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在中药中以干燥根茎为主要入药部位(其他部位如茎、叶极少药用),其有效成分、含量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较为深入,具体如下:
一、主要入药部位及有效成分
川芎的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其主要有效成分可分为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酚酸类三大类,另有少量内酯、甾醇等:
1. 挥发油类(约占根茎重量的1%~2%)
是川芎的标志性成分,以苯酞类化合物为主,包括:
- 藁本内酯(ligustilide):含量最高(约占挥发油的40%~60%),是川芎发挥解痉、镇痛、抗血栓等作用的核心成分之一;
- 丁烯基酞内酯(butylidenephthalide)、蛇床内酯(cnidilide)、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协同参与抗炎、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2. 生物碱类
以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 为代表(含量约0.02%~0.1%),此外还有佩洛里因(perlolyrine)、川芎哚(perlolyrine)等。川芎嗪是川芎活血化瘀作用的关键成分,现代临床已将其制成单体药物(如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3. 酚酸类
主要包括阿魏酸(ferulic acid)(含量约0.05%~0.2%)、咖啡酸、香兰酸等。其中阿魏酸是川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的重要活性成分。
二、成分含量特点
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受生长环境(如土壤、海拔)、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影响较大:
- 挥发油类:优质川芎(如四川都江堰产)的挥发油含量通常≥1.0%(《中国药典》规定),其中藁本内酯在挥发油中的占比随储存时间延长可能略有下降(因易挥发);
- 川芎嗪:新鲜根茎中含量较低,经干燥加工后含量升高,一般在0.05%~0.1%之间;
- 阿魏酸:在干燥根茎中含量相对稳定,通常为0.08%~0.15%,炮制(如酒炙)后其溶出率可提高,增强药效。
三、现代药理作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其有效成分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 抗血栓与改善血液流变性:川芎嗪和阿魏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并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如冠心病、脑梗死);
- 扩血管与改善微循环:川芎嗪能扩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如治疗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阿魏酸可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组织灌注。
2.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镇痛与镇静:藁本内酯是主要镇痛成分,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信号传导(如影响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缓解头痛、关节痛等;挥发油成分还具有轻度镇静作用,可协同改善疼痛伴随的焦虑状态。
- 保护神经细胞:川芎嗪能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减少tNF-a、IL-6等炎症因子),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 抗炎与抗氧化
- 阿魏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藁本内酯等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组胺)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如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胀)。
4. 对平滑肌的作用
- 川芎嗪可松弛血管平滑肌(尤其痉挛状态的血管),同时对子宫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子宫(促进产后子宫收缩),大剂量抑制子宫痉挛(缓解痛经);
- 挥发油成分对胃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
5. 其他作用
现代研究还发现,川芎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肾功能(降低肾缺血损伤)等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总结
川芎的核心药效与挥发油(藁本内酯)、生物碱(川芎嗪)、酚酸(阿魏酸) 密切相关,其现代药理作用集中在“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抗炎、保护神经”等方面,与传统中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高度吻合,为其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疼痛性疾病等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