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合拢的瞬间,林晚的目光扫过走廊尽头那扇未关严的会议室门。她转身走了回去,指尖在门禁卡上轻轻一刷,推门而入。
会议桌已自动点亮,四角投影接口处于待命状态。她将终端接入主控系统,调出“破晓”战役全程数据流。屏幕中央缓缓展开一条时间轴,从技术反制启动到舆论崩盘,再到资金链断裂、服务器熔断,每一节点都被标记成不同颜色。她没有急着整理报告,而是先打开了情绪记录模块——这是她私下设置的功能,能根据语音波动和微表情捕捉团队成员在关键决策时的心理状态。
十分钟后,科研组长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纸质简报。他习惯性地把笔放在桌角,动作有些迟缓。
“你没去休息?”他问。
“刚看完数据。”林晚抬头,“你也一样。”
市场负责人随后抵达,脚步轻快,脸上还带着昨夜胜利后的松弛感。他在自己常坐的位置坐下,顺手打开直播回放片段,笑着说:“热搜前十我们占了六个,连我妈都转发了。”
调查联络员最后一个到,进门后默默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终端边缘。
林晚没有寒暄。她将三份标注过的流程图投射到桌面屏上:“接下来两小时,我们要做一件事——不是庆祝,是复盘。”
市场负责人笑容淡了些:“现在?”
“越早越好。”她说,“胜利不会自己沉淀成经验,但失误会悄悄变成下一次的伏笔。”
她顿了顿,视线依次掠过三人:“我知道你们有人觉得赢了就足够,也有人还在想‘如果当时再快一点’。这些想法都没错,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共识,而不是情绪。”
话音落下,她悄然凝视市场负责人双眼,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一瞬间,对方脑海中的画面浮现出来:发布会直播爆火、用户挑战视频刷屏、对手官网崩溃……那些场景被反复播放,像一场私人庆功仪式。他的满足感强烈得几乎压过了理性判断。
转向科研组长时,她再次启动能力。这次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画面——实验室深夜灯光下,他盯着一行异常代码皱眉,嘴里念着“不该这么容易”,仿佛胜利本身让他不安。他真正担心的,不是过去的风险,而是未来是否还能复制这种协同效率。
最后是调查联络员。她的精神力触及对方意识边缘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自责。画面中是他提交错误情报的那个夜晚,他站在监控屏前,看着虚假路径误导了整个团队近两个小时。尽管后来补救及时,但他始终认为那是整场战役中最危险的裂痕。
林晚收回目光,心中已有方向。
“先说技术组。”她开口,“你们提前预判了对方使用旧架构的可能性,并在双屏对比中精准拆解。这一步奠定了所有反击的基础。但我想问一句——如果我们没有拿到那份加密通话记录,你们有没有备用方案?”
科研组长眉头一紧:“我们可以模拟攻击路径,但需要至少十二小时建模。”
“可我们只有四小时。”林晚接道,“这意味着,一旦情报延迟,技术优势就无法外化。这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机制的问题——技术和情报之间的响应链条太脆弱。”
市场负责人插话:“但我们用舆论抢回了时间。”
“没错。”林晚点头,“可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你们把真实用户的经历直接推到了前台。这不是策划出来的,是真实推动的真实。但如果下次没有这么多普通人愿意站出来呢?我们的传播链有没有预案?”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我一直以为,是我们做得够好。”市场负责人低声说,“但现在听你这么讲,更像是……刚好每环都没断。”
“这就是我想强调的。”林晚调出一张三维关系图,“这次胜利,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胜利,而是多个环节在高压下恰好咬合的结果。我们靠的是临场应变,而不是体系支撑。”
她停顿片刻,继续道:“我注意到,科研组提出动态反制协议时,等了十七分钟才收到市场配合;调查组发现资金异常后,花了将近半小时才打通法务通道。这些延迟,在平时或许无关紧要,但在关键时刻,就是生死之差。”
科研组长终于开口:“所以你是说,我们不能指望每次都靠个人决断来填补空档?”
“正是。”林晚看向所有人,“我的‘洞察’确实帮了一些忙,但它不该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一个人的能力总有极限,而且——”她语气微沉,“我不可能每次都准确读取对的人的想法。”
调查联络员抬起头:“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总不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你的能力吧。”
“不需要。”林晚调出一份新模板,“我们要建立一套不依赖个体直觉的反应机制。比如,在情报初步确认后,自动触发跨部门预警信号;技术验证完成的同时,生成标准化传播素材包;舆情热度达到阈值时,自动推送应对建议给各负责人。”
市场负责人皱眉:“听起来像是要把人变成执行机器。”
“不是取代人,是让人更专注。”林晚解释,“当基础流程自动化后,你们才能腾出手去处理真正的变量——比如人心的变化、公众情绪的转折点。这才是我们需要判断力的地方。”
科研组长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次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模型?”
“对。”林晚点头,“不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定义‘为什么能发生’,然后把它固化下来。哪怕将来换了团队,也能按照这套逻辑运转。”
会议进入下半程,气氛逐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市场负责人提出可以设立“快速响应小组”,专责突发舆情事件的初期应对;科研组长建议增加技术预演频率,提前模拟对手可能采取的手段;调查联络员则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甄别的内部培训草案,重点在于如何识别伪装性极强的虚假线索。
林晚一边记录,一边观察每个人的神情变化。最初的疲惫与亢奋已被一种新的专注取代。他们开始真正思考:如何让胜利不再依赖偶然。
临近尾声,她关闭了所有外部通讯权限,只保留本地存储。
“最后一个问题。”她说,“如果我们下次面对的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新势力,而是一个同样准备充分、节奏稳健的对手,我们还能赢吗?”
没有人立刻回答。
她没有催促,只是将“心灵洞察之镜”的使用次数统计调了出来——过去七十二小时,她动用了全部九次限额,其中有三次是在会议前强行突破限制,导致太阳穴至今隐隐作痛。
“我不想再靠透支自己来维持平衡。”她声音平静,“所以我希望,下次开战之前,我们的系统已经比对手快一步。”
会议室陷入沉默。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会议桌中央的投影界面上,映出一行尚未保存的标题:《跨部门协同响应标准操作流程(草案)》。
林晚伸手点了下确认键,系统提示音响起:“文档已归档至知识库,等待审核发布。”
她站起身,绕过桌角,走向临时指挥席。屏幕自动切换为日常监控界面,一切运行平稳。但她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战斗中,而在战斗之后。
市场负责人收拾背包时忽然停下:“你说……我们是不是该给这个流程起个名字?”
林晚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方。