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炮制方法通过改变其药性、有效成分溶出及作用趋向,直接影响其功效定位。其中,生用与蜜炙是最主流的炮制方式,二者在功效上的差异尤为显着,其他如酒炙、盐炙等方法虽应用较少,但也会针对性调节其作用。以下从具体炮制方法出发,结合成分变化与临床应用,解析其对功效的影响:
一、生黄芪:偏于走表,攻补兼施
炮制工艺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茎,洗净润透后切片,干燥即得(无辅料参与,保留药材原有特性)。
对功效的影响
1. 固表止汗,走肌表而护外
生黄芪性偏凉(相较于蜜炙),味甘而力较峻,主入肺经,能“实卫气、固皮毛”。其有效成分中,黄芪多糖(含量较高)可增强免疫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如过敏),故常用于“表虚不固”之证(如自汗、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
例:《丹溪心法》玉屏风散用生黄芪配防风、白术,通过“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2. 利水消肿,通水道而逐湿
生黄芪能“通利三焦水道”,其黄酮类成分(如毛蕊异黄酮)可促进肾小球滤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利水作用,适用于“气虚水肿”(如慢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
例:《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用生黄芪配防己、白术,治“风水或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取其“益气利水”之功。
3. 托毒生肌,透脓疮而促愈
生黄芪“走窜之力”较强,能“益气托毒、推动脓疡成熟破溃”,其黄芪甲苷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增强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愈合”。
例:《外科正宗》透脓散用生黄芪配当归、穿山甲,治痈疽肿痛、脓成难溃,通过“益气托脓”加速疮疡愈合。
二、蜜炙黄芪:偏于走里,专于补中
炮制工艺
取炼蜜(每100kg黄芪用蜜25kg),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黄芪片拌匀、闷透,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即得(蜂蜜为辅料,甘温而润)。
对功效的影响
1. 缓和药性,增强补中益气之力
蜂蜜味甘性温,具“补中缓急”之效,与黄芪配伍后:
- 可缓和生黄芪的“峻烈之性”,使其药性更温和,作用更持久;
- 促进黄芪中黄芪甲苷(补气核心成分)的溶出(研究显示蜜炙后黄芪甲苷含量较生品提升约20%),增强“补肺气、益脾气”之功。
适用于“内伤气虚”之证(如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乏力)。
例:《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用蜜炙黄芪配人参、白术,治“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取其“补中升阳”之效。
2. 引药入中焦,强化健脾养血作用
蜂蜜“归脾经”,蜜炙可引导黄芪药性从“走表”转向“走中焦”,尤其增强对脾胃的补益。其黄芪多糖在蜜炙后更易被肠道吸收,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同时协同提升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适用于“气血两虚”(如贫血、慢性疲劳综合征)。
例:《济生方》归脾汤(蜜炙黄芪配伍当归、龙眼肉)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体现其“健脾生血”作用。
三、其他炮制方法:针对性调节功效(应用较少)
1. 酒炙黄芪
以黄酒为辅料(每100kg黄芪用黄酒10-15kg),拌匀闷透后炒干。酒性辛温,能“活血通络、引药上行”,故酒炙黄芪在补气基础上,增强“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多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如补阳还五汤若用酒炙黄芪,可加强活血通络之效)。
2. 盐炙黄芪
以食盐为辅料(每100kg黄芪用食盐2kg),水溶化后与黄芪片拌匀炒干。盐味咸入肾,故盐炙黄芪可“引药入肾”,增强“补肾气、固肾精”作用,适用于“肾气虚衰”(如腰膝酸软、夜尿增多),但临床应用远不及生品与蜜炙。
四、核心规律:炮制通过“三方面”影响功效
1. 药性趋向:生黄芪“性浮走表”,主司卫表、水道;蜜炙后“性沉走里”,专补中焦,体现“炮制改变药物归经与作用部位”。
2. 成分溶出:蜜炙促进黄芪甲苷等脂溶性成分溶出(增强补气),生品保留更多水溶性多糖(增强免疫、利水),体现“炮制影响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
3. 功效侧重:生品“攻补兼施”(固表、利水、托毒),蜜炙“纯补无泻”(补中、升阳),体现“炮制优化药物功效方向,适应不同临床需求”。
综上,黄芪的炮制并非简单加工,而是通过辅料特性与工艺调控,“定向优化”其功效——生用偏于“祛邪兼扶正”,蜜炙偏于“扶正补虚”,这种差异既源于传统临床经验,也得到现代成分研究的佐证,是中医药“因证选药、因效炮制”思想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