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表哥,你手上有股份吗?”
王锡山摇头,“没有,我爹手上有一些,说是年后就分配给我们哥几个一些。”
“哎!”
三皇子叹了口气,他父皇手中股权最多,连东王叔,最近也买了不少,可惜他手上一份都没有。
实在是零花钱不多啊,开府建衙后,朝廷给他的钱财也花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除了父皇赏赐的皇庄跟店铺外,就只能从他母后的私房钱里面掏出来一些银子。
其余进项,也就是朝廷给他亲王的俸禄了。
这一次监督商贸中心的建造,也不知道赵叔愿不愿意在建筑公司,给他们两个一个职位。
那工部侍郎在煤炭商会当了一个后勤部部长,一年能拿数千两银子呢。
自己好歹是皇子,工资等级总不能比胡志英一个工部侍郎差吧?
“哎呀呀,果然啊,这商贸中心是新城,依我看至少能容纳数十万百姓常驻!”
“没见识,你看看这些建筑,都是用的水泥、钢筋,我都听说了,工匠院的大匠们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这出样跟实物一模一样。”
“真的?这可是有六层楼,难道工匠院的技术,能建造六层高楼了?”
“这交易中心也有四楼啊,再高两层,不是问题。”
三皇子表兄弟两个交谈的时候,已经上了二楼。
因为穿着商贾的装扮,也没人在乎他们。
几个商贾,正围着出样在讨论呢。
三皇子立马竖起了耳朵,这些商贾还真有办法,连工匠院大匠的话语都能套出来。
“你们看看,这些街道两旁的店铺,有大有小,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旺铺在何处?”
“嘿,吴老弟,你这有点欺负老实人了哈!谁不知道,你吴三眼,看铺子像是有三只眼一样,这街道格局,进出人流都有标志,哪个是旺铺你能看不出来?”
“哈哈哈哈,谬赞了,都是同行谬赞!”
“说说吧,看上了那个店铺?让我们也开开眼界。”
那吴姓商贾闭嘴了,想要套话,想太多。
大家都是商人,谁还没有一两个判断旺铺的特殊办法?
“哎,就是不知道爵爷打算怎么处理这些商铺?还有这些房屋,你们来看,这里有庄园,还有宅子,也有类似这样的筒子楼。”
“嘿嘿,爵爷的想法,咱们如何能猜出?”
“新城是商贸中心,毋庸置疑,这些店铺最终都是要出售的。”
“这一点倒是没错,朝廷已经成立了第一建筑公司,从工匠院独立出来,总部都建好了,日后新城的建设,全都落在第一建筑公司身上。”
“有消息吗?”
“很少,都说在等爵爷的决断。”
“也不知道第一建筑公司是否会上市,听说户部的国债快要弄好了,明年开朝就会第一时间公布。”
------
“锡山表哥,可有听出什么端倪?”
“这些商贾对新城的房子很感兴趣,还有店铺,看得出来他们都很想购入。”
三皇子点头,难道赵叔的想法是这个?
可是,店铺、房屋没有建好,怎么出售?
没钱又如何建造,真的让建筑公司往里面搭钱。
或者说,让大渊皇家银行贷款给建筑公司?
“殿下,也许这些商贾愿意提前花钱。”王锡山堂堂进士,虽然不擅长理财,但是他聪明啊。
他可是通过了科举的进士啊,智商绝对没问题。
从这些商贾的言谈之中,便能听出来,这些商贾是真的对这个新城的店铺感兴趣。
让他们花点钱,提前购入这些店铺、房屋,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建筑集团就能拿着这些钱财开工。
实在是不够的,找皇家银行贷款就是。
爵爷当初不是说了吗,建造商贸中心,皇家银行愿意贷款。
“是了,应该就是如此,赵叔的意思,拿这些人的钱财,先把店铺、房屋建造起来,再交割房产。”
“这其中,不知道建筑公司能赚取多少,毕竟只是一个出样,这些商贾又愿意出多少银钱呢?”
“是啊,这才是症结所在。”
------
赵清虎笑着点了点头,两个孩子都不傻,还看到了其中关键。
“第一批出售的,只有二十间店铺。”
“啊?”
三皇子有点懵,第一批只出售二十间店铺?
那能得到多少银钱,二十间店铺,按照京城的价格,最多也就是数万两银子而已。
对于建造一座新城来说,怕是杯水车薪。
“放心吧,二十间旺铺,拿下三五百万两银子不是问题,有了这笔钱,新城的框架就能搭建起来,等交易中心等搬迁入住后,才是真正的启动。”
房地产一旦发展起来,第一建筑集团,绝对是大量收钱。
到时候,怕是每日的进账都十分恐怖。
要多找几个擅长打算盘的账房,否则算钱都算不过来。
“三五百万?”
三皇子震惊,二十间店铺,三五百万,也就是说,一间店铺要卖二十多万两?
好家伙,那些商贾也不是蠢货啊,这么贵,谁会当傻子啊?
“不信?”
三皇子老实摇头,“赵叔,太贵了啊!”
“这还贵?你们小瞧了咱们大渊皇朝的有钱人,这些家伙,数百万两拿不出来,但是几十万两绝对没问题,这些地主老财家,都是挖地窖藏银子的!”
别人不知道,他赵清虎能不知道?
京城之内,存款超过两百万两的富户不在少数。
这还是账面上的,没拿出来,藏在地窖里面的金银,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随着安南、辽东战事结束,流入大渊皇朝的金银财富更多。
马上,来自海外的银钱,又会大量流入。
虽说,大部分钱财是流入皇家,但是,这一次跟着出海的商贾也不少。
皇帝也没有独占利润,还分润了一些给军中勋贵。
这些家伙有钱了,也是要花钱的,新城购房,就是赵清虎给他们新的高消费。
宏丰帝作为大渊皇朝最有钱的主,赵清虎在新城已经给他规划了皇室一条街。
到时候,这条街上所有店铺,全都卖给宏丰帝,从他的内库,掏出来几百万两白银,纳入建筑公司的账户,让建筑公司去推动更多的房地产项目。
“等着吧,年后还精彩着呢。”
商贸中心,可不仅仅是一座新城,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商贸特区,是有政策扶持的。
年后就会把商贸城的规章制度公布。
商人们对利益最是敏感,到时候,这些店铺才是真正的值钱。
如今,不过是赵清虎在交易中心预热,吊着他们罢了。
“赵叔,干嘛要等年后啊,过年还有半个月呢。”三皇子着急啊。
答案揭开了一半,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百爪挠心啊。
“商贸中心是有政策支持的。”赵清虎没忍住,还是给出了答案。
“增加商税,这不是扼制商贸吗?是什么好政策不成?”三皇子下意识就来了一句。
赵清虎扶额,增加商税,能增加多少,最多就是五成,这还是针对那些超级商贾,每年营收超五百万两的。
如此商贾,整个大渊皇朝,目前只有两家,其一就是煤炭商会,其二是雪花盐业。
一旦定下了如巨额商税,那户部手中的股权分配权力就会收回。
交了一半的商税,还想要分配剩下的利润,赵清虎答应,宏丰帝也不会答应。
逼急了,他能把好用的陆帧给丢掉。
五成,还是赵清虎给国库争取的。
虽说,在这皇权社会,把钱财放进内库,比放进国库好用,可谁能知道,宏丰帝之后,接下来的后继之君是个啥德行?
皇帝花内库的银子,总比花国库的银子轻松很多。
国库至少还有文官系统守护。
内库的管事是太监,是皇家的家奴,皇帝一句话,就能把内库清空,还没人敢说什么。
正因如此,宏丰帝才答应让步,给了国库如此高阶的税赋。
再看大渊皇朝上下,也就是曾经的江南盐业,每年的营收能超过五百万两。
现如今,江南盐业已经是过眼云烟,被雪花盐业打的七零八落,彻底落败。
大渊皇家银行,今年的纯利润,也才一百八十多万两,这还是大量放贷款给下面的私人银行的结果。
银行借贷业务,目前,还没有类似房地产商这种大冤种,所以皇家银行赚取的不多。
好在今年皇家银行的利润是不多,否则,宏丰帝咬牙也不可能同意商税最高等级的。
大渊皇家银行,赵清虎并不想它的纯利润太多。
毕竟,皇家银行的唯一股东就是宏丰帝,就算他驾崩了,日后也是传承给下一任帝王的。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皇家银行,连存款业务都甩出去,再组织一家,类似农业银行的存在来接管这海量存款。
而大渊皇家银行,就充当中央银行,主持纸币发行,维持汇率,管理金融,稳定经济,彻底成为朝廷行政部门。
对于这个,赵清虎估摸着,他干到死,都不可能达到这一点。
“增加商税不是关键,维持营商环境,朝廷出面作保,这才是关键。”
商贸往来,最为难得的,所有商贾的隐形追求,那就是市场信任度。
商人们之间,想要建立信任,那是十分困难的。
唯有朝廷出面,将这部分责任承接下来,能让商贸井喷式增长。
聪明人自然能看到其中利益,至于蠢笨的,那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三皇子一听一个不吱声,他不懂啊,他又没经商过,不知道这里面的关键所在。
“多看看,多钻研钻研,日后自会明白。”
靠脑袋想象,脑细胞死完了,也不可能有所得。
赵清虎告诫了一句,这种事情,唯有掺和进去,才有可能认识到其中关键点。
“那中午吃什么啊赵叔?”
赵清虎差点没一口茶水喷出来,你这思想跳跃是真的快啊。
“中午牛肉火锅。”
辽东送来京城的牛羊堆积成山,活的不多,冰封冷冻的倒是不少。
京城内,不管是牛肉还是羊肉,反正价格是一降再降,比猪肉还不如。
以往,牛肉、羊肉可比猪肉要贵多了。
牛肉倒也罢了,反正大渊皇朝内,不能轻易杀牛,否则要重罚。
今年冬天,养羊的农户可亏大发了,血本无归啊。
家里的羊都不敢杀了,要想尽办法继续养着,否则杀一头亏一头。
王锡山撇了撇嘴,最近吃牛肉都吃腻了。
太便宜了,听说北王在辽东还建造了一个牛肉罐头厂。
都办厂了,还有大量牛羊肉流入京城,草原上的牛羊,莫非被北王劫掠一空了?
今年连续两次大胜,京城外情况不明,可京城内的的确确是普天同庆的盛景。
皇帝从内库内先后拿出了不少银钱,在京城举办了不少活动。
而勋贵大臣,富户地主,也是有样学样。
听说就是相国寺,还有城外的三清观,和尚道士都弄了不少活动,赚了不少香火钱,也免费发了粮食。
------
西城,京城内,三教九流聚集之地,也是京城内最为贫瘠的一片区域。
这里不仅有正常的住宅区域,还有一大片棚户区。
住在这里的,都是在京城没有产业的,最低端的人。
孤寡倒是不多见,自从妇女救助会出现后,京城内的慈济院管理就严谨多了,一些乞儿、孤寡,都被送去了慈济院。
张老三一家,就是棚户区成员。
一家老小,上面有祖母一人,中间是夫妇二人,下面还有五个儿女。
虽说是在棚户区,可张老三夫妇是真的能生。
今日,一家老小围在了煤炉旁边。
说起来,他们家不算穷。
张老三虽然只是个力夫,日常在城内干一些零工,勉强能养活家里人,不至于饿死。
可自从妇女救助会成立后,慈济院重整,张老三的媳妇去应聘,入了一家慈济院,成了一个厨娘,每月都有工钱。
虽然只有三百文,但是,至少是一笔稳定收入,三百文钱可以买上三百斤粗粮。
有了这笔收入,他们家日子好过了不少。
今年的日子,更是好过了不少。
自从安南大捷后,京城内,四处都有富贵人家免费发放粮食。
不是粗粮,而是大米白面,都是精细粮食。
只要是听说有发米发面的,张老三就会带着一家人去。
一人半斤,或是一人一斤,他们家都能领不少。
就是去免费领米狼,不能穿的太好,必须是破衣烂衫,否则容易遭人白眼。
寒冬腊月的,把他们一家老小冻的够呛。
“都拿出来。”
围在煤炉旁,张老三暖了暖手脚,这才激动开口。
几个孩子,还有他的老母亲,连忙从怀里面,把各自领到的粮食拿了出来。
白花花的大米,还有那白面,看得人眼热。
“儿啊,快上秤!”
老母亲脸颊冻的通红,却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今天他们到底领了多少。
“咱们去了三处,路上我都数了,大米应该有十斤半,白面有七斤。”
“好啊,这些都是精细粮食,能换不少粗粮。”
“爹,还有这个。”
大儿子从怀里面掏出来一块腊肉,看上去有半斤,好大一块,上面雪白的肥膘,看得人哈喇子都淌了下来。
“嘶---”
几个娃娃忍不住,吸了吸口水,一个个眼睛像是长了钉子一样,黏在了那腊肉上。
他们家,一年到头,都吃不到一片肉的。
前几次,也有好心的公子小姐,在派米派肉的时候,看他们一家老小可怜,给了一些,全都被他老爹拿出去,换成粗粮了。
吃饱了很舒服,但是,听隔壁的二狗子说,那肉的味道,能香掉牙齿。
“儿啊,这肉?”
老母亲心疼孙子孙女,想要留下一些腊肉,“咱们留下一半,不,就留下一两片,给孩子们擦擦嘴也好啊。”
张老三一愣,看了看自家老母亲,又看了看孩子,心中不是味道。
都怪自己身子骨不爽利,否则去房山挖煤,成为一名光荣的煤炭工人,一家老小也不愁吃穿,还能去房山煤镇。
他有几个老兄弟,就因为身子骨不错,去了房山煤矿,成了煤矿工人,一家老小都跟着去享福了。
不仅每个月有月钱,而且还有新房子住。
听说那房子都是煤场给他们建造的,用的是新的材料水泥,冬暖夏凉,不愁被风雪压塌,下雨天也不漏水。
再看自家,依旧窝在茅草窝棚里面。
今年日子好过了一些,茅草屋改善了不少,可毕竟还是漏风啊。
晚上若没有这个煤炉子,一家人都要冻死。
“娘,马上过年了,这些咱们都留下!”
“啊?”
老母亲有点懵,随即摇头反对,“不行的,换成粗粮,吃饱才好。”
“娘您放心,咱们家现在不缺粮食的。”
此时,门外有了动静。
“孩他爹,我回来了,快开门。”
“娘回来了!”几个孩子激动了,连忙去开门。
柴门打开,又有冷风灌了进来。
张氏身上利索,还有棉衣御寒,今日回来,大包小包带了不少东西。
“快,快进来!”张老三连忙接过包裹,把人让进了门,虽然只是茅草屋,可因为煤炉子的存在,比外面暖多了。
“怎么不烧炕啊,今天特别冷。”张氏道。
一个煤炉子取暖不够了,前两天们家的火炕也烧了起来。
婆母身体不好,年纪大了,她家汉子身子骨也弱,禁不起冻的。
“没事,白日还好,快来烤烤火。”张老三道。
张氏没有坚持,自家什么日子她知道,能节省一些无烟煤,就能多一些粮食。
“娘你看,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出去领的粮食,还有肉。”大女儿邀功。
见到桌上的粮食,张氏笑了。
“今天慈济院发了过年福利,我也有的。”
“孩他娘,慈济院的福利不是给里面的老弱吗,你也有?”
张氏点头,“是皇后娘娘的意思,我们这些慈济院员工,也有福利的。”
“娘娘仁德!”老妇人双手合十,给皇后娘娘祈福。
“娘,我闻到了肉味。”大儿子鼻子动了动,兴奋开口。
张氏笑了,“就你鼻子灵。”
包裹一个个打开,茅草屋内,响起了一阵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一次慈济院给的过年福利不少,一共有六个包裹。
其中,大米细面各自有十斤、腊肉两斤、烧鸡一只、棉花十斤、酱牛肉五斤。
“这是棉花?”
老妇人第一眼就看到了雪白的棉花,“是棉花,好白的棉花啊!”
“烧鸡,爹,娘,这是烧鸡,我在酒楼外远远看到过,这是烧鸡啊!好香啊!”大儿子激动了,恨不能扑上去咬一口。
张老三也是炸了,感觉自己脑袋嗡嗡的。
“这么多?”
张氏笑了,挺起了腰板。
“孩他爹,原本只有大米细面的。这三样是因为辽东大捷,妇女救助会接到了不少捐赠,我们的过年福利才有这么多。”
“好啊,太好了!”
十斤棉花,好大一个包裹,完全能做成棉衣,给孩子们保暖。
“爹,这是什么肉啊,好香啊!”
最小的娃娃,他们家的五儿子,盯着那酱牛肉,咬着手指头。
张老三仔细看了一眼,摇了摇头,他也不认识啊。
张氏笑了,“这是酱牛肉,北边草原不是缴获了许多牛羊吗,我听后厨的主厨说过,这是用大料香料酱卤出来的酱牛肉,是有钱人用来下酒的荤菜。”
“牛肉?”
倒吸了一口冷气,张老三没想到啊,有生之年,他还能看到牛肉。
还是酱卤好的,有钱人才能吃的酱牛肉。
张氏见当家的不动,孩子们则是眼热盯着那酱牛肉,笑了。
五斤酱牛肉,她在后厨已经切好了,用牛皮纸包裹着,一片一片的。
快速出手,先给婆母递上了一片,又给张老三嘴里面塞了一片,之后是五个孩子,一人一片。
“孩---他娘!”
张老三开口,想要拒绝,但是牙齿、舌头不听话,直接要咬了。
“孩他爹,吃吧,我都听主厨他们说过,这牛肉养人,能养身子。”
“儿啊,你吃!”
老母亲把手中的牛肉递给了自己儿子。
牛肉养身子,是肉就养身子。
“婆母,你吃,这里有六斤,足够咱们家吃一段时间。”
说着,张氏把张老三拉进了逼仄的里屋,从怀里面掏出了一个银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