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轩的小偏殿里,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苏锦屏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个盛着面糊和墨点的小瓷碗。小翠也紧张地凑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一息……两息……三息……
碗里的面糊,依旧是白色的,那一点点被刮下来的墨迹,也依旧是黑色的,似乎……并没有发生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
“主子……” 小翠等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小声说,“好像……没什么变化啊?”
苏锦屏的眉头也微微蹙了起来。难道……是她想错了?或者……这土办法根本不管用?
她心里有些失望,但并没有立刻放弃。
“再等等看。” 她沉声说,“有些反应……可能比较慢。”
她又仔细地观察着碗里的面糊。光线不太好,她让小翠把油灯端近一些。
就着灯光,她几乎是把脸贴到了碗边。
这一次,她终于发现了一点点……不同寻常之处!
那原本纯黑色的墨点,在加入了醋之后,虽然整体颜色没有大的改变,但在墨点的边缘,似乎……泛起了一层极其细微的、淡淡的……蓝绿色?
这种蓝绿色非常非常浅,如果不是凑得这么近,用油灯仔细照着看,根本就发现不了!而且,它还被白色的面糊给稀释和掩盖了,更是难以察觉。
“有了!” 苏锦屏心里一喜,但脸上还是不动声色。
“主子,有什么了?” 小翠也赶紧凑过来看,但她看了半天,还是没看出什么名堂,“奴婢瞧着……还是一样啊?”
“你眼神不好。” 苏锦屏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有过多解释。她知道,这种细微的颜色变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分辨出来。
但这细微的蓝绿色,对她来说,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
正常的墨,主要成分是碳,碳在酸性条件下是稳定的,不应该发生颜色变化。而某些劣质的染料,或者一些含铜、含铁的矿物颜料(古代也常被用来仿制墨色),在遇到酸之后,确实可能会产生这种蓝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变化!
这说明……那块白棉布上的墨点,很可能不是出自真正的“江山如画”端砚!而是出自……一块用劣质材料仿制的赝品!
这个发现,让苏锦屏的心跳又快了几分!
但光凭这一点点细微的颜色变化,还不足以作为确凿的证据。她需要……更有力的证明!
怎么办?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着。
对比!对!她需要一个参照物!一个绝对真实的“江山如画”端砚的墨迹样本!
可是……那方真砚台,现在正在送往御书房的路上,她根本不可能拿到!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苏锦屏的目光,在屋里焦急地扫视着,试图寻找任何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忽然,她的目光落在了……小翠正在用来记账的一本旧册子上。册子旁边,还放着一小块已经用了一半的……墨锭?
苏锦屏眼睛一亮!
她想起来了!她之前为了练习书法(也是为了维持“才女”人设),曾经让小翠去内务府领过一些笔墨纸砚。虽然领到的都是些最普通、最廉价的货色,但那墨锭……也是用松烟或者桐油烟制成的,主要成分也是碳!
如果……她用这块普通的墨锭,在同样的白棉布上,用同样的方法(蘸水研磨),留下一个墨迹,然后再用同样的醋去测试……
如果这块普通墨锭的墨迹,在遇到醋之后,没有任何颜色变化,或者变化与那个“可疑”墨点完全不同……那不就能反过来证明,那个“可疑”墨点,确实有问题吗?!
虽然这只是间接证据,但至少能增加她判断的准确性!
“小翠!快!把你记账用的那块墨锭拿过来!还有……再找一块干净的白棉布!” 苏锦屏立刻吩咐道。
小翠虽然不明白主子要做什么,但还是赶紧照办。
很快,苏锦屏就在新的白棉布上,用那块普通的墨锭,也留下了一个大小相近的墨迹。
然后,她用同样的步骤,刮下一点点墨迹,放进新的面糊里,再滴上几滴醋。
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看着碗里的变化。
奇迹……并没有发生。
碗里的墨迹,依旧是纯粹的黑色,边缘也没有出现任何蓝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变化!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白色的面糊里,泾渭分明。
“没……没变色!” 小翠惊讶地叫道。
苏锦屏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虽然这只是个极其简陋的“对比实验”,但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那个从“江山如画”端砚(或者说,疑似赝品)上蹭下来的墨迹,在遇到酸之后,发生了细微的颜色变化!而这块普通的、成分纯正的墨锭,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方所谓的“江山如画”端砚,用的墨料……有问题!它很可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端砚所应该有的墨色!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一块能正常使用的砚台!
苏锦屏感觉自己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但她也知道,光凭这个“土法”实验的结果,还不足以作为呈堂证供。她还需要……更直接、更有力的证据!
而且,她必须想办法,在皇上发现砚台有问题之前,把这个“雷”给排掉!否则,一旦皇上用了那方假砚台,龙颜大怒,她这个负责查验封装的贵人,第一个就要倒霉!
时间,非常紧迫!
“小翠,” 苏锦屏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不能再等了!”
“主子,您……您想怎么做?” 小翠紧张地问。
苏锦屏没有直接回答。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的天空,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
她现在手里掌握的“证据”有:
那块沾着“可疑”墨点的白棉布。
她刚刚做的这个“对比实验”的结果(虽然过程简陋,但结论清晰)。
她之前设计的、带有暗记的“特制封条”和蜡封(这个是证明封装时砚台“完好”的关键)。
最重要的一点——她知道,皇上很快就要用到那方砚台了!一旦皇上用了,发现了问题,那她的罪名就坐实了!
所以,她必须抢在皇上用砚台之前,把这件事……以一种最恰当、最能保护自己、又能将计就计地把火烧向幕后黑手的方式,给“捅”出去!
怎么捅?
直接跑去御书房,跟皇上说“您那砚台是假的”?不行!她一个小小的贵人,凭什么质疑御用之物?这不是找死吗?而且,万一那砚台……只是墨色有点问题,但本身材质没问题呢?她岂不是弄巧成拙?
去找皇后或者崔嬷嬷?她们会相信她吗?她们会不会觉得是她自己办事不利,想推卸责任?毕竟,东西是经过她手查验封装的!
苏锦屏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个装着“可疑”墨点和面糊的小瓷碗上。
对了!这个“土法”实验,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引子!一个能引起别人怀疑、并促使他们去“主动”查验砚台真伪的引子!
她需要一个……能接触到御书房,又能把这个“引子”巧妙地传递出去的人!
这个人,既不能是她自己,也不能是小翠,否则目的太明显。
这个人,最好是……一个看起来“无辜”的、但又能“恰好”发现“问题”的……第三方!
苏锦屏的脑海里,闪过几个名字……
小林子?小禄子?他们是内务府的人,去御书房送东西是常事。但是,让他们去“发现”这个问题,会不会太刻意了?容易被人怀疑是她指使的。
还有谁呢?
忽然,苏锦屏的眼睛一亮!她想到了一个人!
一个绝对“无辜”,绝对“正直”,而且……绝对有能力,也有动机去查验砚台真伪的人!
这个人,就是——御书房里负责伺候笔墨的、一个年过半百、一丝不苟的老太监,王守忠,王公公!
这位王公公,在宫里待了一辈子,伺候过两代帝王研墨理笔,对文房四宝的鉴赏能力,可以说是宫里数一数二的!而且,他为人最是古板正直,眼里不揉沙子,最恨的就是以次充好、欺瞒君上的事情!皇上对他也颇为敬重和信任。
如果……能让王公公,“不小心”发现那方端砚的墨色有点“不对劲”,以他的性子,肯定会追查到底!
到时候,就算查不出是谁在背后搞鬼,至少也能证明,问题不是出在她苏锦屏封装之后!
可是,怎么才能让王公公“不小心”发现呢?
苏锦屏看着碗里那点带着淡淡蓝绿色的面糊,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容。
她有办法了。
她要用这碗“变了色”的面糊,去钓王守忠这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