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云层,江浅已经站在指挥中心的巨型屏幕前,目光如炬地审视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将不同时空的地图层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战略蓝图。
“小李,联系1913年的实验室,确认他们最新的能量屏蔽装置研发进度。”她转头对身后的年轻助手说道。年轻的研究员立即拿起老式电话听筒,拨号后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说:“这里是未来科技研究院,请接驳至1913年分部……”片刻沉默后,他兴奋地回应:“他们已经完成了原型机的测试,效果超出预期!”
与此同时,另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一台奇特的设备——外观像是老式打字机与现代平板电脑的结合体。这是专门用于跨时空通讯的工具。随着键盘敲击声响起,一串摩尔斯电码转化为清晰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1938年物资调度中心报告,首批应急物资已装车完毕,随时待命出发。”
江浅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转向视频通话界面:“宋队长,你们那边的情况如何?”画面切换至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后方,抗日志士宋栖凰坚毅的脸庞出现在众人面前:“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士气高昂,只等您的指令下达。”他身后隐约可见堆积如山的木箱和整装待发的车队。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江浅决定亲自前往各个时空进行协调。她穿上特制的防护服,踏入时光传送舱。当舱门关闭的瞬间,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心脏跳动的声音清晰可闻。一阵眩晕过后,她已站在1913年的实验室中央。
这里的科学家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夹鼻眼镜,正专注地研究着各种精密仪器。见到江浅到来,领头的白发教授连忙迎上前:“江博士,欢迎您莅临指导。”他带领她参观最新成果——一台能够产生局部反重力场的设备。启动开关后,桌上的小球果然悬浮在空中缓缓旋转,仿佛置身于无重力环境之中。
“这项技术对我们稳定时空结构至关重要。”江浅认真观察着实验现象,脑海中迅速构思应用场景,“请尽快量产并运送到指定地点。”离开前她还留下了一些改进建议,让科学家们眼前一亮。
下一站是1938年的临时指挥部。简陋的帐篷内摆放着粗糙绘制的军事地图,几位军官围坐在煤油灯旁讨论战术部署。看到江浅突然出现,他们都惊讶地站了起来。她简要介绍了当前形势及整体战略构想后,着重强调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这些粮食、药品和武器将是支撑我们度过难关的关键。”
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兵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首长!就算拼上这条老命也要把任务完成!”在他的组织下,一支由农民、学生和工人组成的运输队很快组建起来。他们赶着马车穿越崎岖山路,将宝贵的物资送往前线各个据点。沿途遇到敌机扫射时,大家巧妙利用地形掩护,成功避开了多次危险。
最后一站来到1967年的工业基地。这里的厂房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忙碌着。江浅找到厂长说明来意后,对方爽快答应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正好有几台新研制的大型起重机闲置不用,正好派上用场!”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开始改造设备以适应特殊环境下的操作需求。
回到现代后,江浅立即召开总结会议。大屏幕上同步展示着三个时空的画面:1913年的科学家正在调试最后一批反重力发生器;1938年的运输队顺利抵达目的地卸载货物;1967年的工程师们则忙着组装重型机械。她对着麦克风宣布:“从现在起,所有资源统一纳入应急响应体系!”
随着命令下达,整个系统高效运转起来。在关键时刻,1913年的科技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在关键节点布置的能量屏障有效遏制了时空裂缝的扩张趋势;1938年送来的紧缺药品挽救了许多伤员的生命;而1967年的机械设备则大大加快了防御工事的建设速度。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次突如其来的时空风暴导致通讯中断,各小组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江浅临危不乱,迅速启动备用方案:通过信鸽传递书面指令;利用灯光信号进行夜间联络;甚至派出精锐小队携带原始指南针徒步穿越混乱区域传递重要信息。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都得到了极致发挥。1913年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开发出便携式稳定器;1938年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保护平民撤离;1967年的工人们创造性地利用现有材料搭建临时避难所……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危机解除后的庆功宴上,江浅举杯致辞:“今天的胜利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人!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的脸,无论是满脸皱纹的老科学家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散会后,江浅独自来到屋顶露台仰望星空。夜风吹拂着她略显疲惫的脸庞,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漫长旅程中的一个小小里程碑而已。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等待着人类去探索;还有更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但她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江浅整理好衣装走进办公室,桌上摆着来自不同时空的感谢信和纪念品。她微笑着拿起笔开始回复信件,笔尖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