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在不同体系的“常用方剂”中出现频率较高,具体可从经典古籍、现代方剂辞典及药典成方三个维度分析:
一、经典方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
- 《伤寒论》:113首方剂中未使用黄芪,因仲景认为黄芪“性缓力弱”,更适合慢性虚损而非急性急症。
- 《金匮要略》:共7首方剂明确使用黄芪(占全书方剂约5%),包括黄芪建中汤(补虚理劳)、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逐痹)、防己黄芪汤(护卫除湿)等,集中用于“虚劳”“血痹”“风水”等慢性虚损或风湿类疾病。
二、现代方剂辞典(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代表)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共收录含黄芪的“今方”522首,涉及140种主治疾病、360种功效,以“补益气血”为主,占比约23%(全书约2200首方剂)。
- 《中药成方制剂部颁标准》:收录含黄芪的方剂446首,主治疾病134种,常用于“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等证,占比约18%(全书约2500首成方)。
三、药典成方(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为代表)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222个含黄芪的成方制剂(涉及178个独立处方),占全书成方制剂总数的15%左右,剂型以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为主,功效集中于“补气”(71.17%)、“活血”(37.39%),常配伍当归(38.74%)、党参(33.33%)等药材。
总结:黄芪的“高频”特点与临床定位
黄芪在慢性虚损、气血不足类方剂中出现频率最高(如《中医方剂大辞典》中522首今方超半数用于“虚劳”“痹病”),而在急性病症(如《伤寒论》)中极少使用。其高频应用源于“补气之长”的药性特点,尤其在现代成方制剂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成为“补气类”方剂的核心药材之一。
黄芪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黄芪作为中医补气的核心药材,历代名医基于其“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药性,结合自身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使用经验,以下为代表性名医的应用特点:
一、古代名医:立足病机,随证施药
1. 张仲景(东汉,“医圣”)
- 核心思想:黄芪主“虚损”,善治“气虚不固”或“气虚夹湿”证。
- 使用特点:仅在《金匮要略》中使用黄芪(《伤寒论》未用),因仲景认为黄芪“性缓”,更适合慢性虚损而非急性外感。
- 代表方剂:
-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配桂枝、芍药,治“血痹”(气虚血滞、肌肤麻木),体现“气行则血行”。
- 防己黄芪汤:黄芪配防己、白术,治“风水”(气虚水肿),取黄芪“益气固表、利水”之功,兼顾“扶正祛邪”。
2. 李东垣(金元,“补土派”代表)
- 核心思想:“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气虚皆由脾胃虚弱”,黄芪为补脾胃之气的核心药材。
- 使用特点:重用黄芪升补脾胃清阳之气,常配伍升麻、柴胡等升提药,纠正“中气下陷”。
- 代表方剂:
- 补中益气汤:黄芪为君药,配人参、白术补脾气,升麻、柴胡升清阳,治“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下垂),开创“补气升阳”经典配伍。
- 黄芪人参汤:黄芪与人参、麦冬同用,治“脾胃气虚兼阴虚”,体现“补气不忘养阴”。
3. 王清任(清代,“活血化瘀派”代表)
- 核心思想:提出“气虚血瘀”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需用黄芪“补气以行血”。
- 使用特点:超大剂量用黄芪(常用4两至1斤,约120-300g),配伍活血化瘀药,治“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血瘀重症。
- 代表方剂:
- 补阳还五汤:黄芪(60-120g)为君,配当归尾、赤芍、地龙等,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证),开创“大剂黄芪活血”先河,强调“气足则血自活”。
二、近现代名医:拓展应用,精准化裁
1. 张锡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
- 核心思想:重视黄芪“升补大气”(即宗气),认为“大气下陷”是诸多虚证的根源。
- 使用特点:善用黄芪纠正“大气下陷”(如气短不足以息、脏器下垂),常配伍知母“制其温燥”,防补气过燥。
- 代表方剂:
- 升陷汤:黄芪(18g)配知母、升麻、柴胡,治“大气下陷证”,张锡纯称“黄芪为补气之主药,其性尤善升举”。
- 玉屏风散加减: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表虚自汗”,强调“黄芪固表,不使外邪内侵”。
2. 邓铁涛(现代,“岭南中医代表”)
- 核心思想:提出“五脏皆虚,以脾为本”,善用黄芪“补脾气、升清阳”,拓展其在疑难病中的应用。
- 使用特点:重用黄芪(30-120g)治疗“气虚证”重症,尤其擅长用其治“重症肌无力”“慢性心衰”等。
- 临床经验:
- 治重症肌无力:以黄芪为君,配党参、白术、当归等,谓“黄芪补脾气以升提,使肌肉得养而有力”,常用量60-120g。
- 治慢性心衰:黄芪配丹参、三七,“补气以行血,气足则血运畅,水肿自消”,体现“益气活血”思路。
3. 蒲辅周(现代,“中医温病大家”)
- 核心思想:主张“辨证施治,顾护正气”,用黄芪强调“适证而用,不盲目温补”。
- 使用特点:轻量用黄芪(10-15g)调理慢性虚损,常配伍陈皮、茯苓“理气防滞”,避免黄芪“壅滞气机”。
- 临床应用:
- 治小儿反复感冒(表虚不固):黄芪配白术、炙甘草,谓“黄芪补肺气以固表,使外邪难侵,用量宜轻,恐小儿脾胃不耐重剂”。
总结:名医用黄芪的共性与特色
历代名医对黄芪的使用,均紧扣“气虚”核心病机,但随学术思想不同而各有侧重:
- 古代名医多立足经典,如仲景治慢性虚损、东垣补脾胃、清任通血瘀;
- 近现代名医则拓展其临床边界,如张锡纯升补大气、邓铁涛治疑难重症,均体现“黄芪为补气要药,随证配伍则功专效宏”的特点,其应用至今仍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