约 50~100毫升(呈塌陷状态)。
- 正常充盈时:约 1.0~1.5升。
- 最大延展容积:可达 1.5~2.0升(过度扩张可能导致不适或胃壁变薄)。
二、胃的分区及各部分长度
胃可分为 4个主要区域(从贲门到幽门方向):
1. 贲门部(cardiac part)
- 位置:食管与胃的连接处,围绕贲门周围2~3厘米的环形区域。
- 长度:无明确独立长度,主要指贲门括约肌附近区域。
2. 胃底(Fundus)
- 位置:贲门平面以上的膨出部分,向上抵达胃穹窿(胃的最上端)。
- 长度(高度):约 3~5厘米(随充盈状态变化)。
3. 胃体(body)
- 位置:胃底与胃窦之间的主体部分,占胃的大部分容积。
- 长度:从胃底至胃角切迹(小弯侧的明显凹陷),约 12~15厘米(小弯侧)。
4. 幽门部(pyloric part)
- 分为两部分:
- 胃窦(Antrum):胃体与幽门之间的较窄区域,内壁光滑,无胃绒毛。
- 长度:约 5~7厘米(小弯侧)。
- 幽门管(pyloric canal):胃窦末端通向幽门的短管,长约 2~3厘米。
- 幽门(pylorus):幽门管末端的环形括约肌,厚约 0.5~1厘米,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三、胃壁的解剖层次与细胞组成
胃壁从内到外分为 4层,各层结构及细胞组成如下:
1. 黏膜层(mucosa)
- 厚度:空腹时约 0.3~0.5毫米,扩张时可变薄至 0.1~0.2毫米(因伸展而变薄)。
- 组成:
- 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胃壁,每2~3天更新一次。
-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胃腺(不同区域腺体不同):
- 胃底\/胃体: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颈黏液细胞。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少量壁细胞。
-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内环外纵),推动腺体分泌物排出。
2. 黏膜下层(Submucosa)
- 厚度:约 0.5~1毫米(疏松结缔组织,弹性较大)。
- 组成: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如黏膜下神经丛,调节黏膜功能)。
3. 肌层(muscularis)
- 厚度:空腹时约 1~3毫米,扩张时变薄至 0.5~1毫米(平滑肌纤维伸展)。
- 组成:三层平滑肌(较其他消化道多一层):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和胃体上部,帮助研磨食物)。
- 中层:环行肌(最发达,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 外层:纵行肌(沿胃大弯、小弯分布)。
4. 浆膜层(Serosa)
- 厚度:极薄,约 0.1毫米,为一层间皮细胞覆盖的结缔组织,与腹腔内表面相连。
四、胃的延展性与厚度变化
1. 最大容积与扩张状态
- 胃通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伸展实现扩容,充分扩张时容积可达 1.5~2.0升(个体差异较大,长期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胃弹性下降)。
2. 胃壁最薄厚度
- 扩张时,胃壁各层均会变薄,其中:
- 黏膜层:因上皮细胞伸展,厚度可从0.3毫米减至 0.1毫米以下。
- 肌层:平滑肌纤维拉长,厚度从3毫米减至 0.5~1毫米。
- 整体胃壁最薄处(如胃体大弯侧)可达 1~2毫米(含所有层次),但过度扩张可能导致黏膜缺血或撕裂。
五、总结
胃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储存、研磨、初步消化食物)密切相关:
- 分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含胃窦、幽门管),各区域长度因形态变化而不同。
- 层次:黏膜层(分泌保护)、黏膜下层(营养支持)、肌层(蠕动收缩)、浆膜层(保护固定),每层细胞组成和厚度适应生理需求。
- 延展性:正常容积1~1.5升,最大可达2升,扩张时胃壁最薄约1~2毫米,依赖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弹性。
如需更详细的临床应用(如胃镜检查、手术解剖),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影像学数据进一步分析。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从胃的解剖结构阐述生理机制:
一、食物储存与容积调节
1.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 机制:吞咽食物时,食管蠕动刺激贲门括约肌开放,胃底和胃体平滑肌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松弛(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积从空腹时的50~100ml扩大至充盈时的1~1.5L(最大可达2L)。
- 意义:避免进食时胃内压骤升,实现“储存库”功能,为后续消化提供缓冲时间。
2. 持续排空控制
- 幽门括约肌(厚0.5~1cm)通过周期性收缩(3~5次\/分钟),将食糜以1~3ml\/次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防止过快排空导致小肠消化负担。
二、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
1. 研磨与混合
- 蠕动波:胃体中部开始的蠕动波以2~3次\/分钟向幽门推进,收缩时胃窦内压升高,迫使食糜反向回流至胃体,形成“研磨-混合”循环(每次蠕动约将1~3ml食糜推入十二指肠)。
- 胃壁结构辅助:
- 胃大弯、胃体的平滑肌(三层肌层,尤其是中层环行肌)强力收缩,将食物破碎为直径<2mm的颗粒。
- 胃黏膜皱襞(空腹时明显,充盈时展平)增加接触面积,促进食糜与消化液混合。
2. 形成食糜(chyme)
- 经机械作用后,食物与胃液混合成ph 1.5~2.5的半流质食糜,为后续小肠消化做准备。
三、化学性消化(生物化学分解)
1. 胃酸(盐酸)分泌
- 分泌细胞:胃体\/胃底的壁细胞(parietal cells),每日分泌量约1.5~2L。
- 生理作用:
- 激活酶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转化为胃蛋白酶,特异性分解蛋白质肽键(尤其针对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链)。
- 杀菌屏障:ph 1~2的强酸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外,其依赖脲酶抵抗胃酸)。
- 促进吸收:溶解食物中的矿物质(如铁、钙),并使食物蛋白变性,便于酶解。
2. 胃蛋白酶(pepsin)
- 分泌形式: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最适ph 2~3.5,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3.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 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回肠末端主动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4. 黏液与碳酸氢盐
- 表面黏液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形成0.5~1mm厚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中和胃酸(局部ph升至6~7),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自身黏膜。
四、内分泌与调节功能
1. 胃肠激素分泌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时增强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收缩。
- 胃底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通过h?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是抗酸药如西咪替丁的作用靶点)。
2.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 神经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兴奋促进胃酸、胃泌素分泌及胃蠕动(“头期”消化启动)。
-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功能(应激时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 体液调节:食糜中的蛋白质、咖啡因、酒精等刺激胃泌素释放;胃酸过高时通过生长抑素负反馈抑制分泌。
五、防御与黏膜保护
1. 黏膜自我保护机制
- 黏液屏障:凝胶状黏液阻止胃蛋白酶接触黏膜,并捕获hco??中和h?(“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 上皮更新:胃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完全更新一次,受损细胞通过迁移和增殖快速修复。
- 胃黏膜血流:丰富的黏膜下血管(来自胃左、右动脉)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促进修复并带走有害代谢产物。
2. 抗反流机制
- 贲门括约肌(静息压10~30mmhg)和膈食管韧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减少反流性食管炎风险。
六、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功能
- 与小肠衔接: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糜排空速度(液体快、固体慢),确保十二指肠内ph和渗透压适合胰酶、胆汁发挥作用。
- 参与免疫:胃酸杀灭病原体,减少肠道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识别抗原,启动局部免疫反应。
总结:胃功能的核心特点
1. 双重消化作用:机械研磨(物理)与酶解酸化(化学)结合,实现食物初步分解。
2. 动态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精准控制分泌、运动和排空,适应进食-空腹周期。
3. 自我保护优先:黏液屏障、快速上皮更新、血流保护等机制避免自身消化损伤。
4. 承上启下作用:作为消化道的“中继站”,既储存和处理食物,又为小肠高效消化提供优化的食糜条件。
这些功能的异常(如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临床治疗常针对功能调节(如抑酸药、促动力药)或保护机制(如黏膜保护剂)。
胃蠕动的具体过程
结合解剖结构、电生理机制及生理功能分阶段详细说明:
一、胃蠕动的基础机制:电生理与肌肉结构
1. 起搏信号: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 起源:胃体中部的 cajal 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产生频率稳定的慢波电位(3次\/分钟,胃窦部可升至4~5次\/分钟),决定蠕动的节律。
- 传导:慢波沿胃壁平滑肌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向幽门方向传导,触发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值时),进而激活肌细胞收缩。
2. 胃壁肌肉层协同作用
- 三层结构:
- 外层纵行肌:收缩时缩短胃长轴,协助食糜向幽门移动。
- 中层环行肌:蠕动的主要动力层,收缩时狭窄胃腔,挤压食糜(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厚约0.5~1cm)。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胃体):不规则收缩,增强研磨和混合效果。
- 收缩顺序:纵行肌先收缩,环行肌随后收缩,形成“推进式”蠕动波。
二、蠕动波的具体过程(进食后状态)
1. 起始与传播
- 起点:胃体中部(胃大弯侧更明显),每次蠕动波需约1分钟到达幽门。
- 速度与幅度:
- 初段(胃体→胃窦):波幅较小(约10mmhg),主要推动食糜缓慢向幽门移动。
- 末段(胃窦部):波幅显着增大(可达100mmhg),形成强力收缩(“幽门泵”作用)。
2. 食糜处理的双向作用
- 正向推进:
- 当蠕动波到达幽门时,幽门括约肌短暂松弛(约0.5秒),允许1~3ml液态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 反向研磨:
- 固体颗粒(直径>2mm)因幽门括约肌阻力较大,被胃窦收缩反向推回胃体(“胃窦-胃体反流”),与新进入的食物混合后再次研磨(该过程重复直至颗粒足够小)。
3. 胃容积变化的影响
- 空腹时胃黏膜皱襞(胃小区)明显,蠕动波仅引起轻微收缩;
- 进食后胃扩张,皱襞展平,环行肌拉伸使收缩力增强,研磨效率提高。
三、空腹状态下的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1. mmc的四个时相(每90~120分钟循环一次)
- I相(静息期,40~60分钟):仅有慢波电位,无收缩,胃内残留液体缓慢向幽门移动。
- II相(不规则收缩期,30~40分钟):出现不规律蠕动波,清除黏液和小颗粒残渣。
- III相(强烈收缩期,5~10分钟):
- 胃窦部爆发高频蠕动(10~15次\/分钟),幽门括约肌持续开放,强力排出残留固体(如未消化的纤维、药片碎片),防止细菌过度繁殖(“胃肠清道夫”功能)。
- IV相(过渡期,5分钟):从III相恢复至I相的短暂阶段。
2. 生理意义
- 维持胃在空腹时的清洁,避免食糜滞留引发感染或发酵。
四、神经-体液调节对蠕动的调控
1. 神经调节
- 兴奋性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通过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增强慢波频率和收缩幅度(进食时“头期”刺激启动蠕动)。
- 局部神经丛(肌间神经丛):食糜扩张胃壁激活机械感受器,通过壁内反射(无需中枢参与)直接增强蠕动。
- 抑制性调节:
-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蠕动(应激状态下胃排空延迟的原因之一)。
2. 体液调节
- 促进蠕动的激素:
- 胃泌素(胃窦G细胞分泌):增强胃体收缩,延缓幽门括约肌松弛,延长研磨时间。
- 胃动素(小肠上段分泌):在mmc III相时达峰值,触发强烈蠕动。
- 抑制蠕动的因素:
-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ccK):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高酸、脂肪刺激小肠释放这些激素,抑制胃窦收缩,减缓排空(防止小肠负担过重)。
五、蠕动异常的生理影响
1. 蠕动过弱
- 导致胃排空延迟(如糖尿病胃轻瘫),表现为腹胀、早饱,食糜滞留可能引发细菌过度生长。
2. 蠕动过强
- 幽门括约肌痉挛(如应激状态),导致胃内压升高,可能诱发呕吐或反流(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3. 节律紊乱
- 慢波频率异常(如>5次\/分钟的过速节律)可引起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结:胃蠕动的核心特征
1. 节律性与方向性:由cajal细胞起搏,固定向幽门传播,确保食糜单向推进与高效研磨。
2. 双向调控:进食后以研磨混合为主(正向推进+反向反流),空腹时以清洁排空为主(mmc III相强力收缩)。
3. 精准调节:通过神经(迷走-交感平衡)和体液(胃泌素、胃动素等)机制,动态适应消化周期需求。
4. 结构-功能匹配:三层肌肉与幽门括约肌的协同,使液态食糜快速通过、固体颗粒充分研磨,体现“选择性排空”的生理智慧。
理解胃蠕动的过程有助于阐明消化不良、胃轻瘫等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为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的作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胃部常见病、多发病
(一)器质性疾病(有明确结构或病理改变)
1. 胃炎(最常见)
- 急性胃炎:胃黏膜急性炎症,多因饮酒、暴饮暴食、药物(如阿司匹林)、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严重时胃出血。
- 慢性胃炎:长期胃黏膜损伤,分“非萎缩性”(浅表性)和“萎缩性”。前者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导致;后者与长期炎症、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相关,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2.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 胃黏膜保护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被破坏,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形成“伤口”。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进食后1小时内),十二指肠溃疡为空腹痛(饥饿时或夜间痛),可伴呕血、黑便。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
- 胃酸、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严重者可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咽喉\/肺部并发症(如慢性咳嗽、咽炎)。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 无器质性病变,但胃动力紊乱、感知过敏,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嗳气、上腹隐痛,与情绪、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全球约50%人群感染,是胃炎、溃疡、胃癌(who一类致癌物)、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诱因,多数人无症状,部分出现腹胀、口臭。
6. 其他:胃息肉(良性居多,部分癌变风险)、胃癌(老年、长期hp感染、萎缩性胃炎患者高发)、胃轻瘫(胃动力不足,排空延迟,常见于糖尿病、术后)。
(二)功能性疾病(无结构异常,功能紊乱)
- 肠易激综合征(胃型):压力、饮食刺激导致胃蠕动异常,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常伴肠道症状(腹泻\/便秘)。
- 功能性烧心:无反流证据,但自觉烧心,与食管敏感性升高有关。
二、胃部疾病常用药物分类及机制
(一)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核心治疗药物)
1. 质子泵抑制剂(ppI,“强效抑酸药”)
- 机制:不可逆结合胃壁细胞的h+\/K+-Atp酶(质子泵),抑制胃酸最后一步分泌,抑酸作用强且持久(持续24小时)。
- 代表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耐信)。
- 适用:溃疡、GERd、急性胃黏膜病变、hp感染(需联合抗生素)。
2. h2受体拮抗剂(h2RA,“中效抑酸药”)
- 机制:阻断胃壁细胞表面的组胺h2受体,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对白天进食刺激的胃酸抑制较弱)。
- 代表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副作用较多,已少用)。
- 适用:轻中度GERd、溃疡愈合后维持治疗、夜间反酸。
(二)抗酸药(直接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症状)
- 机制:弱碱性物质中和胃内胃酸(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缓解烧心、胃痛。
- 代表药:
- 铝碳酸镁(达喜):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保护黏膜,咀嚼后起效快(10分钟内)。
-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长期用可能引起便秘(铝剂)或腹泻(镁剂)。
- 适用:烧心、反酸的临时缓解(不超过2周),不用于长期治疗。
(三)胃黏膜保护剂(修复\/保护胃黏膜“屏障”)
1. 黏膜覆盖型
- 机制:在胃酸环境下形成黏附于黏膜的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损伤因素。
- 代表药:
- 硫糖铝:需酸性环境起效,餐前1小时服用,可能引起便秘。
- 胶体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除保护黏膜外,还能抑制hp(用于四联疗法),服用后大便呈黑色(正常现象)。
2. 促进修复型
- 机制:促进黏膜血流、黏液分泌,增强防御功能。
- 代表药: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常用于慢性胃炎、溃疡辅助治疗。
(四)促胃肠动力药(改善胃蠕动,缓解腹胀、早饱)
- 机制:增强胃排空,协调胃肠蠕动,防止反流(尤其适用于胃动力不足或蠕动紊乱)。
- 代表药:
- 多潘立酮(吗丁啉):阻断多巴胺受体,促进胃窦收缩,仅限用于消化不良的“对症治疗”,心脏副作用风险需警惕(建议短期用,每日≤3片)。
- 莫沙必利:激动5-ht4受体,促进全消化道蠕动,副作用较小(偶见腹泻)。
- 伊托必利:兼具多巴胺拮抗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增强胃动力。
- 适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反流病(联合抑酸药)。
(五)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需联合用药,“四联疗法”)
- 标准方案(10-14天):
1. ppI(如奥美拉唑)+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 2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
- 抗生素机制:
- 阿莫西林:破坏hp细胞壁,杀菌作用强(需青霉素不过敏)。
- 克拉霉素:抑制hp蛋白质合成,耐药率较高(需根据药敏调整)。
- 甲硝唑\/呋喃唑酮:抑制dNA合成,适用于耐药菌株。
- 关键:足疗程、足剂量,避免漏服,停药4周后复查hp是否根除。
(六)助消化药(辅助改善消化功能)
- 机制:补充消化酶或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食物滞留、腹胀。
- 代表药:
- 复方消化酶(达吉、慷彼申):含胃蛋白酶、胰酶等,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 米曲菌胰酶片(慷彼申):适用于胰腺功能不足或胃动力弱导致的消化不良。
(七)其他对症药物
- 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缓解胃痉挛性疼痛(尤其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胃绞痛)。
-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hp感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的腹胀、腹泻。
三、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1. 按需用药:
- 急性症状(如烧心、胃痛):抗酸药(铝碳酸镁)快速缓解,配合ppI短期控制。
- 慢性疾病(如溃疡、GERd):ppI需足疗程(溃疡6-8周,GERd 8-12周),逐步减量。
2. 避免滥用:
- ppI长期使用(>6个月)可能增加骨折、肺炎、肠道感染风险,需医生评估。
- 促动力药不建议用于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患者。
3. 针对病因:
- hp感染必须规范四联疗法,不可单独用抗生素(易耐药)。
- 功能性疾病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酒、规律饮食、减压)。
总结
胃部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是“救火队”,但规律饮食(避免过饱\/过饥、少吃辛辣刺激)、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尤其hp筛查、胃镜)才是“防患未然”的关键。若出现持续呕吐、黑便、体重骤降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
一、哪些人群需要检测病治疗。
二、碳14呼气试验数值低于150不能判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测定有可能是阳性。
三、当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为阳性,碳14呼气试验为阴性时,临床上是否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五、非甾体抗炎药
六、临床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七、糖皮质激素
八、口气重、口腔有恶臭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哪些人群需要检测病治疗
1、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
2、碳14呼气试验检测
3、伴有临床症状,消化不良,胃疼,胃胀,恶心,呕吐,泛酸,灼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相关疾病。
4、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载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二、碳14呼气试验数值低于150不能判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测定有可能是阳性.
1 、检测原理不同:
碳14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的能力,若数值低说明胃内现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数量可能较少或活性较低,不足以被检测出阳性。
而血液抗体检测是看血液中是否有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只要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身体免疫系统就可能产生抗体并在血液中存在较长时间,即使幽门螺旋杆菌已被杀灭或处于低活性、低数量状态,抗体仍可能呈阳性。
2、 感染阶段差异:
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期,碳14呼气试验可能因细菌数量未达到检测阈值而显示阴性,但此时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开始产生抗体,血液抗体测定就可能是阳性。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经过治疗,碳14呼气试验可能转为阴性,但血液抗体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是阳性,要经过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转阴。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检测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由医生综合判断。
三、当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为阳性,碳14呼气试验为阴性时,临床上是否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1、存在相关症状或疾病
若患者有消化不良、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或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即使碳14呼气试验阴性,也可能需要进行治疗。因为血液抗体阳性提示曾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不能排除当前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且与症状或疾病相关的可能。
2、 无相关症状及疾病
对于没有任何胃肠道症状,也不存在上述相关疾病的人群,单纯血液抗体阳性、碳14呼气试验阴性,可能不需要立即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因为血液抗体阳性可能只是既往感染留下的痕迹,并不代表现症感染,而碳14呼气试验阴性提示当前可能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感染量很低,没有引起临床症状和疾病,这种情况下可暂不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3、 特殊情况
对于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特殊情况的人群,即使目前没有症状且碳14呼气试验阴性,医生可能也会综合考虑后建议进行预防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来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部疾病
-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凭借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保护性内膜,进而使胃酸引发溃疡。
-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出现胃痛、胃胀、恶心等症状。长期炎症刺激还会增加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风险,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胃癌。
- 胃癌:幽门螺杆菌是第1类生物致癌因子,它引发的炎症会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引发肿瘤。还能通过产生毒素等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持续刺激可使胃黏膜淋巴细胞增殖,引发mALt淋巴瘤。在部分早期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肿瘤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
2、其他疾病
- 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影响铁的吸收,还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导致失血,此外,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等物质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铁的转运,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使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同时,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干扰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增加Itp发病风险。
- 心血管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使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五、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1、常见药物
-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 苯胺类: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较弱,常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 吲哚类:如吲哚美辛,抗炎、解热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可用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
- 丙酸类:包括布洛芬、萘普生等。布洛芬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也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萘普生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与布洛芬相似,但作用时间较长。
- 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
- 肝肾功能损害: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引起肝衰竭、肾衰竭。
- 心血管系统影响: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血液系统反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还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临床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六、临床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类,以下是具体介绍:
1、短效糖皮质激素
- 氢化可的松:是天然的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相对较弱,一般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也可用于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
- 可的松:在体内需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才具有活性,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可用于替代治疗及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2、中效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抗炎、抗过敏作用较强,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等,还可用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 泼尼松龙:作用与泼尼松类似,但无需经肝脏转化即可发挥作用,肝功能不全患者宜选用。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眼部炎症等。
- 甲泼尼龙:抗炎作用较强,起效快,水钠潴留作用相对较小。常用于重症疾病的治疗,如重症肺炎、急性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发作等。
3、长效糖皮质激素
- 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和抗毒作用比泼尼松更强,作用时间长,但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不宜长期使用。常用于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等。
- 倍他米松:作用与地塞米松相似,抗炎作用较地塞米松稍强,多用于治疗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七、糖皮质激素
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1、生理作用
- 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如四肢脂肪减少,面部、肩背等部位脂肪增多。
- 影响水盐代谢: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还可促进肾脏排水,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 参与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创伤等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帮助机体抵抗有害刺激,提高生存能力。
2、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抗体生成,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 抗休克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释放,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其他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增多;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引起欣快、失眠等。
3、临床应用
- 替代疗法: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补充体内糖皮质激素的不足。
- 严重感染或炎症:严重细菌感染时,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 抗休克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 血液病: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不良反应
-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还可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
-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反跳现象,使原病复发或加重。
八、口气重、口腔有恶臭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口腔问题
- 龋齿:细菌在龋洞内繁殖,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硫化氢等有臭味的物质,导致口气不佳。
- 牙周炎: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引发炎症,产生的细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 牙周炎: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引发炎症,产生的细菌代谢产物会散发出难闻气味。
- 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等,局部组织破损、感染,可能产生异味。
-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容易残留食物残渣,滋生细菌,产生臭味。
2、消化系统问题
-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导致口气有异味。
- 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发酵,产生酸臭气味,通过食管反流至口腔。
- 胃肠疾病:胃溃疡、胃炎、肠炎等疾病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异常,产生异味气体从口腔排出。
3、其他因素
- 饮食因素:食用洋葱、大蒜、韭菜等刺激性食物,其中的挥发性物质会通过口腔排出,引起口气重。此外,长期饮酒、吸烟也会使口腔产生异味。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导致口干,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从而引起口气问题。
-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产生酮体,可出现类似烂苹果味的口气;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时,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会在口腔中散发出尿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