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声在指挥中心回荡后,走廊的灯微微颤了一下。林晚站在会议室门外,手指搭在门把上,没有立刻推开。她听见里面传来压低的交谈,语气里带着疲惫和迟疑。苏悦的声音清晰些,正在解释什么,但回应她的是一阵沉默。
她闭了闭眼,指尖轻点太阳穴。痛感还在,像一根细线从脑后拉扯着神经。但她知道,现在不能退。三支小队刚撤回来,伤员正在处理,设备损毁清单还在滚动更新。真正的压力不是损失,而是人心开始动摇。
门开时,所有声音都停了。
林晚走进去,目光扫过每一张脸。有人低头看记录板,有人握紧了水杯,还有人盯着墙角的战术屏,仿佛那上面还能跳出新的答案。她没说话,径直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三段事故影像,依次播放。
北郊塌陷的画面跳出来时,有人吸了口气。东岸水下黑影掠过镜头的瞬间,一名技术员不自觉地往后靠了靠。西南山地岩壁崩塌的慢放片段结束,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安静。
林晚关掉投影。
“你们看到的是危险。”她开口,声音不高,却稳得像铁轨接缝,“我看到的是规律。”
众人抬头。
“三起事件,发生在同一分钟内,误差不超过七秒。”她走到屏幕前,用笔圈出时间标记,“地面切割、生物驱使、定向崩塌——手段不同,但背后是同一套逻辑。它们不是意外,是测试,也是警告。”
她顿了顿,看着那些依旧困惑的眼睛:“他们不想让我们死,至少现在不想。他们想让我们停下,想让我们相信这些是自然灾变,是运气不好,是云都注定无法重建。”
苏悦轻轻点头,顺势打开数据面板,将三地电磁波动曲线并列展示:“每次事件前,都有短暂的高频脉冲,频率与昨日无人机最后传回的信号一致。”
“这不是天灾。”林晚接过话,“是人为干预。他们用某种装置,在特定坐标释放能量,制造假象。目的很明确——切断我们的资源路径。”
有人低声问:“那我们还怎么找材料?怎么维持运转?”
“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林晚转向众人,“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力气,是方向。盲目往外冲,只会让更多人受伤。但完全停下,等于放弃。”
她翻开记录板,写下两行字:“先解资源,再固防御。”
“什么意思?”另一人问。
“他们怕我们找到真相。”她说,“所以才用‘意外’掩盖痕迹。但正因为他们在掩盖,说明他们有弱点,有不敢暴露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硬闯,是破局。”
她停顿片刻,视线缓缓扫过每个人的脸。这一刻,她悄然凝聚心神,目光逐一落在几人眼中。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第一眼,是对面的技术主管。他表面镇定,内心却反复浮现家人住在边缘区的画面,害怕一旦停工,配给中断,孩子会挨饿。他的犹豫不是怯懦,是责任太重。
第二眼,是角落里的侦察队长。他咬着牙,手攥成拳,心里翻腾的是队员受伤的画面。他想复仇,想立刻带队反扑,哪怕代价惨重。
第三眼,是坐在中间的后勤调度员。她眼神闪躲,思绪混乱,正想着要不要申请调离外勤组——她不想再看见有人受伤。
林晚收回视线,能力持续不到二十秒便主动终止。头痛加剧,但她已看清。
她走到战术地图前,手指落在城市外围三个点上:“北郊仓库、东岸河道、西南采石场——这三个地方都有可回收资源,也都有他们的标记。但他们越是封锁,越说明那里有价值。”
“我们不再派人实地取物。”她继续说,“但从今天起,向这三个区域布设隐蔽侦测网。无人车、微型传感器、环境采样器,全部启用。重点记录能量残留、磁场变化、生物活动轨迹。任何异常,无论多小,都要标记归档。”
“同时,内部启动资源分级调度。”她看向苏悦,“民生口粮优先保障,非紧急工程暂停建材供应。食堂减量供餐,但必须同步传达节约指令,让民众知道我们在应对,而不是隐瞒。”
苏悦立刻记录,低声应下。
“另外,成立数据分析小组,专攻这些‘意外’背后的模式。”林晚说,“把每一次干扰信号、每一次环境异动都录入系统,建立预测模型。我们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规则’,正在被我们看穿。”
会议室安静下来。
起初的焦躁消退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缓慢凝聚的专注。有人开始翻看设备清单,有人低声讨论传感器部署方案,连那位想调离的调度员也拿起了笔。
林晚没有坐下。她站在投影幕前,手里仍握着记录板。灯光调暗了些,战术地图重新亮起,红蓝标记在城市轮廓上缓缓闪烁。
“我知道你们累。”她说,“我也累。昨天到现在,我没合过眼。但如果我们现在退一步,明天就可能失去整个云都。”
她声音沉下来:“他们以为恐惧能击垮我们。但他们错了。真正撑住这座城的,从来不是钢筋水泥,是每一个不肯低头的人。”
苏悦抬起头,看着她。
林晚的目光没有移开:“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冒险,是破局。”
没有人说话。
有人慢慢坐直了身体,有人伸手调整了通讯频道,还有人打开了新的任务面板。
林晚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无人探测车的待命列表。第一辆已经充能完毕,编号N-7,目标:西南采石场入口。任务类型:环境扫描,非接触式勘察。
她按下确认键,绿色进度条开始加载。
苏悦走过来,递上一杯温水:“你还剩一次能力使用机会,今晚。”
林晚摇头:“不到万不得已,不用。”
她盯着屏幕,N-7的状态由“待命”转为“准备出发”。倒计时显示三十秒。
就在这时,通讯台传来短促提示音。是东岸小队传回的补充数据包,附带一段未公开的水下热成像片段。林晚点开,画面中,河底淤泥下的金属结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光纹闪过,持续不到半秒。
她放大帧率,光纹出现的位置,正好与齿轮标记的某一条斜线延伸方向重合。
“这不是单纯的标记。”她低声说,“是激活序列。”
苏悦凑近看:“你是说……这些标记,本身就在传递信息?”
林晚没有回答。她重新调出北郊仓库箱体上的符号照片,又切换到西南山地岩壁崩塌前的空气扭曲图像。三处标记,三种环境,但线条走向存在某种对称性。
她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勾画。三条斜线向外延伸,交汇于一点。
笔尖顿住。
那个点,不在采石场,不在河道,也不在仓库。
它指向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