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的葬礼过后,太子朱慈燃在太和殿登基,改元“崇祯”。登基大典当天,萧如薰站在新帝身侧,望着殿外跪拜的文武百官与各国使者,心中清楚——新帝年幼,大明的稳定,尤其是海疆的安危,此刻全压在他肩上。
崇祯帝握着萧如薰的手,轻声道:“王叔,父皇临终前说,大明的海疆离不开您。以后,南洋的事,您依旧全权做主,京城永远是您的后盾。”
萧如薰躬身领命,目光扫过殿内的英国、西班牙使者——他们眼神中的敬畏,不仅是对新帝的臣服,更是对大明海疆实力的认可。他知道,唯有守住南洋,守住远洋商路,才能让这份敬畏长久,让大明的稳定长久。
崇祯元年春,萧如薰返回巴达维亚。刚下战船,就见陈麟神色凝重地等候在码头:“大王,荷兰人联合葡萄牙,在印度西海岸集结了二十艘战船,想抢占咱们的棉纺厂和通商点!”
萧如薰眉头一挑——荷兰人屡败屡犯,这次还拉上葡萄牙,显然是想趁大明皇权交替之际作乱。他立刻下令:“传我命令,调‘镇海号’‘远洋号’等五艘主力战船,携带五十门佛郎机炮、两百具火箭筒,三日后出发,直抵印度西海岸!另外,让马六甲的守军加强戒备,防止荷兰人偷袭后路。”
三日后,水师船队如期启航。萧如薰站在“镇海号”甲板上,望着整齐排列的战船,对身边的郑云海说:“这次不仅要打败荷兰人,还要让他们彻底不敢再染指南洋!你率三艘战船绕到荷兰船队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我带主力战船正面进攻。”
郑云海领命而去。七日后,船队抵达印度西海岸,荷兰与葡萄牙的联合船队正停泊在港口外,准备次日进攻棉纺厂。萧如薰立刻下令:“火炮瞄准荷兰人的旗舰,火箭筒准备!”
随着一声令下,战船上的火炮同时轰鸣,铁弹呼啸着砸向荷兰旗舰。旗舰的船帆瞬间被点燃,海水顺着弹孔涌入船舱,荷兰人顿时乱作一团。郑云海率领的战船此时从后方包抄,火箭筒发射的火油箭精准命中葡萄牙战船,海面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激战两个时辰后,荷兰与葡萄牙的联合船队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小船狼狈逃窜。萧如薰让人将被俘的荷兰将领押到面前,冷冷道:“告诉你们的总督,再敢来南洋作乱,大明水师不仅会摧毁你们的战船,还会攻占荷兰在印度的所有据点!”
荷兰将领连连求饶,承诺永远退出南洋海域。萧如薰放走俘虏,随即派人接管荷兰在印度的通商点,将其改造成大明的远洋补给站——从此,印度西海岸彻底纳入大明海疆的掌控范围。
平定荷兰之乱后,萧如薰返回巴达维亚。刚进书房,宋应星就捧着新的火器图纸闯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王!我改进了‘水雷发射器’,现在能同时发射十枚水雷,射程还能远半里!另外,我还造出了‘蒸汽船’的模型,不用靠风力,就能航行,以后远洋贸易再也不用担心无风的天气了!”
萧如薰接过图纸,看着蒸汽船的设计——锅炉、活塞、螺旋桨的结构清晰明了,虽然还只是模型,但已足以改变未来的航海格局。他激动地说:“立刻组织工匠建造蒸汽船!先造一艘试验船,成功后再批量生产,以后大明的水师战船、商船,都换成蒸汽船!”
宋应星领命而去。张万邦这时走进来,递上一份通商报告:“大王,环球船队回来了!郑云海他们成功开辟了‘大明—欧洲—美洲—南洋’的环球航线,还带回了美洲的玉米、土豆种子,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甚至还有非洲的鸵鸟羽毛!”
萧如薰心中大喜,立刻让人召郑云海进府。郑云海风尘仆仆地赶来,递上一本厚厚的《环球见闻录》:“大王,我们在环球航行中,发现了三个新的岛屿,上面有丰富的铁矿和木材,还遇到了友好的部落,他们愿意与大明通商,用岛上的物产换咱们的丝绸和瓷器。”
萧如薰翻看《环球见闻录》,上面详细记录了航线、物产、部落习俗,甚至还有手绘的岛屿地图。他笑着说:“你立了大功!我会向皇上奏请,封你为‘环球航海总兵’,负责管理新发现的岛屿和环球航线。另外,让通商司立刻组织商队,跟着你的航线去新岛屿通商,同时派农学家去澳洲,试种玉米和土豆——这些作物耐旱,能大大提高澳洲的粮食产量。”
崇祯二年冬,巴达维亚的“蒸汽船造船厂”正式开工。宋应星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第一艘蒸汽船“致远号”在次年春天成功下水。试航当天,萧如薰亲自登上战船,看着蒸汽船不用借助风力,就能平稳航行,甚至比传统战船更快,心中满是自豪——大明的航海技术,已彻底领先世界。
与此同时,澳洲的玉米和土豆试种成功,亩产远超水稻和小麦。库鲁带着卡拉部落的青壮,在澳洲开垦了万亩农田,不仅解决了南洋的粮食问题,还能向大明本土出口。崇祯帝收到澳洲的粮食贡品后,特意下旨嘉奖萧如薰,将澳洲正式命名为“大明南澳省”,任命库鲁为南澳省副总管。
这年秋天,萧如薰接到京城的急信——后金皇太极病逝,其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再次率军攻打辽东,辽东守将袁崇焕请求南洋支援火器和水师。萧如薰立刻下令:“调五千支鸟铳、一百门佛郎机炮,由‘致远号’护送,十日之内抵达辽东!另外,派两百名火器工匠随行,教边军使用新火器,帮他们改进冶铁炉。”
十日後,蒸汽船“致远号”抵达辽东湾。袁崇焕见到不用风力就能航行的蒸汽船,又看到先进的火器,激动地说:“有了南洋的支援,后金再也不敢来犯!萧大人真是大明的救星!”
在南洋火器的支援下,辽东边军很快击退多尔衮的军队,收复了之前丢失的三座边城。崇祯帝收到捷报后,下旨将萧如薰的“天下海疆都总管”之职改为世袭,让萧氏子孙永远守护大明海疆。
崇祯五年,萧如薰已年过半百。这年春天,他带着家人,登上“致远号”,沿着环球航线巡视大明海疆——从巴达维亚到印度,再到欧洲、美洲,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商人、部落首领都纷纷前来拜见,献上最珍贵的贡品。
在美洲的银矿,宋应星建造的蒸汽采矿机正高效运转,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明;在欧洲的塞维利亚港,大明的丝绸、瓷器摆满了市集,英国、西班牙的商人争相与大明通商;在澳洲的南澳省,万亩农田里的玉米、土豆长势喜人,学堂里的孩子正用汉语背诵《论语》。
萧如薰站在“致远号”的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年轻时在福建抗击倭寇的日子,想起初到南洋时的艰难,想起天启帝的信任,想起崇祯帝的托付——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眼前的繁荣,化作了大明海疆的永固。
随行的儿子萧承泽问道:“父亲,您说咱们大明的海疆,会永远这么繁荣吗?”
萧如薰笑着点头,指向远方的海平面:“只要咱们守住海疆,继续开拓商路,善待各族百姓,大明的海疆就会永远繁荣。以后,这守护海疆的责任,就要交给你们年轻人了。记住,大明的海疆,不仅是一片海域,更是大明的尊严,是百姓的安宁。”
萧承泽郑重地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知道,父亲用一生守护的海疆,未来将由他和弟弟们继续守护,让大明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片海域,让大明的传奇永远流传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致远号”的甲板上,也洒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萧如薰望着远方的天空,嘴角扬起一抹微笑——他的使命已经完成,而大明的海疆,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