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贾建设坐在外屋打开信读了起来。
信中提到老爷子将带着小机灵归来,同行的还有于莉。
显然,香江那边已选定于莉为接替人选。
这是合理的安排,前文提及小机灵将来要继承事业,此次归队应是去往部队,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
于莉作为小机灵的母亲,虽知此举对孩子有利,却仍难舍亲情,希望能趁此机会多陪伴孩子。
“嘿嘿,总算要结束僧侣般的生活了。”贾建设露出一抹狡黠笑容,低声自语。
他回国已有五个月,这段时间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如今,他终于可以摆脱那种“有力无处使”的窘境!
这个消息,无疑是近期让他最为开心的事情。
信上提到他们后天就要回来了,他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期待。
第二天,贾建设便前往刘庄村,将老爷子即将归来的消息告知洛军等三位老爷子的老部下。
得知老首长即将返回,他们欣喜若狂。
多亏了老爷子和贾建设,他们才能在刘庄村平静地生活至今。
每每提起往事,他们无不感慨万千,许多人在这几年已相继离世。
尽管他们在农村的日子略显清贫,但靠着贾建设早年留下的积蓄,以及刘树根一家的关照,多年来他们至少从未挨饿。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娶到了妻子,近期还传来喜讯,他们的工作可能得以恢复。
在这个特殊时刻,老首长归来无疑让他们更加欢欣鼓舞。
最终,三人各自赠送了一些山珍野味给贾建设,作为答谢后才分别离开。
除了分享这个好消息,贾建设还打算探望刘树根一家,带些年货过去。
过去几年,都是何雨柱负责这项任务,这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多年相处下来,贾建设与刘树根一家的关系早已超越普通的友情,更像是亲情般深厚,其中并无利益纠葛。
然而,刘树根父子内心依旧对贾建设充满感激。
若非他的帮助,他们家庭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建设,刘谦在城里有没有惹麻烦?”
“要是他不听话,你就别顾忌,直接教训他。”
刘树根嘴上这样说,但心中却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
通常情况下,最小的孩子总是最受宠爱,而刘谦又是刘树根晚年的唯一孩子,自然被百般呵护。
“树根叔,请您放心。”
“刘谦现在每天跟着柱子哥学习厨艺,哪有机会惹事!”
“我前几天刚去食堂看过,他学得不错,再积累几年,当个普通餐馆的大厨不成问题。”
贾建设所言并非虚言,刘谦的确具备出色的厨艺天赋。
同样拜师习厨,他比刘海华进步快得多。
“这样就好,真的很好!”刘树根听后放下心来。
他知道贾建设为人正直,绝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看来小儿子确实在何雨柱那里用心学艺。
如此一来,他对刘谦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多信心。
毕竟即使在灾年,也不会饿死厨师,更何况何雨柱是远近闻名的大厨。
这对小儿子来说也是一种福分。
---
“恢复高考了,大家看,是真的要恢复高考了。”
贾浩云刚到单位,就听见有人高声宣布。
恢复高考?贾建设顺着声音走向办公室。
原来这消息是从办公室传来。
“周作象,你刚才说恢复高考?”贾建设疑惑地问。
“厂长好!没错,是要恢复高考了。
您看,报纸上都写着呢,真是太好了。”周作象见到贾建设,先问好,随后指着报纸上的内容说道。
“给我看看。”贾建设迅速接过报纸仔细阅读。
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他也大声念出报纸内容:
“太好了!我们家孩子也能参加。”
“可是只剩一个月时间准备了,太仓促了吧。”
“可不是嘛,早几年我也能考呢。”
“现在也不晚!”
“别开玩笑了,我都一把年纪了,孙子都能打酱油了。”
“有孩子又怎样,一样能报名。”
“要不我去试试?”
在众人讨论中,贾建设悄然退至一旁。
他决定先去食堂,顺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何雨柱。
主要他觉得何诗雨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继续深造学习,总比早早踏入社会要好。
当然,这还得看这些年来她是否坚持复习课本。
不然即便去考,也可能只是走过场。
但只要真心想读书,即使这次落榜,明年还有机会!
贾建设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记忆里高考恢复是在七七年下半年,可如今已到七六年,难道这是平行世界?或者自己记错了?其实,他记错的可能性很大。
当年上学时,课本上关于此事只写了日期和意义,他并无太多感触,因此这段记忆很模糊。
\"柱子哥,快来,告诉你个好消息。”
\"建设,什么好事啊?\"
见贾建设来,何雨柱放下茶杯起身问。
\"高考恢复了,再过一个多月就能考试了。” 贾建设掏出一张报纸。
\"高考?这事跟咱们有啥关系?你该不会想去考吧?\" 何雨柱惊讶地问。
实在想不出这事儿和他们有何关联。
说实话,他小学毕业,对高考恢复毫无感觉。
\"你就别开玩笑了,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去高考?\" 贾建设哭笑不得地说。
\"那你跑来找我说这个干啥?\" 何雨柱疑惑地问。
\"我想问问诗雨愿不愿意回校读书。”
\"她年纪还小,家里条件也不错,没必要急着工作。
不如让她多学些知识。”
贾建设直截了当地说出想法。
\"对呀,我怎么把诗雨忘了。”
\"让我看看报纸。”
听完贾建设的话,何雨柱一拍大腿。
女儿响应号召去农村后,虽尝尽艰苦,却始终没放弃学习,盼着恢复高考能重回校园。
何雨柱不同于其他人,不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
他最爱的女儿正是何诗雨,从小最亲近他。
若不是为了帮何诗雨找个好工作,他也不会如此焦虑。
“哈哈,真要考试了,这下那丫头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
何雨柱看着报纸上的高考消息,满心欢喜地说道。
这一天,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
特别是那些曾怀抱梦想、准备扎根农村的年轻人,这是他们回到城市的唯一希望。
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有人笑,有人哭,还有人懊悔不已,甚至捶胸顿足。
在偏僻的乡村,他们的处境尤为复杂。
那些开怀大笑的,自然是这些年坚持学习的人。
他们为争取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欢欣鼓舞。
那些懊悔的人则不必多言,
多年来从事体力劳动,早已将知识遗忘殆尽。
此刻突然要求他们重新拿起书本,很多字甚至已认不全了。
甚至有些人连找到书本都是一种奢望!
有些人索性放弃了,十几年间,他们早已深深融入农村生活,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
许多影视剧常把这类情节演绎得淋漓尽致:
比如考上大学后抛弃家人的桥段,或是千里寻亲的故事。
当然也有忠诚相伴的情节。
不过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那些戏剧化的电视剧。
“爸爸,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
晚饭时分,何诗雨看着报纸兴奋地说道。
“瞧你高兴的!”
“我告诉你,既然决定参加这次高考,接下来的一个月要好好复习。
“有什么不懂的先记下来,等我下班回来教你。
“要么不考,要考就一定要考上,明白吗?”
马敏曾经是教师,自然没有那种陈旧的“女孩子不必读书”观念。
她认为越聪明的女孩越需要多读书,这样才能避免过早踏入社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不得不说,马敏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称她为新时代女性毫不为过。
何诗雨对这次高考充满信心。
何诗雨的母亲马敏不仅是师范大学毕业生,还曾是一名教师,这无疑为她提供了显着的优势。
即便如今不再从教,教授初中知识对她而言也毫无压力。
“知道了妈妈,您放心吧,这次高考我一定会成功。”何诗雨语气坚定地说道。
“诗雨,有信心是好事,但切勿自负,明白吗?”马敏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很多人因自负和疏忽而失败,我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贾建设注意到何诗雨的过度自信,严肃地说:“这话没错,考试时务必细心。”
何雨柱也附和道:“对,孩子,别掉以轻心。”
经过思考,何诗雨意识到自己的确有些过于自信,随即认真点头表示理解。
这时,石头稚嫩的声音响起:“什么是高考呀?它好玩吗?我也想去。”
此言一出,屋内众人不禁莞尔。
高考当日,场面极为壮观,甚至有些考生年龄偏大。
“爸,说实话,我觉得您这样的气质很适合当大学生。”何诗雨打趣道。
“你这丫头,是在调侃我吧?”何雨柱摸了摸自己成熟的脸庞,半信半疑。
若贾建设在场,看到这一幕,恐怕会忍俊不禁。
“去,你这孩子,连你爸的玩笑都开。”
马敏本想如往常般教训她,但想到女儿即将考试,便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