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第五回 岁月更迭 药脉续薪火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万历年间。沙仲礼早已仙逝,李柱子也成了莱阳药界的老者。这年恰逢丁未年,五运属木,六气主湿,春雨连绵竟至五月,昌水两岸的沙参田遭了涝灾,不少幼苗烂了根。药农们急得跺脚,有人主张用石灰撒田,说能燥湿,柱子却想起师父当年的话:\"土能克水,然过燥则伤根之阴。\"
他带着后生们到坡地查看,见地势稍高的田垄上,沙参虽叶色发黄,根须却还带着潮气。\"湿邪伤脾,脾土弱则不能生肺金,\"柱子蹲在田里,指着沙参的根须,\"这时候得补土而不燥,用陈米糠拌草木灰,既保墒又护根。\"众人半信半疑,依言而行——陈米糠属土,得五谷之精,能健脾;草木灰性温,却比石灰柔和,恰好制湿而不伤阴。
过了月余,用此法处理的沙参竟抽出新叶,翠绿如前。柱子趁机给后生们讲\"五运六气\":\"每年天时有常,亦有变。比如今年木运太过,肝气盛则克脾,沙参得脾土之养,若脾土受克,它便长不好。种药不光要记时节,更要观天象、察地气,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有个叫沙承祖的少年,是沙仲礼的七世孙,自幼跟着柱子学药。他聪慧过人,不仅能背出《莱阳沙参种植要法》,还常蹲在田里看沙参的根须如何在沙土中盘结。一日雨后,他发现沙参的叶片上凝着水珠,朝阳一照,竟折射出七彩光,而叶片的纹路,与祖父传下的《脏腑图》里的肺叶纹理分毫不差。\"叔公,\"他指着叶片,\"您看这草,天生就像肺脏,难怪能补肺呢!\"柱子抚着他的头笑:\"万物皆有灵,它生在莱阳,得山海之气,形与肺合,性与肺应,这便是'性味归经'的道理啊。\"
承祖将观察到的细节记在本子上,比如\"晨露未干时采的沙参,断面更润,甘味更足\",\"连阴雨后需将沙参根晾半日光,借阳气驱湿,否则炮制后易生霉\"。这些都是《莱阳县志》里没写的,却比典籍更贴地气。到了秋收时节,承祖种的沙参竟比旁人的粗了一指,他捧着自己种的沙参,在沙仲礼的坟前祭拜:\"先祖,孙儿没丢您的脸。\"坟头的野菊开得正盛,仿佛在应和这延续百年的药脉。
第六回 疑难杂症 妙配显神通
天启初年,莱阳城里来了位南方客商,据说是做丝绸生意的,却得了怪病:每日午后便潮热盗汗,咳起来痰中带血丝,吃了多少参茸补药,反而咳得更凶。当地名医都说是\"肺痨\",束手无策。客商听闻沙参能治肺疾,便托人找到沙承祖。
承祖见他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诊脉时觉脉象细数,便道:\"您这不是虚损,是燥邪入里,耗了肺阴。补药多温燥,恰如火上浇油。\"他取来三年生的沙参,又配上本地的麦冬、玉竹,叮嘱:\"沙参甘寒,补肺阴;麦冬苦寒,清肺热;玉竹甘平,助沙参滋阴,三者相须,如兄弟协力,方能润燥。\"
客商连服七日,潮热竟退了大半。可第八日,他又来求医,说夜里总觉得心慌。承祖细想,沙参入肺经,却不养心,而\"肺属金,心属火,金能生水,水能济火\",燥邪伤肺阴,久则累及肾水,肾水不足便不能上济心火,故心慌。他便在方中加了五味子——五味子酸温,入肾经,能敛肾水,与沙参相使,一润一敛,金水相生。果然,再服五日,客商诸症皆消,临行前重金相谢,承祖却只取了药钱:\"我莱阳沙参救人,不求富贵,只愿它能走得更远。\"
此事传开,莱阳沙参的名声越传越广。有位老妇人,常年胃阴不足,吃不下饭,口干得夜里要起来喝三次水。承祖用沙参配石斛,沙参补肺阴,石斛养胃阴,肺属金,胃属土,金能生土,这便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老妇人服了月余,竟能吃下一碗小米粥了。
承祖将这些病案都记在《沙参医案》里,其中写道:\"沙参之妙,在'润'不在'补'。遇实热则配桑白皮,清中有润;遇虚寒则配生姜,温而不燥;遇痰饮则配陈皮,润中带化。七情配伍,如调琴瑟,过则失和,欠则无力。\"这本书后来成了莱阳药农的\"活药典\",许多民间医者都抄录着看,那些没被正史记载的用药心得,就这样在笔墨间流传。
第七回 沙参盛会 文脉融药香
清代康熙年间,莱阳沙参已成为全国药材市场的\"上品\",每年秋收后,各地药商云集莱阳,车水马龙,竟比过年还热闹。时任知县的张维祺是个文人,见百姓因沙参而富,又念及沙参节的旧俗,便主张将庆典办得更隆重些,让药香里也飘着墨香。
这年的沙参节,昌水岸边搭起了彩棚,棚下陈列着各家药农种的沙参:有的长如尺玉,有的粗似儿臂,最绝的是沙承祖的后人沙守义种的\"珍珠参\",芦头处竟有七八个圆如珍珠的小疙瘩,断面如蜜蜡,甘香扑鼻。张知县亲自为\"珍珠参\"题了\"山海精魄\"四个字,还让药农们把种药的诀窍写在木牌上,挂在参旁——\"春分播种,需伴腐熟豆饼,土气足则根肥\";\"夏至锄草,要留三分草影,防烈日伤根\";\"秋分采收,必带三寸沙土,护须保津\"。
棚外的空地上,有老中医坐堂义诊,用沙参配伍治病;有说书人讲沙仲礼的故事,说他当年用沙参救疫时,天上曾有白鹤盘旋;还有孩童们唱着新编的歌谣:\"莱阳地,沙参甜,润肺气,养天年;春播种,夏浇田,秋来收得玉连环。\"
张维祺看着这景象,对沙守义说:\"草木有灵,亦需人文滋养。你看这沙参节,既有农人的辛劳,又有医者的仁心,还有百姓的喜乐,这才是'药食同源'、'医文同脉'啊。\"他随后主持重修《莱阳县志》,在\"风俗\"卷里添了沙参节的记载,还特意加了句:\"沙参生于斯,长于斯,其性与莱阳水土相融,其名与莱阳人文共辉。\"
这年冬天,有位南方的药商想把沙参种子带回老家种植,可种出来的沙参,根细味淡,全无莱阳沙参的甘润。他回来请教沙守义,守义带他到昌水边,抓起一把沙土:\"您看这土,含沙三成,含腐殖质七成,捏之成团,触之即散,是莱阳独有的'金镶玉'土。再闻这风,带着海的潮气,又带着山的清气,别处学不来的。\"药商这才明白,所谓\"道地药材\",原是天地人三者共铸的灵物。
第八回 贡道绵长 本草载春秋
乾隆年间,莱阳沙参的贡品规格愈发讲究:需选三年生、长一尺二寸、芦头完整、无破损的\"全须参\",每根用绵纸包裹,装入楠木盒,由驿站快马送入京城。太医院将其与长白山野山参、霍山石斛并列为\"滋阴三宝\",宫中嫔妃常用沙参炖燕窝,滋阴养颜;年迈的王公则用沙参配枸杞泡酒,润肺补肾。
有一年,乾隆帝南巡,途经山东,特意召见了莱阳的药农代表——沙守义的儿子沙继宗。皇帝问他:\"你家沙参为何比别处的好?\"继宗叩首答道:\"回万岁爷,莱阳沙参得五运之妙:春得木气而芽,夏得火气而长,秋得金气而实,冬得水气而藏,四季皆得土气滋养。又合六气之宜:风调则茎直,暑和则叶茂,湿匀则根润,燥适则味甘,寒中则性凝,火平则气足。故能润万物而不燥,补肺腑而不滞。\"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赞道:\"小小药农,竟懂天人之理!\"遂赐\"沙参之乡\"匾额一块,还命太医院编纂《御药本草》时,单列\"莱阳沙参\"条目,详述其性味、归经、配伍,其中\"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描述,与今日药典几乎一致。而这些文字背后,是莱阳人数百年的实践:他们知道沙参配川贝治燥咳,是\"金金相生\";配山药治胃阴不足,是\"土金相生\";配紫苏治风寒犯肺,是\"润燥相济\"——这些民间智慧,终于走进了皇家典籍。
沙继宗把皇帝的赏赐和《御药本草》的记载带回莱阳,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但他更看重的,是祖父传下来的那本《沙参种植要法》手抄本,里面记着\"某年大旱,晨露时浇水,参根增粗半指\",\"某年多雨,用草木灰拌锯末,防根腐病\",这些琐碎的记录,比任何典籍都更贴近土地。他常对子孙说:\"书上的字是死的,地里的草是活的,种药得跟着天时走,跟着土地走。\"
第九回 医家着述 实践证真知
道光年间,莱阳出了位名医叫刘廷玉,他行医四十年,善用沙参治疑难杂症,晚年写成《昌阳医案》,其中记载了许多沙参的妙用。有个病例说,城西有个屠户,常年吃油腻,得了\"梅核气\",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吐不出咽不下。刘廷玉用沙参配半夏、厚朴,三剂而愈。他在案中写道:\"此乃肺胃阴伤,气机不畅。沙参润其阴,半夏、厚朴通其气,润而不滞,通而不伤,恰合'阴平阳秘'之理。\"
书中还记录了沙参与其他药物的\"七情\"实践:\"沙参与莱菔子同用,虽相恶,然治肺虚兼食积者,少用莱菔子,反能助沙参运化,不伤其功\";\"沙参与藜芦,古云相反,某曾试之,确见呕吐,此必忌之\"。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总结,比古代医书的笼统记载更具体。
刘廷玉还常到田间向药农请教,他发现沙参的采收时间与当年的\"运气\"密切相关:\"庚子年燥气盛,沙参需早收十日,免被燥气伤津;辛丑年湿气盛,可晚收半月,借土气养根。\"他把这些观察写入《运气与药收》篇,强调\"医不审运气,不知天时;农不审运气,不知地利\",而莱阳沙参的珍贵,正在于\"天人相参,运气相合\"。
当时有位江南的医者,读了《昌阳医案》,质疑沙参能治\"心阴不足\",认为医书载其只入肺、胃经。刘廷玉便邀他来莱阳,亲眼见一位心悸患者,用沙参配麦冬、生地,半月而愈。\"您看,\"刘廷玉指着患者的舌苔,\"肺属金,心属火,金能生水,水能济火。沙参补肺阴,肺阴足则能生肾水,肾水足则能上济心火,此乃'间接补心'之理,虽不入心经,却能通心之用。\"江南医者叹服:\"实践出真知,此言不虚!\"
第十回 薪火相传 仙草映千秋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莱阳沙参的种植曾一度中断。有位叫沙振邦的年轻人,是沙家的第十九代传人,他冒着风险,把祖传的沙参种子藏在陶瓮里,埋在梨树下,才保住了这珍贵的药种。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种子回到昌水岸边,召集失散的药农,重新开垦沙参田。
他教年轻人辨认\"金镶玉\"土:\"抓一把土,攥紧了能成团,松开手轻轻一捻就散,这才是沙参的好家。\"他讲沙参的四气五味:\"嚼一口生沙参,先甜后微苦,咽下后喉咙里润润的,这就是甘能补、苦能清,性微寒却不伤人。\"他还把《沙参医案》《昌阳医案》里的方子抄成小册子,发给村里的赤脚医生,说:\"这草是莱阳的宝,得让它继续救人。\"
如今,莱阳沙参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沙参节,不仅有药农展示新收的沙参,还有学者来讲\"中医药文化\",孩子们在田间认沙参叶,老人们在祠堂里讲沙仲礼的故事。昌水岸边的沙土里,仍埋着数百年的药脉;莱阳人的药罐里,还飘着清苦回甘的药香。
结语
莱阳沙参,一株生于山海之间的草木,从明代的疫疠中走出,经数百年风雨,成了\"沙参之王\"。它的故事,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教材:在医书记载之前,它已在百姓的药罐里治病;在成为贡品之前,它已在莱阳的土地上扎根。它的生长,暗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它的药用,尽显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的中医之理;它的传承,融合了口传心授与典籍记载的智慧之光。
赞诗
昌水之阳生仙草,
山海精气蕴其间。
春承雨露抽新绿,
秋纳清霜结玉根。
甘能补肺滋阴液,
苦可清热润燥干。
七情配伍藏玄机,
五运六气顺天然。
千年实践凝真知,
一味沙参写大篇。
莫道草木无情意,
天人合一映苍寰。
尾章
从《莱阳县志》的寥寥数语,到民间手札的点滴记录;从沙仲礼的草庐验方,到刘廷玉的医案着述;从药农口中的\"三不采\"规矩,到今日的规范化种植——莱阳沙参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土地里、药罐里、百姓的口碑里。这株仙草,不仅滋养了莱阳人的肺腑,更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基因,如昌水般绵长,如莱阳梨般甘甜,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散发着清润的光芒。
(全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