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里的肉炖好了盛出来放在灶边保温,锅里放一点猪油,油热放葱花炝锅,加入切好的海带丝,加入提前温好的热水,烧开后滚上一刻钟加入打好的豆腐块,加入少量的盐,滚上一滚,这汤就好了。
接下来炒的是醋溜白菜,这些家常菜何氏做起来是得心应手,锅里放入猪油,油热下入些许蒜片,爆香后加入切好的白菜,快速翻炒,略软加入调好的秋油(酱油)醋和少许白糖调制的料汁,一道醋溜白菜就好了。
“这要是放点辣椒和蚝油更香。”接过何氏盛出来的菜往堂屋走,王小茉心里突然间就冒出来这个想法。
然后有点疑惑“这辣椒和蚝油是什么?”最近经常有奇怪的想法冒出来,家里都在忙盖房子的事,小茉想着不给大家添麻烦,还没有跟爹娘说这件事。
“小茉,你去叫你爷和你爹他们吃饭。”何氏炒着豆芽,王小莉在看着火,村里的男女都是五六岁就跟着父母学着家里家外的活计,女孩子烧火做饭都是要学的,做的好吃赖吃都得学,所以别看王小莉才八岁,烧火烧的很是稳妥。
“好嘞,娘”把菜放在放好的桌子上,王小茉小跑着去新宅子那边喊人。
“爷,娘叫大家回去吃饭。”王小茉看到王老头喊了一句。
王老头是负责帮着铲些拌好的泥浆,这活轻松些,不让老爷子干活老爷子不干,只能想办法让他干些轻松的,顺便看着东西。
“赵师傅,咱们回去吃饭吧。”王老爷子看他们这边的活差不多的就喊着人准备停工回去吃饭。
一行人回到老宅,菜都做好了,因为人多分了两桌,菜码都比较大,除了肉是一盘子,其他的都是用盆上的,吃着热乎的饭菜,在来一碗汤,一上午的疲劳都轻多了。
忙忙碌碌八天,到了上梁的日子,一大早散了糖揭了红布,象征着红红火火,这几间房梁陆续上好,屋顶也盖好了,这房子就算是盖好了。
只见四四方方的宅基地上,三间正房两间耳房,都是青砖建的,屋内明亮宽敞,还不算建完,十几年前朝廷发了关于炕的建造公文,贴了图纸在官府公告栏,所以这边还要建炕,但是这个自家就会,所以就不麻烦外人了,能省下些工钱。
之前说到哥几个一起办乔迁酒,也是有这个原因,要等都建完房一起把炕盘上,在烧个两天,就可以算日子办酒了。
王老大在盘炕上有些天赋,盘出的炕不漏烟,暖的快,用的时间也长,所以村里人都爱找他,盘一个炕半天功夫,走的时候一般主家给拿一条肉,中午管一顿饭。
自家人没那么多规矩,趁着王老四的房子盖好了,盘炕的材料也到位了,兄弟几个趁着夜色用一天功夫把炕盘完了,阴干上两天,在烧一烧,这房子才算建完。
这几天何氏带着家里几个孩子给新房打扫,扫扫灰尘,把老宅的东西陆陆续续搬过来,只等炕好了搬了铺盖卷,办了酒,这算是完事儿。
转眼日子就到了办酒的日子,一家子已经收拾妥当,只见那东屋里炕上铺的是新编的草帘,又铺了一层竹席,地上是老宅搬过来的柜子,还有何氏的陪嫁箱子,梳妆台,再是堂屋放了一张八仙桌和几张凳子,这是决定盖房子后,跟木匠定的,刷的红漆,亮堂堂的很是喜庆,耗费了八钱银子。
前几天搬家的几兄弟都通知了舅家和岳父家,还有村里的族亲和亲近的人家,大王村搬迁是不写礼的,各家送点新家用的上的物件并带一些食材做添菜,当然要是想给一些燎锅底钱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都不声张,本朝不主张铺张浪费。
“姥姥姥爷来了。”王小茉王小莉站在新宅子门口,远远看见何姥爷和何姥姥赶着牛车过来。“茉姐姐,莉姐姐”“小铁牛。”两姐妹很是惊喜,小铁牛是小舅舅家的孩子大名何文轩,取了个小名叫铁牛盼望着孩子能健健康康长大,是目前何家最小的孩子。
“我们小茉小莉又俊了,秋收也长高了。”何姥姥拽着小茉小莉的手,搂着大外孙夸道。
“爹娘大兄大嫂二兄快进屋看看。”何氏有两个兄长,她是最小的妹妹。何氏听见孩子动静,就跟王老四一起出来等着,眼见着爹娘兄长过来,就赶紧上前。
“大哥二哥,你进屋我来牵牛”王老四赶紧接过赶牛的活计,见车上大大小小箩筐好几个。
“明河,这前边几个框是给你们新家填的物件和给我大外孙外孙女的吃食,后边两个框是给你兄弟家的,这两斤红糖,一封肉是给你爹娘的。”何姥爷是个壮实的大高个,声音洪亮,是个掮客,主要是帮人相看牲口,和山里的山货牵线搭桥,十里八乡认识的人极多,是个敞亮人。
何家之前没地,全靠着何姥爷给人牵线搭桥讨生活,养大了几个孩子,等孩子大了才慢慢攒下家底,置地盖房,何氏没出门前何家生活一般,现如今也算是富户,不愁吃穿,何姥爷何姥姥心疼闺女没在家过上好日子,这次来带了不少东西。
“爹,您这是干啥,来就来,还带这些东西。”何氏看着东西再看看爹娘,心里感慨爹娘疼爱。
“这也不是给你,还有我大外孙大外孙女的,我看看你们新房还得过去看看亲家。”何姥爷看何家兄弟帮着把东西抬进屋,进了堂屋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