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阁的木梯吱呀作响,王耀阳抱着最后一摞玉简,轻轻放在桌上。
玉简泛着淡淡的灵光,里面记载的功法玄奥精深,可他指尖刚触碰到,灵光就黯淡下去——这些功法都需要灵气催动,像专门为灵根修士量身定做的衣裳,他这凡根穿不上。
从一层找到三层,从《烈火功》到《寒冰诀》,再到那些标注着“筑基期方可修习”的秘法,无一例外。他甚至翻到本《无灵根修士修行纪要》,心里一喜,打开才发现,里面只写着“此路不通,劝君早返”八个字。
“果然……”王耀阳苦笑一声,把玉简放回书架。他早该想到的,藏经阁是为修仙者建的,而“修仙”二字,本就绕不开“灵气”。
失落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平静。他转身看向墙上的《修士境界图》,上面用金粉写着“练气、筑基、结丹、金丹、元婴、化神”,每个境界旁都画着对应的灵气波动图谱。
“原来这就是他们的路。”他指着“筑基”二字,心里忽然亮了。练气靠引气入体,筑基靠灵气化液,结丹靠灵气凝丹……灵根修士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灵气。
那他的路呢?剑心已成,凡铁剑能蕴养出灵,或许他的“筑基”,不必靠灵气化液,靠剑心与凡铁的相融;他的“结丹”,不必靠灵气凝丹,靠日复一日的沉淀与感悟。
“想要战胜对手,就得先了解对手。”王耀阳摸了摸下巴,忽然有了主意。藏经阁虽没给他适合的功法,却给了他张“地图”——灵根修士的境界地图。知道他们的路怎么走,才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应对。
他不再翻找功法,只盯着《修士境界图》看,把每个境界的特点、灵气波动的规律都记在心里。练气期灵气散而不聚,筑基期灵气凝而不发,结丹期灵气收放自如……这些都能化作他练剑的参照。
离开藏经阁时,夕阳正落,王耀阳的脚步轻快了不少。没找到功法又如何?他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方向。
回到阵道坊,他把《修士境界图》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旁边用红笔写着批注:“练气期,剑风可引其灵气;筑基期,剑心可扰其灵脉;结丹期……待探。”
林松送晚饭来时,见他对着境界图出神,好奇地问:“这玩意儿有什么看头?”
“有用得很。”王耀阳指着“筑基期”三个字,“你看,筑基修士的灵脉在丹田形成气旋,我若能在剑招里加些引动气流的法子,说不定能打乱他们的气旋。”
周奇凑过来看,忽然道:“那你得找个筑基修士试试才行。”
“会的。”王耀阳笑了,“但不是现在。”他现在的剑心还不稳,得先好好蕴养“凡心”剑,等人与剑彻底相融,再去挑战更高的境界。
接下来的日子,王耀阳把阵道坊的事交给相熟的弟子,自己则搬到了紫云崖。每日清晨,他会对着朝阳练剑,让“凡心”剑吸收晨光的暖意;傍晚,他会坐在崖边,让剑身沐浴月光的清辉;夜里,他会用指尖的剑气,一点点梳理剑身的纹路,像在给老友按摩。
“凡心”剑越来越亮,剑身的纹路里,渐渐有了微光流转,那是剑心与凡铁相融的证明,比任何灵气都珍贵。
偶尔,林松会带着外门弟子来崖下,远远地看他练剑。弟子们不再喧哗,只静静看着那道身影与剑光相融,看着崖边的云雾随着剑风聚散,心里都明白——王执事在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一条属于凡根的、通往高处的路。
这日,王耀阳握着“凡心”剑,忽然感觉到剑身传来一阵温热,仿佛有颗小心脏在里面跳动。他低头看去,剑身上的纹路竟连成了一片,像幅微缩的山水图——那是他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悟过的道。
“成了。”他轻声说,眼里带着笑意。
剑心与凡铁彻底相融,他的“筑基”,成了。没有灵气化液的异象,却有剑与心的共鸣,踏实得让人心安。
王耀阳站起身,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内门山峰。那里有筑基修士,有结丹长老,有他未来要挑战的对手。
“等我。”他对着山峰轻声说,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风穿过紫云崖,吹得“凡心”剑轻轻鸣响,像在应和。
路还长,但他不急。蕴养好了剑,沉淀好了心,再一步一步往上走,总能走到那些灵根修士仰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